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玉賢 明彩兵 劉 暉
(1仲愷農業工程學院 生命科學學院;2仲愷農業工程學院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廣東 廣州 510225)
環境工程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探索
拜玉賢1明彩兵2劉 暉2
(1仲愷農業工程學院 生命科學學院;2仲愷農業工程學院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廣東 廣州 510225)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高校培養的專業人才難以滿足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高校急需培養能夠適合我國經濟發展需要的應用型創新人才。本文以環境工程專業為例,分析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完善的建議,以期為環境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提供參考。
環境工程專業 應用型創新人才 培養模式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市場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但是高校培養出來的畢業生與市場要求存在不匹配,應用型創新人才嚴重不足。環境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在應用創新方面的能力還沒被完全挖掘出來,較難適應工作需要。這與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分不開。國內學者關于對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劉黎等[1],王昱[2]等分別以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的轉型發展、蘭州理工大學的水利工程地質學課程為例研究本科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周詩彪[3]等認為創建較佳的實踐教學體系和開放式實踐教學環境有助于促進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沈萌紅[4]等以機械類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認為應制訂以創新理論為先導、多層次創新實踐為支撐的創新能力培養方案,構建較完整的創新實踐教學體系;楊海和羅相巧[5]提出應發揮地方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地方高校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中的潛在功能;張金萍[6]等提出高校應與政府主管部門和相關企業組成利益共同體,建立合理的人才培養機制,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張清祥[7]提出通過構建各類實踐教學平臺能夠全面提升應用型創新人才的質量;陳國華[8]認為校企協同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唯一途徑。借鑒前人的研究,本文以環境工程專業為例,分析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完善建議,以期為環境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提供參考。
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7年頒布的世界教育分類標準,與普通高等教育培養學術型、工程型人才相對應,高等職業教育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所謂應用型人才是指能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所從事的專業社會實踐的一種專門的人才類型,是熟練掌握社會生產或社會活動一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主要從事一線生產的技術或專業人才,其具體內涵是隨著高等教育歷史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對應用型創新人才的界定,除了要滿足應用型人才的內涵之外,還要體現出一定的創新性。應用型創新人才是對應用型人才的提升,比應用型人才的要求更高,介于學術型人才和職業型人才之間。近年來,由于大學擴招,一方面畢業生明顯遞增,另一方面就業率呈現下降趨勢,總體上說明了高校培養的專業人才難以滿足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高校人才培養供給與就業需求存在結構性短缺。因此培養適應中國現階段經濟發展需要的應用型創新人才,成為擺在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
而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則是指高校為了培養所謂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嘗試各種方案,從中積累經驗與教訓,然后對這些經驗進行抽象,從而上升到理論高度,最終形成可以參考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樣式或標準。目前,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很難有一個統一標準。創新意味著變化、差異化,這需要高校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不斷調整人才培養模式,使培養出來的專業人才能適應社會經濟的需要。
2.1 高校的人才培養理念滯后
高校的管理層和領導對于應用型創新人才的理解還不夠全面,還沒有將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納入教學體系中。高校的專業設置、招生規劃與人才培養通常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衡量高校人才培養效果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就業率。許多高校為了學校名氣和擴招生源,只是簡單地注重學生的應用能力,并沒有真正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應用創新能力。在這種教育理念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在日后的工作中不能發揮其創新思維,往往難以給就業單位帶來長期效益,也就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高校的教育還是普遍遵循“循規蹈矩”的教育模式,并不重視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人才的培養理念沒有跟隨時代的變化而變革,不利于高校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
2.2 缺乏專業的教師隊伍
