王 磊,姜 慧
(沭陽縣人民醫院超聲科,江蘇宿遷223600)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雙側頸動脈體瘤1例
王 磊,姜 慧
(沭陽縣人民醫院超聲科,江蘇宿遷223600)
頸動脈體瘤;神經系統;超聲檢查,多普勒,彩色;病例報告
頸動脈體瘤(CBT)發生于頸動脈體,是一種罕見的化學感受器瘤,起源于神經嵴副神經節細胞。臨床上少見,雙側發病更少見,且患者一般無明顯特征性的臨床癥狀,不易引起臨床工作者重視,尤其是當CBT體積較小時,易誤診為頸部腫大淋巴結而延誤治療。作者于2013年12月17日在本院接診1例雙側CBT患者,腫瘤體積較小,較大的一側長徑僅21.9mm,并沒有出現典型包裹頸動脈的聲像圖征象,很容易誤診。本文就該病復習了有關臨床及超聲知識,以提醒廣大超聲工作者對該病加以重視,避免日常工作中因忽視該病而引起漏診、誤診。
患者,女,35歲,因咽部不適及偶有刺激性干咳就診。門診以“右側頸部不適待查”常規申請頸部彩色多普勒超聲(CDFI)檢查。超聲所見:雙側頸動脈分叉處均可見 1中低回聲實性腫塊(圖 1A、2A),右側大小約15.1mm×10.1 mm,左側大小約21.9 mm×15.1 mm,橫切呈圓形,縱切呈橢圓形,2個中低回聲包塊均未見明顯包膜,包塊內回聲尚均勻,未見明顯鈣化,與頸動脈壁緊密相連,頸動脈分叉部夾角增大,左側腫塊僅有少部分包裹頸外動脈,雙側頸內、外動脈均未見明顯壓迫征象,流速正常。CDFI示2個腫塊內部均可見豐富的彩色血流信號,并均可見一支粗大血管自頸外動脈分出進入腫塊內(圖1B、2B),脈沖多普勒可測及低阻力頻譜。超聲提示:雙側頸動脈分叉處中低回聲實性腫塊,雙側CBT可能。患者自訴無家族史。該患者在上級醫院行雙側腫物切除術,術后病理證實為雙側CBT。

圖1 右側CBT超聲影像

圖2 左側CBT超聲影像
CBT也稱為副神經節瘤,是一種罕見的化學感受器瘤,起源于神經嵴副神經節細胞。CBT發病的原因可能是長期缺氧刺激頸動脈體增生形成腫瘤。CBT臨床上少見,僅占全身腫瘤的0.03%,頭頸部腫瘤的0.6%[1],發病率約0.012%[2]。可以在任何年齡發病,中青年發病率相對較高。男性和女性都可以發病,有報道認為女性發病率略高于男性[3]。CBT與血管壁緊密相連,常發生在頸總動脈分叉處,多發生在單側,雙側罕見,有文獻認為雙側者多具有家族性,其中具有可遺傳性的占10%~25%[4],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5]。CBT大多數是良性的,生長緩慢,但存在2%~7%的惡變率[6]。臨床上,患者多數無明顯特征性的臨床癥狀,常在偶然中被發現或因頸部腫塊就診而被確診。
CBT無明顯包膜,質地中等,血供豐富,供血動脈較多,主要來自頸外動脈[7]。腫瘤多可觸及搏動感,連續性的血管雜音在部分腫物中可聞及。CBT絕大多數是良性的,具有良性腫瘤的生長特性:膨脹性生長。因腫瘤生長受限制于頸血管鞘,較大體積的腫瘤常包裹鞘內的神經、血管,具有典型偏心性包裹的特點。Shamblin等[8]根據腫瘤與血管之間的關系,將其分為局限型、部分包裹型和完全包裹型。局限型,沒有包裹血管,腫瘤體積較小,此型在手術時容易從血管上剝離;部分包裹型,腫瘤部分包裹血管,其體積常較大,與血管外膜粘連緊密;完全包裹型,血管被腫瘤完全包裹,部分可致血管腔狹窄,瘤體常大于6 cm,腫瘤與頸動脈完全粘連,手術切除困難。CBT診斷的臨床途徑主要是影像學檢查,包括CT、CT血管造影檢查(CT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術(DSA)、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超聲。由于超聲對本病診斷準確率較高,無輻射危害,可根據需要重復檢查,且費用低廉等優點,患者更容易接受,使其成為臨床診斷CBT最主要的手段。CBT的超聲特點主要有[9]:(1)腫瘤形態一般為圓形或橢圓形,邊界清楚,包膜顯示不明顯;(2)腫瘤生長于頸總動脈分叉處,與頸動脈關系密切,(3)單側生長常見,易引起頸動脈分叉處夾角的增寬;(4)腫瘤內部回聲均勻,常表現為中低回聲,較大的瘤體內可以看到管樣無回聲,呈迂曲走形;(5)腫瘤常局限在頸內外動脈之間,當腫瘤體積較大時,頸動脈常被包裹,包裹特點為偏心性。(6)腫瘤具有豐富的血液供應,多由頸外動脈供血,腫瘤內血流多為低阻力頻譜。
