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艷 潘晨曦
(合肥工業大學 外國語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9)
控制、組織、創造:教師在大學英語課堂管理中的角色分析
李曉艷 潘晨曦
(合肥工業大學 外國語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9)
課堂管理的內容是對課堂主客體行為、課堂環境和課堂活動的管理,課堂管理的主體是教師,課堂管理的目標是提高課堂教學與學習的效率。教師承擔著控制學生和自身的課堂行為、創造有利于學習和教學的課堂氣氛、組織有效的課堂活動和互動的任務,他們是課堂管理過程中的控制者、創造者和組織者。
教師 英語教學 課堂管理 角色
將管理的概念引入課堂,是教育界關于課堂教學研究的新突破。國際上關于課堂管理的研究直至60年代才初具規模,而其研究又與心理學的發展密不可分,先后提出了關于課堂管理的斯金納模式、現實治療模式、高頓模式、庫寧模式、坎特模式等理論模式。心理學基礎上眾說紛紜的課堂管理模式與理論并沒有對課堂管理形成統一的認識和系統化的總結[1]。
課堂管理在國內的研究起步較晚,直到20世紀90年代,我國的教學專著中才開始有課堂管理的專章研究,這些研究開始注意到課堂管理對于教學的積極意義,但大部分研究局限于對國外研究的經驗介紹、總結和概述,沒有形成一套適應我國國情的課堂管理理論體系[2]。到目前為止,對于課堂管理的確切定義及其所涵蓋的范圍還沒有統一的定論,很多理論專著都將課堂管理的概念限于課堂氣氛的營造和課堂紀律的管理。
理論界就教師的角色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紀律控制者轉向課堂管理者這點的認識上已達成共識。但教師如何勝任課堂管理者這一新的定位,以及教師作為課堂管理者所承擔的任務,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課堂已成為一個獨特的社會組織,是一個富于多變的結構,是復雜的情境和豐富的互動的一個系統整體。管理是主體采取各種策略的一個過程,管理的范圍包括資源、人、人的活動,以及人之間的相互關系,管理就是要實現時間、地點、群體活動的最佳配置并達到組織的和個人的目標[3]。將管理的概念引入到教學過程當中,可以指導教師運用各種策略,實現教師對課堂教學進行有效的管理。
對于課堂管理的真正含義,不同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學者陳時見[4]對國際上很多研究者關于課堂管理的研究進行了總結:有的認為課堂管理是師生共同努力,處理課堂因素,創造適宜的課堂環境,以實現教學目標;有些則認為其是采取管理策略,組織課堂的元素以給予學生們一個輕松的團體生活,從而在教室里有一個愉悅的學習過程;還有的認為課堂管理是師生根據特定的準則,合適并有效地處理課堂問題以實現教育目標的過程。
與國際上對課堂管理的含義及內容眾說紛紜不同,國內教育專家們對于課堂管理的內容和范圍似乎達成了統一的意見。王篤勤[5],顧援[6]等都指出課堂管理是教師協調各種課堂因素以實現既定教學目標的過程。
綜合學界各位研究者對課堂管理的定義與闡釋,筆者認為,課堂管理可以界定為:教師為創建一個積極的課堂環境,促進學習者對于課堂活動的參與與合作,以提高整個課堂教學與學習過程而采取的各種操作性活動及其行為。
角色可以定義為 “任何人在特定場合或社會中的職位”,以及與此相關的特定作用和行為。Widdowson指出,“教師主要從事兩種活動,作為教學者的執教活動和作為管理者的交往活動”[7]。作為課堂管理的主體,教師要承擔特定的角色與功能,通過一定的管理策略來優化課堂的教學與學習過程。
大學英語教學在我國是外語教學,教學對象是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大學英語教學面臨著課時少、班級大、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的現狀。同時,近年社會文化以及科技發展,對大學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當代大學生最突出的特點是思想活躍,好奇心強,心態開放,易接受新鮮事物,對與現代科技與文化相關的知識感興趣;而對傳統的、歷史的、固定不變的知識的學習有著某些逆反心理[8]。這一特點突出反映在外語學習上,如果英語課堂內容過于陳舊、教學方法過于老套、教學管理過于死板,課程便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大學英語教學因外語教學及教學對象的特殊性要求,語言教師運用更具體有效的教學與管理策略,以使學習者以有效的方法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
有效的課堂管理應涉及課堂教學的方方面面,并不僅僅是課堂紀律的管理,還應包括課堂行為的管理、課堂環境的管理、課堂過程的管理。課堂行為管理既強調教師對學生行為的管理,又包括教師自身行為的管理。課堂環境管理包括對物理環境、人際環境的管理,課堂過程的管理包括對課堂時間和課堂活動的管理。教師作為課堂管理的主體,要為優化整個課堂教學與學習過程采取一定的策略,承擔相應的角色,完成不同的管理任務。
(一)教師作為控制者——課堂行為管理
1.教師對自身行為的控制
(1)聲音。教師在課堂上聲音的音質、音量對學生正確理解教學內容、集中學生注意力具有重要的影響。(2)體態語。體態語在外語教學中尤其重要。體態語可以反映一個教師的氣質,是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方式之一,也是重要的教學手段。(3)教學風格。教學風格的選擇是與整個教學課堂的氣氛息息相關的,也會影響學生對教師的態度,影響師生關系。(4)態度。教師如何看待學生、如何看待教學過程將影響其對自身角色和學生角色的認識,也將影響其對課堂教學的投入程度。(5)回應。對學生的種種課堂表現要給予適當的回應,或給予表揚,或給予幫助,或指出不足,不僅能加強教學效果,更是對學生的一種鼓勵。
