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琳
(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連云港分院,江蘇 連云港 222007)
職業學校開展公民素養教育的實踐探索
徐曉琳
(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連云港分院,江蘇 連云港 222007)
本文從調查問卷入手,總結職業學校學生公民素養所呈現的特點,從學生自身因素、學校教育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等角度分析了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探討了職業學校開展公民素養教育的途徑。
職業學校 公民素養教育 調查研究
自進入21世紀以來,公民素養對于經濟騰飛與社會轉型的重要意義凸顯,國家對公民素養的重視程度進一步提高。2011年10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再次明確將“公民素質明顯提高”作為文化改革發展的奮斗目標之一,提高公民素養已經成為國家大政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長期以來,我國現有的公民素養教育存在單一化、學科化、教條化的傾向,嚴重脫離社會生活。職業學校學生因家庭環境、成長過程、專業背景等因素導致公民素養缺失,呈現某些特殊性,如科學文化素養、法律意識等相對而言更薄弱。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學校開展公民素養教育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基于這樣的現實,筆者對我校學生的公民素養情況進行了調查。本次調查的調查對象為我校2010年高職護理1班、2011年高職藥學1班、2012年高職中藥2班、2013高職康復治療技術班四個專業四個年級四個班級學生。調查方式為問卷調查,總共收回問卷900份,其中有效問卷864份。該問卷為封閉式問卷,我們針對職業學校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政治法律素養、科學文化素養和職業、能力素養等方面分別設計一些問題。
根據思想道德素養、政治法律素養、科學文化素養和職業素養的調查問卷的分析,我校學生公民素養情況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職業學校學生的思想道德整體呈現積極、健康、向上的趨勢。但在日益復雜的社會環境下,在各種思想文化的沖擊下,學生在思想道德素養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在個人價值取向和價值目標上傾向于自我化、實效化和短期化,熱衷于“自我設計、自我奮斗、自我實現”的價值實現方式。例如學生具備一定的社會及個人的責任感,有一定的道德認知水平,但普遍缺乏管理自己、約束自己的能力,其自身的自律能力和自控能力較弱。
2.職業學校學生在政治思想上比較穩定也很健康,其政治鑒別的能力在不斷增強,政治取向上趨于務實,但政治知識儲備不足、政治信念淡薄和政治行為方式泛化;他們掌握一些基本性和常識性的法律知識,但對法律程序的認知不足,對具有一定專業性和深度的法律知識的認識尚為欠缺,對一些事件或現象缺乏基本的法律判斷。
3.職業學校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普遍較低。由于就讀于職業學校,他們的注意力往往局限于狹隘的職業圈內,從而限制全面發展。
4.職業學校學生對自己今后所從事的職業有一定的認知,但對該職業缺少期待感和責任感,對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缺乏切合實際的規劃,職業目標不明確。
通過上文的調查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職業學校學生在公民素養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筆者從學生自身因素、學校教育因素、家庭教育因素及社會環境因素等角度出發,認真分析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
職業學校的學生多為十五六歲的初中畢業生,入校后他們面對的是全新的學習與生活,需要在思想上、學習上、生活上和人際交往上進行全面的調整與轉變,而一些學生由于在過去精力都主要放在學習上,造成生活依賴性強,缺乏獨立自主意識和生活自理能力,而且由于職業學校教育的特性,學生的學習缺少家長和老師的監管主要靠自覺完成,很容易在心理上產生孤獨感、自卑感,造成對學習、生活與人際交往等的影響。
現階段我國教育主要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在此背景下學習成績與考試分數是評價學校教學質量和學校管理水平的主要依據,這直接造成小學和初中階段的學校為升學率,將公民素養教育變成無關緊要的教學內容。職業學校雖然沒有升學的壓力,但是由于學校過于注重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忽視學生其他方面的公民素養的培養。
古語“子不教,父之過”,道出了家庭教育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一些父母不顧孩子的身心特點,過于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非常重視對孩子文化知識學習,忽略對他們的道德素養、自理能力、自律能力、接人待物能力等綜合素質的培養。特別是職業學校的學生,由于中考失利,父母往往會表現出失望或是放任自由的情緒,在這種情緒的影響下,他們極其容易產生厭學、懶惰、不思進取、隨意敷衍等行為,導致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偏差,在日常交際、處理問題、看待世界等問題上表現出錯誤的認知和錯誤的行為。
