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革
(菏澤醫學專科學校 英語教研室,山東 菏澤 274030)
淺論中醫術語的文化性及翻譯的局限性
田文革
(菏澤醫學專科學校 英語教研室,山東 菏澤 274030)
由于漢語和英語兩種語言在表達方式與文化特點上具有較大的差異,中醫術語的翻譯具有較大的難度。中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和一門獨特的醫學,越來越獲得人們的重視和關注。關于中醫術語翻譯的研究是目前的一大熱門,這表明人們加深了對中醫文化的認識和中醫的快速發展。為使中醫翻譯更加順利發展,本文進一步探討了中醫術語的文化性及翻譯的局限性。
中醫術語 文化性 局限性
中醫學蘊涵了深奧的秘密和智慧,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有著獨特的文化底蘊。中醫術語是我們了解中醫學最基本的工具,中醫術語涵義廣而深,所以它的翻譯不容易到位。隨著中醫的發展和傳播,大家對中醫術語的翻譯各抒己見,未能標準化,要想翻譯更到位、更標準,中醫術語翻譯必須考慮它的文化特點。由于中醫術語翻譯常碰到詞義模糊和文化障礙等現象,使得中醫術語的翻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本文對中醫術語的文化性和翻譯的局限性進行探討。
1.1 中醫術語的哲學思辨性
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化的發展都是以一定的世界觀為基礎,以一定的哲學思想為指導。中醫是以哲學的思想為基礎的一門學科,它的思想里蘊含了豐富的哲學思想觀念,具有很強的哲學思辨性。中醫思想將天、地和人歸為一體,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等都體現了哲學思辨性。陰陽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并存在對立關系的某些事物的概括,具有對立統一的含義。在中醫醫學領域,對人體具有推動、溫煦、興奮等作用的物質和功能,統屬為“陽”;對人體具有凝聚、滋潤、抑制等作用的物質和功能,統屬于“陰”。單從字面把“陰”理解為“overcast”或“cloudy”;把“陽”理解為”overt”或“open”,就成了和中醫“風牛馬不相及”的解釋,荒唐可笑。西醫中沒有與“陰”“陽”同等含義的術語,英語中也無法找到合適的詞可以囊括以上含義,讓翻譯者們頗費周折。
五行學說中的“木”、“火”、“土”、“金”、“水”,它們的含義跟英文的wood,fire,soil,gold,water幾乎無關聯。五行的“木”、“火”、“土”、“金”、“水”指代抽象,如“木”指“有生長、升發、舒緩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且五行分別指代五臟,說明了五臟的生理功能和相互關系,其中就孕育了中醫哲學的思辯性。根據五行相生規律確定的治療方法如滋水涵木法、益火補土法、培土生金法等,其中的“水”、“木”、“土”、“金”實指腎kidney、肝liver、脾spleen、肺lung,把它們翻譯成water,wood,soil,gold豈不貽笑大方?對于中醫術語深邃的哲學思辨性,很多中國人理解都要費上一番工夫,對于不熟悉中國文化的外國人來講就更不知所云,中醫術語的哲學思辨性加大了翻譯的難度,也增強了中醫術語的翻譯局限性。
1.2 中醫術語涵義豐富性
漢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在表達中醫文化時有其獨特的表達方式和意義。中醫涵蓋眾多領域,受到傳統民族文化的影響,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烙印,包含很多抽象的概念,擁有豐富的涵義。中醫術語內涵深奧,往往一詞多義,在翻譯過程中應該考慮這一特點,并盡可能準確地再現中醫術語的內涵。中醫理論中特有的一些概念,如“經絡”指人體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的通道,有人把 “經絡”翻譯為channel或者meridian。Channel和meridian雖有“通道”之義,卻主要指海峽通道,與中醫里“經絡”的真正內涵——行氣血通臟腑的經絡“通道”大相徑庭。《黃帝內經》確立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為中國數千年來的醫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以被后世醫家尊為“醫家之宗”,有人把它譯為The Yellow Emperors Internal Classic,從中醫專業的角度看,《黃帝內經》中的“內”不表示內、外之分,指的是今天的上、下卷次。另外,“黃帝”是中華民族傳說中的人物,用漢語拼音直接譯為Huangdi更能體現文化色彩。《素問》從字面看,“素”可理解為“樸素,平淡”之意,“問”即“問題”的意思,這樣看來,《素問》譯為Plain Questions沒問題,可從中醫角度,《素問》中的“素”是“基本的、根本的”之意。“哮喘”也是一個典型例子,西醫一般把“哮喘”翻譯為“asthma”,但“asthma”這個單詞和中醫里“哮”與“喘”的含義區別很大。中醫內科學把“哮癥”與“喘癥”區分得很清楚,哮證指一種發作性的痰鳴氣喘疾病,而喘證則以呼吸困難,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為特征。因此,“哮喘”翻譯為“wheezing and panting”或者“wheezing and breathlessness”能更清楚地區分中醫哮喘的概念。
