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鵑
(河南科技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3)
1.引言
吸血鬼文化作為西方鬼神文化中重要的分支,是很多文學作品及影視作品的主題,尤其近幾年,由美國女作家L.J.史密斯的同名暢銷系列小說改編而成的 《吸血鬼日記》(The Vampire Diary)展現了吸血鬼形象新的時代特征,吸血鬼文化進一步發展。該劇熱播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一股吸血鬼熱潮。“2009年,如果你不是生活在南極,一定會注意到吸血鬼影視作品的全球升溫”。美國《時代周刊》(Time)中的這句話足以說明吸血鬼文化在全球的流行程度。
1.1 吸血鬼的定義和特征
吸血鬼,指僵尸、吸取血液的惡魔,是西方世界里著名的魔怪。作為和人類關系密切的鬼怪形象,它在開始幾百年的傳說里一直帶有離奇、恐怖、迷幻的色彩。近百年來,隨著浪漫主義文學興起,帶有神秘唯美色彩的吸血鬼形象更成為濃郁而堅持的文化情節——一個從宗教走向感性膜拜的奇特的夜之魔鬼。
《韋伯斯特國際字典》(Webster’s Dictionaries)對吸血鬼的定義如下:吸血的鬼魂或具有生氣的死尸;來自墳墓的靈魂或死尸在夜中徘徊,靠吸取人或動物的血液維持自己的“生命”。從理論上講,吸血鬼可以理解為“活死尸”。他們沒有呼吸、心跳和脈搏,也沒有體溫,卻有自己的思想,會思考、會交談、會四處走動,具有人類不具有的靈異力量,然而他們并不是堅不可摧的,他們可能受到傷害甚至被殺死。他們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1)長而尖利的犬牙:吸血鬼通常通過牙齒切入被害人脖子吸取鮮血,有些在平時狀態能隱藏該特征,但這無疑已經變成吸血鬼最主要的特征之一。(2)冰冷蒼白的皮膚。(3)遠大于常人的力量及常人無法獲得的異能。(4)嗜血:為了維持他們這種生存狀態,他們必須不斷吸食鮮血。一般來說,大部分吸血鬼通常吸食人類的血液,但是也有部分吸血鬼以吸食動物甚至其他吸血鬼的血維持生命。通常每當黑夜降臨時,吸血鬼會對鮮血產生強烈渴望,這種欲望的強烈程度要比人類的饑餓感還要難受,咽喉就像撕裂般疼痛,逼迫他們不得不吸食血液。(5)懼怕陽光:在陽光的照耀下他們會灰飛煙滅,所以他們白天無法出門,只能在夜間出來活動。
1.2 吸血鬼作品的特點
從一般意義上說,吸血鬼系列作品可以歸類為恐怖題材。吸血鬼影片的開山之作是1922年的黑白影片《諾斯費拉圖-恐怖交響曲》(Nosferatu-A Symphony of Horror),那個時候德國表現主義電影正值黃金時期,電影大師弗里德里奇·威爾海姆·茂瑙(Friedrich Wilhelm Murnau)首次將吸血鬼從小說搬上銀幕。貝拉·路高西飾演的吸血伯爵形象委瑣枯槁猙獰,眼神邪惡狠毒,以吸食人的鮮血為生。雖然該片年代久遠,吸血鬼從棺材里鉆出來的經典畫面依然讓人不寒而栗。從此,電影中吸血鬼的形象便難以擺脫恐怖的色彩。恐怖電影帶來感官和心理的巨大刺激,這是一種發生在人類身上的宣泄凈化,通常存在于潛意識或無意識的一種與恐懼的面對面之中,所有那些既能吸引觀眾又讓人嫌惡的黑暗、原始的特性因素都被引用。電影充分發揮獨特的視覺畫面表現力,超出常人想象力的丑惡可怖的角色造型,陰森暗沉的環境背景,驚悚離奇的故事情節——吸血鬼影片正是憑著這些特性,邁出走向電影觀眾的第一步。
吸血鬼故事從一開始便有著濃厚的哥特美學色彩,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特征:
(1)怪異的妝容。吸血鬼作品中充斥著鬼怪等靈異素材,蒼白的皮膚、蓬亂的頭發、邪惡的氣息是哥特式妝容造型的基本特點,給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刺激視覺體驗。(2)恐怖的環境。吸血鬼作品中的故事多發生在墓地、荒郊、魔爪般的枯樹林中,那里屹立著古老荒廢的城堡或建筑物,里面到處是老鼠和蛆蟲出沒的痕跡。實驗表明,人長期處于陌生的活動空間內會產生恐怖的聯想,進而出現可怕的恐懼感。早期吸血鬼影片將這種非常的環境展現得淋漓盡致,令人毛骨悚然,情不自禁,提心吊膽,等待鬼怪出沒。(3)永恒的黑夜。黑夜是吸血鬼最青睞的時間段。鬼怪復活出現,罪惡兇殺案發生,黑夜為這些故事營造了更多的恐怖感。(4)痛苦的死亡體驗。早期吸血鬼電影通常采取大量血腥的手法展示殺戮傷殘的過程及被害者痛苦的模樣。創作者通過極其殘忍的手段、淋漓的鮮血、痛苦的叫聲等元素,使電影產生一種“惡心”的恐怖效果。
1.3 《吸血鬼日記》簡介
《吸血鬼日記》是一部集青春、魔幻、恐怖、愛情于一體的美國電視連續劇,由美國女作家L.J.史密斯的同名暢銷系列小說改編而成。該劇從2008年開始拍攝,目前連載至第六季。該劇以男女主角日記獨白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由此取名為《吸血鬼日記》,主要圍繞一個在兩個吸血鬼兄弟間左右為難的高中女孩為中心展開,講述他們之間的三角戀故事,并涉及吸血鬼、狼人、女巫、混血、二重身等超自然生物。播出以來,《吸血鬼日記》深受觀眾歡迎,它把青春、魔幻、恐怖等融合在一起,完全符合當代年輕人的口味,更創下CW臺(美國一家公共電視網)首播劇484萬觀眾的收視人數新高。帥氣、灑脫的Damon,憂郁、勇敢的Stefan Salvatore,性感、美麗的Elena……一個個讓人瘋狂的角色成為年輕人心中的完美形象。同以往不同的是,吸血鬼已經徹底從被驅逐的角色轉換成時尚、前衛、個性的代名詞。
2.吸血鬼文化在《吸血鬼日記》中的傳承與創新
2.1 吸血鬼的外在形象——由丑到美
服飾上,吸血鬼的著裝越來越豐富多樣,越來越貼近現代生活。以往吸血鬼影視作品中人物服飾都帶有顯著的時代特征,吸血鬼的穿著屬于當時社會上流階層的貴族穿著。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好萊塢電影中,吸血鬼的服飾多以紅、黑等暗色調為主,如《驚情四百年》(Dracula)中Dracula出場時穿著的猩紅色長袍及他回到倫敦時穿著的黑色維多利亞時代典型的貴族服飾。黑色總給人神秘的感覺,仿佛有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而加以紅色后更給人一種低調的華麗、詭異的神秘。此外,以往影視作品中吸血鬼服飾樣式比較單一,具有濃郁的歐洲貴族色彩與神秘的宗教氣息,風格較為凝重。隨后吸血鬼影視作品中的服飾色調逐步向以藍、灰為主的色調的中間地帶過度,而近來播出的《吸血鬼日記》中出現了顏色清新明快的服飾,且樣式從單一變得豐富,風格變得活潑起來,甚至出現剪裁時尚另類,更貼近現代生活的樣式。如女主角艾琳娜在劇中的造型看似簡單卻耐人回味,獨特的女王氣質搭配成了時尚浪尖的人物,深受廣大女性的追捧。
年齡上,影視作品中的吸血鬼年齡趨向年輕化。從Dracula的中壯年伯爵形象到 《夜訪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The Vampire Chronicles)中Louis、Lestat的中年形象,再到《吸血鬼日記》中Stefan等青年高中生形象。《吸血鬼日記》中的吸血鬼們多為年輕的俊男美女,他們用學生的形象掩飾自己的真實身份。他們與常人無異,只是面色稍顯蒼白,只有吸血時才會露出鋒利的尖牙和血紅的雙眼。即使是能量超群,讓同類都聞風喪膽的吸血鬼的祖先們看起來都是極度優雅高貴的,頗具貴族氣質。這一特征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此類作品中未曾出現過。