CBT應與頸部神經源性腫瘤和頸部腫大淋巴結鑒別。頸部神經源性腫瘤常見的是神經鞘瘤,為實性腫物,邊界清楚,但與頸動脈分叉沒有緊密關系,不包括頸動脈,頸內外動脈夾角不增大,且神經鞘瘤多為乏血供腫瘤,CDFI有助于二者的鑒別。炎性、轉移性或淋巴瘤是頸部淋巴結腫大的常見病因。常表現為多發結節、或融合生長,罕見包繞血管,血供沒有CBT豐富。
放化療對CBT效果甚微,治療方法唯有手術切除,提倡發現后應及早手術。常用的手術方法是單純腫瘤摘除術、腫瘤切除合并動脈部分切除重建術。對于年齡較大、身體條件差手術難以耐受者應保守治療。由于腫瘤與頸動脈粘連緊密,且血供豐富,故手術風險大,難度高,臨床醫生于術前應全面評估腫塊與血管的位置關系,以更好地制訂手術計劃。由于超聲具有實時及可重復性的特點使其能夠多方位立體顯示腫瘤的大小,形態,生長方式、生長位置及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并能夠顯示與頸動脈的關系,頸動脈受侵情況等,CDFI檢查能夠了解腫瘤血液供應情況及頸動脈內血流情況等,為臨床醫生提供重要的解剖及血流信息。
超聲波作為目前臨床診斷CBT最常用的影像技術,這要求超聲工作者對該病要有足夠的認識。在臨床工作中若出現誤診,可能會導致失去最佳手術時機,或因術前評估不全面,導致手術失敗。因此,對于頸部,尤其是在靠近頸動脈分叉處發現的腫物需考慮到CBT。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提高警惕,以免漏、誤診。CBT還具有雙側同時發生的可能性,超聲檢查時應常規掃查雙側頸部。
[1]Lee JH,Barich F,Kamell LH,et al.National Cancer Data Base report on malignant paragangliomas of the head and neck[J].Cancer,2002,94(3):730-737.
[2]Grotemeyer D,Loghmanieh SM,Pourhassan S,et al.Dignity of carotid body tumor: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clinical experiences[J].Chirurg,2009,80(9):854-863.
[3]Peck BW,Rich TA,Jimenez C,et al.A novel SDHB mutation associated with hereditary head and neck paraganglioma[J].Laryngoscope,2011,121(12):2572-2575.
[4]李娜,戴晴.頸動脈體瘤的超聲影像學特征研究[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0,1(1):26-28.
[5]Boedeker CC,Ridder GJ,Schipper J.Paragangliomas of the head and neck:diagnosis and treatment[J].Fam Cancer,2005,4(1):55-59.
[6]Unlü Y,Becit N,Ceviz M,et al.Management of carotid body tumors and familial paragangliomas:review of 30 years′experience[J].Ann Vasc Surg,2009,23(5):616-620.
[7]肖平,楊震,曹罡,等.頸動脈體瘤影像學特征及其產生原因[J].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13,29(3):151-154.
[8]Shamblin WR,ReMine WH,Sheps SG,et al.Carotid body tumor(chemodectoma):clinicopathologic analysis of ninety cases[J].AM J Sury,1971,122(6):732-739.
[9]馬少燕.超聲在診斷頸動脈體瘤中的應用[J].實用醫技雜志,2013,20(1):39-40.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6.068
C
1009-5519(2015)16-2562-02
2015-01-20
2015-04-21)
王磊(1985-),男,江蘇沭陽人,主要從事臨床超聲診斷工作;E-mail:420907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