2.教師對學生行為的控制
(1)學生的注意力及對課堂活動的參與。學生的注意力及對課堂活動的參與是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前提。如何讓學生集中注意力、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是英語語言教師應該一致關注的問題。(2)課堂紀律的管理。紀律問題是每個教師必然遇到的問題,加強課堂紀律管理,對于維持良好的教學環境、保證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具有重要意義。(3)課堂問題行為的管理。在問題產生之前,應制定規范和條例;在問題產生之時,要及時地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將問題化解;在問題產生之后,必須采取行動進行制止,在必要的情況下予以適當的教育性的懲罰。
(二)教師作為創造者——課堂環境管理
自從Lewin提出著名的行為公式B=F(PE)(B代表行為,F為函數,P為個體,E為環境),強調環境對人的影響的重要意義后,一些研究者試圖將他的理論運用于課堂管理實際。Fraser等人以環境理論通過對環境的全面分析,指出了如何構建新的適合于學生發展的課堂環境的積極意義[9]。
1.創造有益的課堂物理環境
(1)光線、聲音及教室的舒適度。光線、聲音等物理環境的舒適度,將影響學習者的學習情緒與興趣,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應盡可能調整這些環境,創造舒適的學習環境。(2)黑板的使用。黑板是重要的教學工具,教師應合理地使用,將其作用發揮到最大。(3)合理擺放座次。不同的英語課堂類型要求有不同的座次擺放,合理的座次擺放有利于課堂氣氛的調整和英語教學活動的開展,也將對一些問題學生進行制約。(4)現代教學設備。現代教學設備是重要的教學手段,在英語語言教學中尤其重要,教師在課堂上應合理安排和使用這些設備。
2.創造和諧的課堂人際環境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條件
(1)教師的角色。教師對其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應有正確認識并準確把握。(2)學習者的角色。教師對學習者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應有正確認識并準確把握。(3)師生關系。和諧的師生關系為外語教學和學習提供良好的環境,語言教師應注意改善師生關系。
(三)教師作為組織者——課堂過程管理
1.課堂時間的組織
(1)時間的安排與分配。教師應在課前計劃好各部分教學內容需要的時間,在課堂上具體實施,并根據課堂情況調整自己的教學與時間分配。(2)教學項目之間的過渡。課堂上各個教學部分之間應該有自然連貫的過渡。(3)“空檔”的填補。課堂中經常有可能出現一些“空檔”,如教學計劃提前完成、課堂氣氛沉悶等,語言教師可以準備一些輕松有趣的教學活動來調節課堂的氣氛。
2.課堂活動的組織
(1)交互模式。課堂活動可采用多種模式,全班活動、小組活動、同伴活動、個人活動等,根據不同活動的性質和目的采取合適的課堂互動模式。(2)適當給予指令。在課堂活動開始之前,教師應給與清晰的指令,使學生明確活動的過程、目的和要求。(3)開始和結束。教師應該向學生明確一個活動的開始,并在活動結束后進行總結。
在課堂管理基本理論的指導下,筆者提出了教師在大學英語教學課堂管理中應扮演的角色問題。教師在英語語言教學課堂中應是控制者——對課堂上自身和學生的行為進行控制;創造者——創造有利于教學的課堂環境;組織者——合理安排課堂時間,組織課堂活動。英語語言教師應明確自身的角色,采取合理有利的管理策略,以提高和改善對英語語言教學課堂的管理,以保證整個語言教學課堂的質量,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
[1]樊建華.課堂管理的主要理論模式[J].外國教育研究,1995(3):15-18.
[2]劉家訪.課堂管理理論研究述評[J].課程·教材·教法,2002(10):70-72.
[3]陳堅林.現代英語教學—組織與管理[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5-9.
[4]陳時見.課堂管理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3-16.
[5]王篤勤.英語教學策略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76-78.
[6]顧援.課堂管理芻議[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12):41-46.
[7]隋銘才.英語教學論[M].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120-121.
[8]馬鐵川.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對外語教學的影響[J].中國電力教育.年管理論叢與教育研究專刊,2006:424-425.
[9]屈智勇.國外課堂環境研究的發展概況[J].外國教育研究,2002.7: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