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
(開封大學 組織部,河南 開封475004)
王肇民藝術思想對當代水彩畫教學的啟示
劉曉
(開封大學 組織部,河南 開封475004)
王肇民一生都在從事美術基礎教學工作,將自身的藝術創作和教學緊密結合,崇尚“真實即美,有力即美”,倡導人格與畫格的統一,這些見解和觀點形成了王肇民的藝術思想,這些藝術思想對當代水彩畫教學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王肇民 藝術思想 水彩畫教學
熟練的專業技能是培養藝術家創作的必要途徑,所以,水彩畫教學要從學生基本功的訓練抓起。水彩畫是一個抒情性很強的畫種,如何控制水分的流動性、色彩的透明性與造型準確,進行水彩畫造型基礎的訓練尤為重要。
在素描訓練中,王肇民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鑒的訓練方法。王肇民在畫素描時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畫人體的方法,即第一遍畫輪廓,第二遍畫明暗,第三遍全面調整分階段進行,三遍結束工作。另一種是畫頭像的方法,由一點開始,輪廓明暗一齊畫,一遍結束工作。其實,王肇民主張的這兩種方法概括簡潔,具體到素描訓練中,應該重視形體結構深入刻畫,重視體積感、質感、空間感的表現,重視光影的作用及調子層次的豐富性和細膩性。因此我們可以把“全因素”的素描教學應用在水彩專業的教學中。“全因素”素描包括以下幾個因素:調子、結構、體積感、空間感、質感并強調素描的完整性和整體性。其中,結構和調子是“全因素”素描中的重要因素,也就是所謂的形和明暗關系。一方面,結構是素描基礎,結構不準確就無法往下進行繪畫。結構既包含內部的結構,又包含物體的外部結構,只有內外結合,所塑造的形體才能有體積感。明暗的調子是通過光照表現物體在空間中的結構關系,明暗調子的變化主要是根據物體形體結構與空間關系變化的,對結構理解得越深,明暗調子就能表現得越充分。另一方面,素描中結構的把握和調子的表現有利于水彩畫的學習。水彩畫有其自身獨特的材質美感,如水彩畫的水分美感、透明美感、筆法美感、輕捷美感、亮麗美感和色彩的概括美感,這些美感不但是繪畫的物質材料的體現,更重要的是對作畫者造型能力的考驗。
當代水彩畫教學應該是培養具有水彩畫創作思想,掌握水彩畫語言思維方式的專業人才。新的教學體系應該能夠充分挖掘學生的創造潛力,培養創新思維,以及對語言多樣性的探討。
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呢?首先,需要從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這樣一個雙邊的教學過程出發。王肇民認為,學生作業的面貌雖與學生的個性有關,但老師的教導是起主要作用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多欣賞一些國外和國內不同風格的水彩畫,培養他們對水彩畫學習的興趣,結合他們的性格特點,挖掘學生的潛力,有針對性地引導啟發學生對創作構思與技法關系的探索。
其次,學生的“學”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能自主學習,通過自主學習達到自愿創新,如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水彩畫風格,進行選擇性的臨摹,學習他人的構圖、用筆、用色、用水等。在學習與借鑒的同時,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在水彩語言的表現上實現創新。
創作,是現實的反映。一切創造性的反映現實的作品都是創作。王肇民認為:“創作有三個起碼的標準:在內容上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在形式上有自己的獨特風格;畫的比現實更高、更美,有社會意義。任何一件作品,能達到這三個起碼的標準,就是創作,否則就是習作。無論是理想畫、寫生畫、創作和習作的范圍都是如此。”以水彩畫靜物教學為例:靜物寫生很容易被學生們畫成單純的寫生作品,缺乏自然的美感,要達到創作的境界可以說很難。王肇民在談到創作時,總結了兩種方法,一種是理想的方法,畫的是理想畫,崇尚的是理想美。一種是寫生的方法,畫的是寫生畫,崇尚的是自然美。因此,在水彩畫寫生教學中,雖然學生畫的是以靜物為內容的寫生,并不能決定畫靜物就達不到創作的目的,也就是內容不決定你創作的形式,寫生作品只要認真揣摩,分析、再加上自身的感受,完全能在形式、技法、品味上得到提升,畫出“自然美”。