氣質上,《吸血鬼日記》中的吸血鬼形象由歐洲貴族紳士型演變至美國時尚青少年型,仍不失俊朗優雅之韻。他們依舊舉止紳士,愛好文學藝術,如《吸血鬼日記》中Stefan酷愛讀書,在那個時代,這些都是很具有貴族氣質的興趣愛好。《吸血鬼日記》中吸血鬼形象雖然仍然保持著上流社會獨具的優雅驕傲氣質,但給人前衛潮流的感覺,更加迷人。
表情上,吸血鬼這一嗜血種族都是面色蒼白陰郁、眼神凄離深邃的。最早期的吸血鬼影片以1921年的德國電影《諾斯費拉圖-恐怖交響曲》為代表,主角德古拉伯爵外表和內心皆如野獸般異化,渾身散發腐爛的味道,表情猙獰恐怖僵硬,表情陰森、寒氣逼人,而到了《吸血鬼日記》,Elena、Caroline及其吸血鬼家族的成員的表情都變得豐富起來,會展現常人的喜怒哀樂。
綜上,當代吸血鬼影片的哥特式雖然依然存在,但是正在逐漸減弱,這股新的吸血鬼熱潮的特點則是以青春期甜澀愛情為主題,并加入魔幻元素。吸血鬼影視作品中的吸血鬼形象更青春、活潑、輕松,不再像早期作品中古板、嚴肅的吸血鬼形象。
2.2 吸血鬼的本性:由“鬼性”到“人性”
相對于吸血鬼最初的恐怖、殘忍、嗜血成性的惡魔形象,《吸血鬼日記》中的吸血鬼們更具人性:他們與人類一起生活,有與人類一樣的七情六欲,過著與常人無異的生活。
以愛情為主題。《吸血鬼日記》雖然是吸血鬼題材,但與早期吸血鬼題材的影片比較,血腥暴力的殘殺鏡頭大大減少,其主題實質是青春期的甜澀愛情,這份愛情不血腥,而是扣人心弦、令人向往。片中人類和吸血鬼之間的羈絆也是為愛情這一主題服務的,劇中三角戀成為整個故事的核心,推動故事進程。Salvatore兩兄弟對Elena的愛,使得二人想盡一切辦法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與強大的對手周旋。癡情的Stephan為了愛人放棄自己的本性,痛苦地在人性與獸性中掙扎,都表達了愛情的甜蜜與苦澀。這些都令觀眾對吸血鬼有了一種別樣的情愫,甚至期盼自己能遇到如此人性又有超群力量的吸血鬼或渴望成為他們中的一員。
有正確的是非觀。劇中的Stephan是英雄,但他并不是無所不能,與之相反,人們看到的Stephan往往很脆弱,Stephan只吸食動物的血液,但這并不代表人類血液對這位素食主義者沒有吸引力。危急時刻,Stephan又一次變成了吸血狂魔,在女友和哥哥的幫助下,Stephan歷經痛苦和磨難又重新站了起來,成了人類眼中“正派”的吸血鬼;在劇中,Damon和Stephan兄弟二人矛盾不斷,但是在第一季中當Stephen被小鎮中復活的吸血鬼抓住時,Damon還是義無反顧地站在了他的一邊,僅僅簡單地說了一句話:“He is my brother(他是我弟弟)”;在第三季中,當得知如果Damon殺死了Klaus將必死無疑的時候,Stephen也毫不猶豫地保護了Damon,即使付出了被Elena和Damon誤會的代價。而Damon很清楚弟弟和E-lena相互愛慕,卻發現自己已經情不自禁愛上Elena的時候,只能把對她的愛壓抑在心里,默默守護她。漸漸地,Damon也從一個嗜血狂魔變為善良理智、對愛的人傾盡所有而令無數影迷大愛的英雄形象。劇中的Stephan與Damon雖為吸血鬼,卻有著正確的是非觀,為完成意義重大的任務而表現出來的英勇、頑強和自我犧牲氣概和行為具有迷人的人格魅力。
對于吸血鬼本性的這一轉變無疑體現了當下人們的價值觀。凡事都有兩面性,沒有絕對的善惡和好人、壞人之分,即使是魔鬼也有人性的一面。當代吸血鬼已經從早期惡魔形象轉化成具有人性、情感豐富、令人同情的形象。他們對生命向往、對孤獨恐懼、對愛情執著,有時甚至被塑造成拯救人類危機的英雄。吸血鬼發展到現在已經被賦予更多現代意義和人性色彩。
2.3 吸血鬼文化元素:由“單一”到“多元”
正如其他影視作品,《吸血鬼日記》中包含很多相關文化元素。與當代其他吸血鬼題材的影視作品相比,以往吸血鬼影片中的宗教色彩比較濃郁,處處都體現著“主”的強大影響力。如在《諾斯費拉圖-恐怖交響曲》中,Dracula幻化成魔是為了報復上帝:他一生為之戰斗,卻沒能得到他的庇佑。以范海辛教授為首的驅魔隊伍運用的主要驅魔工具也是十字架、圣水等被上帝賦予靈力的物品。最后德庫拉被劍刺中以后說道:“我們的上帝在哪里?”可見當時“主”的影響力之大。而當今吸血鬼影視作品中宗教的影響則越來越弱。在《吸血鬼日記》中,基本沒有出現與宗教有關的元素,曾經懼怕十字架的吸血鬼現在忌諱的卻是馬鞭草。