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不僅取決于高校的人才培養理念,還與專業老師的指導密切相關。很多高校由于擴招和經費不足,從事應用型創新人才教育的教師并不充足。一方面,具有豐富教學經驗和創新思維的專業教師不到位。另一方面,由于專業教師數量有限,高校還安排了思政老師、輔導員從事應用型創新課程的教學工作,并不能細心地指導學生。還要就是學校外聘的企業兼職教師并不能全心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只是在高校中掛虛名,不能實在地指導學生進行實踐活動。缺乏專業的教師隊伍嚴重影響了高校環境工程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
2.3 培養模式形式單一
近年來,高校越來越重視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但從眾多的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設置和實施情況看,一些實踐課程形同虛設,無法有效實施或者無法有效監控是否實施;絕大部分的課程是以模擬軟件方式進行,并不能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還有一些課程是以實驗室的形式進行,并不能通過校內實踐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還有就是以課題項目形式開展,學生往往是通過網上拷貝資料完成,并沒有落實到實踐的調研活動中,更不用說創新能力。高校的培養模式都以校內培養為主,就算是到校外實踐,也只是走馬觀花,并不能真正讓學生參與到企業的實踐活動中。
3.1 堅持將素質教育作為指導思想
正確的指導思想是高校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教育的本質是以人為本的全面關心人、全面培養人、全面發展人的活動。高校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專門人才,因此應將素質教育作為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指導思想。堅持素質教育就是要以德為先培養學生的德育發展,使其成為高品質的人才;以能力為重,就要優化教學方案體系,豐富社會實踐,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全面發展,就是要讓學生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全面提高綜合素質。高校堅持素質教育的人才理念,應該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切實關心學生的日常所需,教導學生,聽取學生的意見,力求培育出全面發展的人才,促進學校的全面發展。
3.2 建立一支綜合素質高的專業教師隊伍
高校的環境工程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一支綜合素質高、經驗豐富、思維能與時俱進的專業教師隊伍落實。高校應充分重視對教師隊伍的選擇,引進一批經驗豐富的優秀名師;加大對現有教師的專業培訓,提高老師的素質;應定期召開教師交流會、到外校吸取成功教學模式等方式加強對教師團隊的培訓。將進行室外指導的教學任務納入教師崗位考核中,提高教師的指導積極性;提高負責應用型創新人才教育的教師的薪酬補貼,保證教師付出的時間和精力能夠得到充足的薪酬,有助于教師認真負責地對學生進行全面指導。教師隊伍還應定期聽取學生對教學的反饋意見,以便及時調整備課內容,以求更好開展教學工作,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3.3 實行多元化的培養模式
現在很多高校對人才的培養主要是以校內為主,這根本不能滿足學生對理論和實踐的需求,高校的人才培養應實行多元化的培養模式。學生性格各異,高校可以開設各種特色班實施因材施教的人才培養模式;教師應認真領悟學校的人才培養理念,投入精力備課,激發學生投入學習、主動探索的創新思維;制訂校外實踐的教學方案,由本校老師帶隊到校外進行實地調研學習;實行校企合作機制,根據課程需要,讓學生有計劃地到企業進行實踐,有利于學生將學習理論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充分利用網絡信息資源,在模擬軟件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制訂應用型創新活動課題項目研究計劃,讓學生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提高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通過實行多元化的培養模式,不斷提高環境工程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的綜合素質。
3.4 積極開拓校外實踐基地
為了增加學生的實踐機會和提高其應用創新能力,高校除了要建立本校的實踐基地、交流中心,還應積極開拓校外實踐基地。通過與環保部門的合作,讓學生有機會參與到政府部門的運作中;通過與環保研究機構中心的合作,吸引優秀的研究人員參與到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計劃中;通過與杰出企業的合作,充分發揮行業特色優勢,能讓學生更主動地學習和實踐;通過與國外學習的交流合作,給學生提供到校外學習的機會,開拓學生的眼界和思維。通過多種方式的校外實踐合作方式,組成學校、政府、企業、國際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多實踐格局,拓寬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和學生參與實踐的覆蓋面,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
[1]劉黎,黃云生,馬義華.本科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改革實踐——以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的轉型發展為例[J].市場論壇,2014(8):50-53.
[2]王昱,趙廷紅,鄭健,范嚴偉.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工程地質實踐模式研究[J].管理科學,2014,43(12):51-53.
[3]周詩彪,肖安國,黃小兵,陳遠道,郝愛萍,陳貞干.創建開放式實踐教學環境 促進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J].廣州化工,2014,42(5):142-143,146.
[4]沈萌紅,黃方平,張惠娣,錢孝華.創新理論為先導,應用實踐為抓手——機械專業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探索與實踐[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2(3):338-341.
[5]楊海,羅相巧.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創新能力培養問題與對策研究[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4(2):103-105.
[6]張金萍,項義軍,楊慧瀛.高校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J].商業經濟,2014(10):127-129.
[7]張清祥.構建實踐教學平臺 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3(10):74-76.
[8]陳國華.校企協同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思考[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3,24(12):18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