高等院校水彩畫教學要更新觀念,超越傳統水彩畫工具的限制,使水彩畫創作更多樣化。在水彩畫教學中,應當使學生了解并掌握基本的水彩表現的語言技法,更要拓寬學生的思路,解放學生思想,構建當代水彩畫的新語言體系,其重要的切入點是強化色彩的視覺意識、對材質的突破意識,以及在技法中的制作意識。如王肇民作畫之前,先在水彩紙上涂粉底,干后再用,其好處是“紙不變色,就可以使色不變色;色彩效果格外鮮明;畫時再用粉,數十年后不至于使有粉和無粉之間的色彩不和諧。”王肇民這一新的在水彩畫表現語言方面的嘗試,可以說啟發了很多人,同時也推動了廣州美術學院水彩畫專業的蓬勃發展,其中,龍虎、黃增炎、陳海寧、陳朝生、許以冠等都是個性分明、比較有影響的青年水彩畫家。王肇民對水彩畫工具材料的創新,為水彩畫的表現語言增添了新的內容,也為水彩畫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當代水彩畫教學中,我們不但要學生掌握基本的水彩知識,而且要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引導學生涉足水彩畫以外的,更廣闊的學科領域,加強學生的審美鑒賞力和藝術感受力。
王肇民曾說:“作畫偶然畫得好靠靈感,一生畫得好靠學問。”“在學習上,要多從師,多轉學,多走幾個地方、多接受先進的思想,取其所長,棄其所短,兼收并蓄,多多益善。”①可見他對文化知識的學習是十分重視的。如教師應加強藝術史、美學等理論的教學,使學生更全面地把握藝術的發展方向和脈搏,站在更為長遠的高度審視和學習各種水彩專業知識和技法,避免盲目和走彎路。王肇民上課,會反復地要求學生去“讀畫”,他說:“你可以一個晚上只讀一張畫,甚至一個星期讀一張畫,安靜地去讀,去了解。第一個晚上讀構圖,第二個晚上讀筆觸,第三個晚上讀色彩,第四個晚上讀造型,等等。”按照這種方法讀下去,并養成“讀畫”的習慣,對水彩畫的學習非常有幫助。王肇民所說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一點耐心去解讀以往的杰作,就會對于繪畫本身缺乏深入了解。王肇民所說的“一生畫得好靠學問”中的“學問”正是“讀”來的,一生不間斷地讀畫,就好像讀書一樣,學問才能長進,才能老而有學,不會江郎才盡。
水彩畫是一門獨立的畫種,它和其他畫種的區別就在于一旦落筆,就很難再改正或覆蓋,因為它是一種透明的顏料,沒有覆蓋性,不同于水粉和油畫,掌握了一定的繪畫技巧后,關鍵在于勤學苦練,不斷練習實踐,在實踐中探索。
水彩畫教學過程中,就是要教導學生勤學苦練。王肇民告訴我們:“有人學畫,對于方法特別注意,把它當作萬靈藥看待。其實,方法固然是重要的,但并不是萬靈藥,萬靈藥是勤學苦練。在作畫的過程中,你的手必然會告訴你,任何方法,皆不可能挽救自己的無能,任何方法,皆不可能為無能者所使用。”所以,這需要學生必須具有頑強的毅力,持之以恒地練習,因為水彩畫的創作要經歷一次次失敗,不斷在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只有這樣,在水彩畫創作過程中,才能得心應手,用筆才能肯定果斷。
當然,學畫過程中,只有勤學苦練是不夠的,一個人的修養和品行也很重要。王肇民主張:“學畫畫先學做人,人品就是畫品。這就要求我們無形中把歷史知識轉化為藝術修養的精神因素,是勢所必然的。”“有文學修養,不一定能畫好畫;但畫好畫,必定要有文學修養。”因此,在水彩畫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水彩畫創作中體現自己的審美理想、思想觀念及藝術追求,在熟練掌握了專業技能基礎后,還要加強學生的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學做品質高尚的人。
水彩畫教學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水彩畫教學的質量、成果令眾多藝術家關注。王肇民是當代最杰出的水彩畫大師,他豐富的教學經驗,精辟的藝術見解對當代水彩畫教學、水彩畫創作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隨著時代的進步,觀念的更新,水彩畫教學也應不斷探索,為中國水彩畫的發展輸送可貴的新生力量。
注釋:
①王肇民.畫語拾零.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83:19.
[1]王肇民.畫語拾零[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83年5月第一版.
[2]王毛子.淺談王肇民的藝術思想[J].美與時代,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