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是青少年全面發展的重要保證。當前社會中存在一些不良風氣和現象導致社會環境的教育功能不斷弱化,嚴重影響學生公民素養的形成。再加上,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上的垃圾文化和西方不正確的思想理念沖擊著學生思想,容易使其誤入歧途。特別是職業學校的學生,他們課余時間充裕,學校約束力減少,容易受到影響,從而影響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
鑒于職業學校的特點,職業學校開展公民素質教育,不僅涉及更多學科之間的資源整合,而且涉及除學校、家庭之外更多的社會資源的利用,更涉及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與人生規劃。因此,必須通過多種途徑推行學校公民素養教育,廣泛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各種資源、各種環境、各種時機,培養學生的公民素養。
1.發揮各門課程優勢,培養學生的公民素養。教育途徑的單一性是我國教育特有的問題。針對這樣的情況,培養學生公民素養的最有效的辦法是拓展學校的教育途徑,更多地通過隱性課程途徑進行養成教育,這既是全方位對學生進行耳濡目染式的教育,又沒有增加學生的負擔,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例如在語文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文學讀本的靜態和動態分析,提煉出作品中所蘊含的人生精髓(包括高尚的道德情操、強烈的愛國心,熱烈的憂民情,發人深省的人生理念,卓然不群的人格高標),引發學生感情的共鳴,從而將他們的精神不斷引向光明和崇高。這樣做既實現了語文課程的基本教學目標,又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自覺完成了對社會行為規范的認知與理解,完成了自身素養的提高。此外,語文課程還采用“項目活動”的形式在完成基礎訓練基礎上,針對不同專業設置文化專題研究,引導學生進行語言溝通與交流的訓練,增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如針對藥物制劑技術專業開設“企業文化”這一專題,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分工協作,完成資料采集、分析和處理,形成專題研究報告,教師進行點評,啟迪學生對所學專業領域深入了解,培養學生的職業認知和職業情感。
2.學校活動,培養學生的公民素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職業學校的學生課余時間充裕,喜歡參加各種學校活動,可以將學校各項活動與公民素養教育結合起來,有效開展公民素養教育。
例如我校新生入校的第一二周為專業認知周,學生將在班主任的帶領下,深入醫院、藥廠、藥店直觀感受職業生活,這樣做容易讓他們發現自身專業修養的不足、知識結構的缺陷、性格品德的差距和觀念認識的誤區。通過這樣的活動,不僅深化了對職業崗位的認識,提高了職業認知,還培養了他們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有助于他們未來的職業規劃和人生規劃,從而為他們的學習生活奠定基礎。
又如我校護理專業從一年級開始就利用課余時間開設淑女教育系列講座。學生通過聆聽國學精講、藝術欣賞、禮儀形體等主題的講座,豐富文化知識,拓寬文化視野,塑造良好的氣質和形象,從而更好地顯示出護士良好的職業素養和人生品位。
3.利用各方資源,培養學生的公民素養。社會是人類共同組成的團體,人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與發展。只有走進社會、走進生活,才能使公民切身體會和運用公民知識和公民實踐技能,才能更好地培養公民素養。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種社會活動,使其在社會實踐中公學習公民知識、踐行公民技能,提高公民素養。
家庭成為教育的最初場所,伴隨孩子的成長,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還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社會交往教育、婚戀教育等諸多內容,這些教育內容在親情作用下效果顯著。父母的教育程度、職業、政治態度、道德狀況將對孩子早期的公民意識和行為起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效果;家庭生活的參與決策將使孩子成年后積極參與社會各種事務和活動;家庭成員之間的民主平等交流方式,將有利于孩子民主素養的培養。因此,教師應當積極與家長建立緊密的聯系,這樣可以讓教師對學生的性格、思想狀況等有較深入的了解,可以根據他們自身的特點進行教育,從而大大提高公民素養教育的有效性。
加強職業學校學生的公民素養教育必須整合各方資源,協調各方力量,以學校教育為主,采用多種多樣教育教學方式,使學生在掌握必備的專業知識和過硬的專業技能的同時,培養思想道德意思、法律意識、人文思想和社會責任感,從而全面提高他們的公民素養。
[1]李憲奇.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測評指標體系的建構與應用[J].中國科技論壇,2008(07).
[2]成有信.公民·公民素養·公民教育[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05).
[3]徐海林.新世紀視野下學生公民素養教育目標特點的研究[J].價值工程,2010(20).
[4]李芳.當前我國高校公民素質教育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
2013年連云港市職業教育學會 “十二五”規劃課題(項目編號:zjxh-201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