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薇薇
(金陵中學,江蘇 南京 210000)
每個民族都具有鮮明的性格,比如美國人很自由很隨意,法國人很浪漫,日本人很曖昧,在與他國人的交往時,甚至從它的語言結構都可以看這點。一個人的性格的產生由先天的基因和后天的生長環境這兩個因素共同決定的。
理解一個民族性格的表現,不是比較民族內部,而是比較民族外部。例如一個民族的特性,可能外國人比本國人看得更清晰。體現民族性格的途徑很多,例如戰爭,但是最能體現民族性格的是這個民族的文學。我們閱讀文學作品,可能最關心的是人物。了解一個民族的性格,閱讀其文學作品可以說是一條捷徑。同時,這種文學作品可以突破時空的限制。通過文學作品,可以了解中世紀的俄國人,這是把文學和民族性格結合起來研究的原因之一,下面分析俄羅斯文學怎樣受俄羅斯民族性格的影響。
不能用一句總結俄羅斯的民族性,但是它還是有自己的特性的。俄羅斯是一個非常情緒化的民族。一個人的性格左右搖擺是有它的度的。比如一個人既是全世界最勇敢的人,又是全世界最怯懦的人,恐怕這樣的人存在的幾率很小。俄羅斯非常好戰和富有進攻性,它取得了很多戰爭的勝利,否則它不會擁有今天如此遼闊的疆土。但是同時俄羅斯還有憂郁的一面,比爾加耶夫在《俄羅斯的命運》中提出“德國是歐洲的男人,俄羅斯是歐洲的女人”的觀點。作為俄羅斯的有影響的哲學家,他的這一觀點并非空穴來風。我們可以從喝酒這件事情,看出俄羅斯人的這種矛盾的性格。俄羅斯人喝酒,是一種生活習慣。俄羅斯人在剛開始喝酒的時候,非常豪爽,但是之后會哭泣,這充分體現了俄羅斯人性格的兩個極端。例如,俄羅斯的前總統葉利欽去美國訪問的時候,中午喝醉了,無法參加下午的記者招待會。美國人認為這是缺乏理性的,俄羅斯人認為這是非常正常的,這體現了俄羅斯人的性格很粗放的一面。俄羅斯人在某些方面很不在乎,而在某些方面又非常在乎,即粗放的俄羅斯人把芭蕾這種精細的藝術發展到一個極端。又如1975年美蘇有一次太空合作,即美蘇的太空倉在空中對接。事后,兩個太空倉都放到當時俄羅斯的宇宙博物館展覽。對比之后,會發現俄羅斯的太空倉相當粗糙,如此精細的太空對接卻可以完成,它不重視太空倉的一些外觀的東西。俄羅斯人的粗與細是與其他民族不同的。
俄羅斯的文化起源很晚,所以俄羅斯文化在今天還無法確定自己的身份。面對這種東西方文化的選擇,對于民族性格的分裂有一定的影響。俄羅斯的文化起源很晚,對與自身和社會的認識都非常不成熟,同時農奴制度的長期存在使得社會的下層無法接受西方文明。彼得大帝的改革使得貴族有機會接受西方文明。同時存在受奴役的農奴和受西方文明的貴族,使得俄國社會的矛盾非常尖銳,這種矛盾的存在對于俄羅斯民族性格的產生構成某種影響。
下面談談與俄羅斯文學緊密聯系的三種性格:
一是尚武精神。俄羅斯的戰爭文學非常發達。其實俄羅斯歷史是一部戰爭史,從九世紀的一個小公國,通過一千年的擴張而成為世界上版圖最大的國家。在俄羅斯的境內,到處都是戰爭的紀念碑。戰爭成為俄羅斯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與土耳其在一百年的時間里,發生六次大的戰爭。彼得一世在位期間,平均每七個月就有一場戰爭。葉卡迪林娜女皇在位期間,對歐洲發動了六次戰爭,占領波蘭和克里米亞半島,下面分析戰爭和戰爭中人在文學中的表現。俄羅斯的戰爭史詩有其特殊之處,就是俄羅斯的戰爭史詩帶有一種悲劇的色彩,而并非像通常的史詩那樣歌頌。蒙古統治時期文化比較落后,但是僅有的幾部作品都是描寫戰爭的,例如《頓河彼岸之戰》。十八世紀,俄羅斯興起的古典文學是以歌頌戰爭為主題的。十九世紀的普希金寫俄土戰爭是一種凌駕于上的態度寫的,戰爭的場面如同小孩子打架,沒有任何個人的色彩加在雙方的身上。在俄羅斯,古典主義之后是浪漫主義。俄羅斯的高加索地區是浪漫主義的理想之地。崇山峻嶺而且充滿神秘的情調,所以普希金就寫了很多以高加索為背景的作品,如《高加索的俘虜》,戰爭文學和浪漫主義在這里交匯。從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開始對人的性格進行一種百科全書全書式的體現。在《戰爭與和平》中寫戰爭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通過戰爭描寫社會生活,將人放到戰爭中,在戰場上凸顯人物的性格。二十世紀,俄羅斯的戰爭依然不斷,戰爭文學依然風光。據統計,在衛國戰爭以后很長的一段時期內,平均每年大約有五百部有關衛國戰爭題材的文學作品問世,構成了俄羅斯戰爭文學的高潮。一般認為二十世紀俄羅斯的戰爭文學出現了三個浪潮,第一浪潮就是在衛國戰爭剛開始的一段時期,主要是歌頌性質的,歌頌愛國主義和英雄氣質,還有領袖的偉大領導,這時候文學真正成為一種武器。小托爾斯泰在作品中講到,在現實生活中,人的身上裹了一層層的外衣,只有當戰爭發生后,就像太陽曬破你的皮膚一樣,剝去你外衣,讓你露出本質。第二個浪潮是在斯大林死后,戰爭作品開始凸顯戰爭中悲哀和陰暗的東西,被稱為“戰壕真實派”,代表作是《一個人的遭遇》。第三個浪潮就是將英雄主義和悲劇結合起來寫,代表作是《這里黎明靜悄悄》。最后總結,我們發現在俄羅斯文學的戰爭文學中人物,既有一種崇高的英雄主義精神,又帶有自身的缺點。文學作品,既描述戰爭勝利的喜悅,又讓戰爭中人帶有一種悲劇色彩。