中醫具有獨特豐富的文化特點,它的哲學思辨性、涵義豐富性等增加了翻譯的難度,造成了中醫術語翻譯的局限性。
2.1 詞匯空缺現象嚴重
語言之間是相互的,大部分詞語在各國語言中都能找到相同含義的詞語,這些都是與人們生活相關性較大的,有些詞語表達了一個民族特有的文化、思想和理論,這些詞在翻譯的過程中較難找到相對應的詞匯。中醫學作為我國特有的學科,也是我國古代的醫學,具有獨特的文化,其中含有大量的特殊意義的詞語。絕大部分的中醫術語在英語詞匯中沒有相對應的詞語,這就產生了詞匯空缺現象,詞匯空缺現象是中醫術語不可譯性的表現之一。中醫理論中特有的一些概念,如“陰證”“陰邪”“痹癥”“三焦”“瀉白散”等,都無法在英語中找到對應的詞匯,人們大多采用音譯+意譯的方式,分別翻譯為Yin—syndrome,Yin-evil,Tri-Jiao,Bi—syndrome,Xiebai Powder。 術語“白虎歷節”只能意譯——acute arthritis(急性關節炎),但這樣翻譯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中醫術語含有的特殊民族文化底蘊。中醫里的藥物劑型大多屬中醫特有術語,如湯、飲、丹等,國內外翻譯者們均存在較多分歧,國內大多把它們譯作decoction,而國外通常譯作deverage。另一個典型例子是中醫用語里的“風水“(風邪侵襲導致的水腫病)、濕邪腰痛,如果我們用wind解釋“風”,用wetness解釋“濕”,就顯然違背了中醫原意,但如果把這兩個術語意譯為:edema caused by wind-evil,lunmbago caused by wetness-evil,雖然在中國文化大背景下達到了統一,但繁瑣冗長,失去了其醫學術語所應有的專業性。很顯然,由于詞匯空缺,使得翻譯處于尷尬境地,詞匯空缺、文化缺省使得翻譯無法有效地傳播原文信息。我們相信,隨著中醫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詞匯空缺現象將會越來越少。
2.2 中醫術語的多義性
中醫術語具有哲學思辨性、涵義豐富性等特點,其術語所產生的環境和基礎也不同。中醫一些詞語在發展過程中,用詞環境的不同導致詞本身的意思不同,進而形成一詞多義的現象,英語詞語的含義較單一和直接簡單易懂,遠不如漢語豐富的表達。根據許志泉的統計結果:《中醫基礎》、《方劑》、《語詞》中的術語存在顯著的多義性,多義率高達15.8%。中醫術語高比率的多義性進一步增加了翻譯的難度。例如“化熱”里的“化”指的是熱性病變,譯為“heat-transmission”,而“化濕”里的“化”則指的是一種治療法,應譯為“dissolving damp”。又如中醫“氣”的涵義可解釋為“一切無形的,不斷運動的物質”,是構成世界的本原,運動不息、變化不止,如精氣、陽氣、腎氣等。英語中的“氣”一般是breath或者air,顯然和中醫的“氣”的含義格格不入。“氣”常被譯為“energy”,但是在中醫定義的范圍,“energy”可能包括一些中醫概念,如構成人體的最基本元素、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的最基本物質和一些氣化作用,等等。再如在中醫用語中,“生氣”意為“生命力”,若譯為“get angry”豈不荒謬,可以意譯成“vitality”。
若想中醫翻譯更到位,則必須從中醫學的文化特點和翻譯的難點入手。在翻譯的同時,我們要盡量保留中醫術語原本的文化特色,將中醫術語的文化性和科學性相結合統一并將其發展光大。中醫術語的翻譯存在諸多難點和障礙,針對翻譯的局限性,我們仍需作進一步研究和探討。目前,國內外學者正在探討相對標準的翻譯策略,我們相信有很多翻譯策略將幫助我們解決這些問題,我們也會不斷探索并為中醫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1]成建軍.淺談中醫基本術語英譯規范化[J].遼寧中醫學院學報,2003,5(4):391-392.
[2]李俊梅.詞匯空缺與中醫術語的翻譯[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27(3):272-273.
[3]馬忠誠,張斌.談中醫術語的英譯問題[J].河南中醫,2012,32(10):1396-1397.
[4]湯思敏.中醫術語不可譯性探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29(2):173-176.
[5]向楠,劉剛.中醫術語文化因素英譯淺議[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05(6):534-536.
[6]許志泉.中醫術語的多義性及其標準化[J].山東中醫學院報,1994,18(5):329-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