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遠
(湖北大學 教育學院,湖北 武漢 30062)
課堂問題行為的分層干預策略
董文遠
(湖北大學 教育學院,湖北 武漢 30062)
通過有效的課堂管理,提升教學效率,矯正學生行為習慣,促進學生自我管理,構建一個以學生為本的管理模式,為教師的課堂管理實踐提供科學可行的方法。總結出了不同層次的班級在多樣化的管理模式中所能夠采取的有效策略。
三級管理反應干預法行為矯正自我監控
課堂管理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進行教學活動而共同努力的過程。課堂管理是有效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師能否達到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高效有序的課堂管理不僅能夠為教育教學創造條件,提高效率,使教學活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能夠糾正學生不良的行為習慣,促進師生關系融洽和諧發展。有責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把改變學生的行為作為自己首要的責任和目標,這就需要教師超越行為的“管理”,能夠識別學生的問題行為并將其轉變為正確高效的行為。
教學實踐中應用于課堂管理的模式和方法很多,本文從學生行為入手,探索由低級到高級的管理方法在課堂教學和學生行為養成上所起的作用。提出以評估當前課堂結構和全面提升課堂管理計劃,管理課堂問題行為為目的“反應干預法”,運用三級管理的方法對個人(或團隊)教師的班級層面的管理提出建議,在應對課堂管理的問題上提供了關于行為矯正的建議。該建議對一線教師在選擇管理實踐,達到管理目標和提高學生效率方面提供了指導。
教師在使用分層模式干預學生的課堂行為之前,首先應識別和評估出當前的課堂結構和存在的問題,這個過程能夠確定班級所在層次,并提出相應行為依據。

問題 層次 目的課堂行為的核心是什么?教師的行為期待如何通過課堂實踐傳遞給學生?一是預防性課堂管理 面向全體學生的普遍性行為矯正問題行為矯正如何到位?學生有問題行為發生,應該如何回應?二是一線干預措施 通過團隊或小組影響個人個性化行為矯正如何應用于存在問題行為的課堂?對于懶散和有問題行為的學生來說,有什么連續有效的策略可以運用于課堂?三是個性化的干預措施促進自我管理
(一)第一層:預防性課堂管理
課堂上,教師在創建行為期待的過程中所做的一切,構成了管理行為的核心。研究表明,教師對學生行為的期待越明確,學生發展得就越快越好。①有效促進教師行為期待的策略及方法見下表:

教師的高期待。1.教學實踐。促進優秀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明確規則和規范。2.規則與流程。建立程序與流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3.整體課堂氣氛。有效利用課堂時間。
1.教學實踐
學生很少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教師可以通過多為學生提供機會,使其作出反應,創建高度互動的課堂。研究表明,行為反應卡,同聲回應,同儕教導等能夠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這些策略不僅能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而且能直接為教師提供學業反饋。視覺刺激也能達到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的目的,通過設計圖形、流程圖和時間表(如:第一步做什么,然后做什么)確定教學方向,傳遞教師期望,為了不偏離主題和目標,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反復重申,才能使學生明確教師對他們的期望。
為了確保教學任務能夠適應學生的學業水平, 許多教師會采用形成性評價, 如, 對學生的學業基礎進行課程評估,預備檢測和定期評估其單元學習中的進步。隨著時間的推移, 這些跟蹤評估能夠有效檢測出學生是否實現教學目標或在多大程度上實現教學目標, 以及教學和學生需求之間存在的差距。
2.規則與流程
清楚明確的規則與流程能夠提高學生的行為效率。要識別學生行為的動機,教師首先應當了解學生的行為習慣。既要關注積極行為,又要關注矛盾行為和消極行為,并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加強積極的和所期望的行為上。
高質量課堂管理的核心是有序的課堂實踐和常規程序,如,日常出勤應涉及以下幾方面:到校時間;缺課次數;完成任務情況;課堂活動各環節之間的轉換情況;遲到率;課堂活動的參與情況;小組活動表現,等等。班級守則的確立鞏固需要教師在細節上引起重視,不斷強化而對學生的特定期望可以通過定期設計活動或實踐課程鞏固。