二是宗教情懷,被稱為尼塞亞精神。在俄羅斯還處于公國時期的時候,當時統治者希望可以從意識形態上統一各個部落。最初希望通過一個自然神來統一各部落,而在當時各個部落都有自己的自然神,所以用自然神無法統一。于是公國的統治者就從拜占庭(現在的君士坦丁堡)引進基督教,此時基督教成為統一的工具。第二個是“第三羅馬”學說,就是羅馬教廷在分裂成東西教廷以后,天主教逐漸在歐洲占據領先地位。于是基督教就轉移到土耳其的拜占庭。但是,在土耳其的拜占庭又不能為伊斯蘭教所容納,于是就從拜占庭轉移到莫斯科。在俄羅斯的宗教發展史上有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是,在1834年的時候,當時的國民教育大臣臥瓦洛夫提出“三位一體”的政治思想,即東正教,專制制度和人民性是整個國家意識形態的基礎。我們看到在這個三個因素中,東正教是排在第一位,甚至超過了專制制度。還有一個現象可以看到宗教在俄羅斯的深遠影響。在俄羅斯的統治者最初稱為“大公”,在依萬雷帝的時候,改稱“沙皇”,沙皇在俄語中是“凱撒”的意思。其實在俄羅斯“三位一體”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一直延續到“十月革命”。十九世紀有三個作家和宗教的聯系比較緊密,果戈里和妥斯托耶夫斯基,其中妥斯托耶夫斯基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觀點是 “美可以拯救世界”,而這里的“美”實質上是藝術和宗教的結合。第三個是托爾斯泰,托爾斯泰是被教會開除出教的。但實質上從他的作品中提出的“心靈辯證法”,我們可以看到托爾斯泰在創造他自己的宗教。即使在蘇聯時代,無神論占據主導地位的時候,我們依然可以從文學作品找到宗教的影子。如《母親》中的巴威爾身上,我們看到實質上是殉道者的形象。在俄羅斯的文學作品,我們可以看到它的宗教感。人物既彷徨又虔誠,這樣兩種情感的結合塑造了《多余人》的形象。這種人的情緒的分裂,處于進退之間,或許是俄羅斯富有情緒化的民族性格的原因。這種富有情緒化的民族性格,或許對于俄羅斯這個國家是不幸,但是對于俄羅斯的文學來說,或許又是大幸。
三是藝術氣質,也就是審美烏托邦的問題。我們可以接觸一些去過俄羅斯的人,當我們詢問他們對俄羅斯的印象的時候,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答案。如果是商人或者政府官員,他們認為俄羅斯很差勁,不行。當詢問知識分子或者藝術家時,他們會認為俄羅斯很了不起,是個很有藝術氣質的民族。從歷史上,俄羅斯的文學作品是非常“入世”的。十八世紀的葉卡捷琳娜時代,“文學是一種時尚”。十九世紀的時候,“美就是生活”。到后來的“白銀時代”依然非常的“入世”。象征主義不是一種純粹的藝術游戲,其目的是要改變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用一個詞概括就是“審美的烏托邦”。對俄羅斯人來說,現實是一個世界,藝術再造一個世界。俄羅斯對生活藝術化,而俄羅斯的作家是藝術生活化。俄羅斯一直強調文學作品的教育功能。“文學是生活的教科書”。俄羅斯的文學很沉重,有道德感。
最后,在以后閱讀俄羅斯文學作品、理解人物形象的時候以一種帶有悲劇的英雄主義精神,或者感受到一種既虔誠又使命感的宗教情懷,或者感到既嚴肅又天真的審美烏托邦的氣質,那么你就可以拿到打開俄羅斯人藝術心靈大門的鑰匙。
[1][俄]弗·阿格諾索夫(B.B.Агеносов)著.劉文飛,陳方譯.俄羅斯僑民文學史[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2]王宇博等著.驍勇俄國人[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3]張樹華著.過渡時期的俄羅斯社會[M].新華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