除此之外,過去的吸血鬼小說及影視作品等級分明,那時的吸血鬼給人的印象是神秘且氣質高雅的傳統貴族形象,意欲揭露當時統治階級“吸血”的惡行。而隨著吸血鬼文化的發展,階級影響越來越被弱化,吸血鬼中不乏平民形象,如《吸血鬼日記》中眾多的高中生吸血鬼。
與早期吸血鬼影片相比,《吸血鬼日記》中涉及的文化元素更廣,不再單純地講吸血鬼與人類之間的愛恨情仇,還摻雜女巫、狼人、混血兒等元素。其對感情的描寫不僅局限于吸血鬼與人類的愛情,更有吸血鬼與狼人及混血兒與吸血鬼這些死敵之間的愛情故事上演,這一變化完全符合當下“和諧社會”的主旨。
3.結論
通過對《吸血鬼日記》的分析,總結吸血鬼文化在此劇中的傳承與變化,可以看出“吸血鬼”這一西方鬼神文化正隨著時代發展而進化。吸血鬼文化的發展正體現了社會的發展,并迎合了隨社會發展而發生變化的人們的觀念。正是因為社會進步,文化多元化,人們對“他者”才更能包容,造就了今天更加“人性化”的吸血鬼。本文為學者及批評家更深入研究吸血鬼文學及影視作品的價值及在不同時期具有的特點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總而言之,吸血鬼文學從起初并不被關注到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并且隨著其不斷發展,研究體系將漸趨成熟,成為影響更為深遠持久的文化現象。
[1]Bram Stoker.Dracula[M].London:Penguin Books Ltd,2007.
[2]Frost,Brian J.The Monster with a Thousand Faces: Guises of the Vampire in Myth and Literature[M].Chicago: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89:3.
[3]L.J.Smith.The Vampire Diaries:The Awakening[M]. New York:Harpor Teen,1991.
[4]Noah Webster.Webster’s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Z]. Springfield:American Book Company,1892.
[5]克羅德·勒庫德,著,朱曉,譯.吸血鬼的歷史[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1.
[6]中國基督教協會.圣經[M].北京:中國基督教協會,2002:65.
[7]布拉姆·斯托克,著.劉勃,譯.德拉庫拉[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8]姜雪,顏曉川.解讀吸血鬼文化的歷史演變[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9]李偉舫.黑色經典:哥特式小說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45.
[10]安德魯·桑德斯,著.谷啟楠,譯.牛津簡明英國文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1]布拉姆·斯托克,著.吳岳添,林中河,譯.吸血鬼傳奇[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
[12]曲麗潔.吸血鬼——當代美國社會中“異態”化的“常態”人物[D].濟南:山東大學外國語學院,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