3.整體課堂氛圍
研究顯示,師生關系積極和諧的班級中,學生違反紀律的情況要比班級少31%,而學生對于有明確課堂指令的教師的喜愛程度遠遠高于放任自由的教師②。
教師通過規則和流程把期望傳遞給學生,使其明確學習目標、評價方式和評價標準,冷靜、清晰的指令是教師與學生最強有力的溝通方式。大喊大叫,頻繁走動,過于亢奮,刻意壓制學生行為等都表現了教師缺乏安全感、焦慮等教學情緒。營造積極和諧的課堂氛圍要求教師有快速的反應能力,需要教師能夠冷靜自信地應對學生的需求和行為,改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的最佳途徑恰恰是最簡單的方法,如,微笑,眼神對視等。
課堂管理核心行為的養成在預防不良行為和促進理想的課堂管理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多鼓勵多表揚有利于創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二)第二層:一線干預措施
當學生出現問題行為時, 教師就需要采取策略加以矯正,可以制訂干預方案,補充之前確立的課堂規則。如:正強化,獎品刺激或照章懲罰。
1.個性化管理技巧
個性化管理中的方法可以有效處理日常課堂中的輕微違紀行為和偶發事件,這些方法被廣泛應用于課堂之中,具體方法需要在實際運用中做調整。筆者總結了一些優秀教師在課堂日常管理中的行之有效的策略。

冷處理策略 若學生在課堂上希望引起他人注意,如故意扔掉鉛筆或做鬼臉,教師可以忽視他這種行為,不給予其任何形式的強化,行為就會停止。干擾策略 學生在課堂上無意識的輕微違紀行為,教師用眼神、手勢、語言暫停,輕拍,走動到該學生周圍,語言變調或口頭警告,都能起到作用。興趣策略 備課時可以預先設計一些符合學生興趣的課堂游戲和例題,在學生出現倦怠情緒時及時拋出,可以使其重新回歸課堂環節。關注個體情緒教師對學生個人的關注能夠提升其幸福感,減少課堂上的出格行為,對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沮喪和困惑加以安撫,能夠緩和不安,增加相互信任。幽默緩解緊張 對學生行為習慣的管理有時會使師生之間的關系變得緊張,教師幽默的調侃是緩解這種緊張情緒的最佳途徑。學業幫助策略教師在課堂上對違紀學生提供學業幫助要比直接訓斥效果明顯。比如,“xx,這道題你還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嗎?”或“你對這個問題有什么更新穎的想法嗎?”重新分組 簡單的改變一下小組成員的結構就能有效減少課堂違紀行為。當消極情緒在小組內漫延時,可以采用整體重新分組代替個別調整。重構策略 教師可以通過臨時改變原計劃的課堂環節來避免或減少違紀行為。獎勵策略雖然獎勵是一個強化學生良好行為的有效途徑,但在使用此方法時教師還是應當謹慎,濫用獎勵會降低整個班級的學習效率,使班級氛圍變得隨意。表率與特殊化教師可以賦予反復違紀的學生以管理職責,比如:當一天的班長或紀律委員。也可以采用類似于罰站等方式,需要注意的是,懲罰在課堂上要盡量少用或不用,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2.強化系統
強化系統能夠為目標行為提供與預期一致的結果,在處理課堂行為方面更具計劃性,側重于教授和加強,有獎品刺激,合約行為和團隊協作。
獎品刺激,是學生在課堂上通過努力,從教師處贏得實物獎勵(如:小貼畫,硬幣或積分表)或活動獎勵。一旦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色,有進步或配合教師活動,他就能贏得獎勵,當學生贏得或積攢夠了足夠的獎品后,教師可以給予其更大的獎勵或一個心儀的活動作為特別強化。如當學生贏得“頭彩”后,獎勵其和教師共進午餐,或自由選擇活動小組等。
合約行為指出了課堂行為中偶發行為之間的聯系,如果學生在一個行為上付出努力,那么,另一個行為就會發生。如,若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無不良行為,那么他就能夠達到教師所期望的目標。在合約中應當確立最小期望值并追蹤學生完成情況,比如學生A每周應當完成4-5篇英語日記,教師應幫助他記錄每次完成情況,若A在特定一段時期內可以完成,就給予其特定獎勵。合約行為想要取得預期效果,須在以下幾方面引起注意:(1)學生和教師都要有明確的目標;(2)建立行為追蹤方法;(3)把教師在日常管理中的責任轉嫁給學生。“日常行為監督卡”能夠識別學生為完成任務所表現出的行為,并在其過程中建立起對學生的期望,通過行為記錄使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習慣。
家校聯系與日常行為監督卡有類似之處,教師要注意收集學生的創新性行為和有進步的表現,如果學生的行為符合或超過教師的期待,就要及時告知家長學生,而家長也會非常樂意收到孩子在學校的“好消息”。家校聯系的項目有:學業成績,課堂紀律,作業完成情況,同伴之間的影響,師生關系,自我責任感,等等。
最后,在團隊協作中,學生不論是贏得還是失去獎勵,都基于其個體表現、組內表現或在整個班集體的表現。研究顯示,小組合作是減少學生破壞性行為的一個有效手段,雖然有教師擔心“叛逆”的學生會對其他成員產生消極影響,但調查顯示小組的支持會使組內每位成員獲利③。分組競爭是以合作為基礎,通過組內影響減少對抗性或侵犯性行為的一種活動。每個班分4—5個組為最佳,每組內要求男女性別均衡、學業基礎相當、有共同的行為需求,然后,教師要向學生指明積極行為和不良行為分別是什么,并在班級的公開積分表上記錄每個組違反紀律的次數,一段時期內持續領先的小組為勝,每周或每月持續領先的小組可以獲得獎品。
(三)第三層:個性化干預措施
鑒別課堂管理的第三個層次,一般是從學生的個體行為評估開始的,目的是要聚焦在學生個體行為的需求上,利用從班級或小組中搜集來的信息,識別學生的問題行為并找出這些行為背后的需求。
個體行為評估主要回答兩個問題:學生為什么這樣做?如何解決學生的這些需求?第三層提出的策略傾向于把更多時間放在個性化建議上,這里著重介紹兩個有效替代策略。
1.社交技巧指導
期望行為很難從一開始就對學生有所強化,因為學生最初并不發生或頻繁表現出問題行為。這些期望行為有基本的社交技能和同輩間的影響,而這些特殊技能是可以通過教授或監督實現的,如:轉變攻擊性行為,控制自己的情緒,處理壓力,發表意見,與人談判交流,設定自我目標或決策規劃的能力,等等。
三條指導學生社交技巧的原則是:
(1)所有的行為都可以被習得;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在學生中產生相互影響。
(2)指導社交技巧時,應當能夠滿足學生之間交流和內心的需求。
(3)社交行為指導只有被期待行為成為學生的日常習慣后才能被看做是成功的。
教師在選擇合適的課程對學生施加影響時,應考慮到流程、引導、強化、實踐和監控幾個方面。
2.自我監控技巧
自我監控技巧的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目標行為的識別。
(2)從學生中征集有利于自我監控的意見。
(3)確定監控方法,收集學生行為產生的信息。
(4)引導學生自我監控。
(5)重視強化學生的自我監控系統。
(6)淡化教師監督。
教師可以通過自我監控系統滿足學生需求,比如,低年級學生以獎品刺激改變自己的行為;而高年級學生以圖表形式督促自己進步。自我監控系統在被用來強化教師對學生的期待行為方面是一個投入較低而收獲較大的方法。
反應干預法為教師評估課堂實踐和確定課堂行為干預策略提供了參考標準,有效的引導和明確的期望能在課堂上發揮廣泛長遠的影響,但是教師不能忽視“預防”的重要性,有些教師在未做好課堂評估的情況下直接采用第二層策略或第二層中的某一項,就會造成課堂管理缺少規則、紀律和流程支持學生正確行為。如果課堂上缺少堅固的核心行為的支持,學生就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實踐發展的技能。自制力較差的學生需要特別的學業指導和行為強化。分層管理模式可以確保問題學生無論是其個體還是在班級中的行為都得到適當水平的幫助,也能夠讓教師清楚地與學校管理者、學生父母和同事溝通其在課堂管理中的成果與不足。
注釋:
①[美]埃弗森(Evertson,C.).[美]埃默(Emmer,E.).[美]沃瑟姆(Worsham,M.)有效管理你的課堂——小學教師的課堂管理.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9.
②常熟市!董浜中學課題組.教師期望對學生課堂行為影響的行動研究.
③周進軍.小學課堂教學中有效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行動研究,2006.
[1]孫冬梅.復式教學新論[M].蘭州大學出版社,2011.5.
[2]方群.簡明管理學[M].中國青年出版社,1992.
[3]閆禎.提高中小學教師課堂管理有效性的策略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09.6.
[4]劉華錦,穆曉睦.教學機智的內涵及其運用[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5.
[5]賴新元,魏茂盛.班主任應對班級偶發事件的技巧[M].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4.
[6]葉健紅.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課堂問題行為管理策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
[7]江光榮,林孟平.教師之師生互動行為研究述評[J].華中師范大學,香港中文大學,2013.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