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王雪超 劉丹
【摘 要】 以鋼鐵行業上市公司2012年的相關數據為研究對象,使用了多元線性回歸方法,以企業環境責任履責狀態為因變量,以企業規模、市場表現、盈利能力、抗風險能力和企業性質為自變量,研究了鋼鐵企業環境責任履責狀態的影響因素及其關系。結果表明,鋼鐵企業環境責任履責狀態隨著盈利能力的增強而改善,來自市場的消費偏好壓力能使企業更加積極地采取環境保護措施,而企業性質、抗風險能力和企業規模則對環境責任履責狀態無顯著影響。
【關鍵詞】 鋼鐵企業; 企業環境責任; 履責狀態; 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276.6;C9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5)14-0045-06
一、引言
眾所周知,企業的本質屬性是經濟性,營利是其存在的前提,上百年來,企業的高速發展成就了人類的經濟崛起,但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出現了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等問題,讓人類開始思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辯證關系問題,也讓企業開始思考經濟責任與環境責任之間的權衡問題。不管是理論界研究的結論,還是實務界的工作經驗,一致認為企業作為經濟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有義務在獲得利潤的同時,承擔起保護環境、改善環境的責任,即企業環境責任。而企業環境責任的履責狀態作為企業環境責任的主要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自然資源的使用效率,影響著企業的經濟效益,也影響著環境保護的效果和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所以,企業環境責任履責狀態的好與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課題。
根據國家環保總局頒布的《關于進一步規范重污染行業生產經營公司申請上市或再融資環境保護核查工作的通知》(環辦2007第105號)的相關規定,鋼鐵行業屬于重污染行業,除了其生產過程需要耗費大量的自然資源外,還會產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據統計,2010年鋼鐵工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和粉塵的排放量分別占工業排放量的9.5%、6.3%、9.3%和20.7%。由此可見,鋼鐵企業是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企業,對環境影響非常大。鋼鐵企業是否具有環境責任意識,是否愿意承擔環境責任,是否及如何踐行環境管理行為等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環境保護的效率和效果,因此,研究鋼鐵企業環境責任的履責狀態及其影響因素不僅可以提高鋼鐵企業環境責任意識,有效激勵其承擔環境責任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而且還有助于促進其他工業企業實施環境管理行為,有助于政府制定切實有效的管理政策,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二、文獻研究
筆者以“企業環境責任”為主題詞,檢索了ABI/INFORM Trade & Industry,APS(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EBRARY,Journal Citation Reports,PROQUEST Database,Springer link和EBSCO等國外數據庫及中國知網資源總庫,共搜集外文文獻189篇,中文文獻145篇,對這些文獻進行通讀、整理和分析,挑選出76篇經典文獻進行精讀,最終對該領域的研究文獻作如下歸納。
(一)關于企業環境責任的起源和涵義界定
企業環境責任是企業社會責任的一種延伸。企業社會責任是一個大范疇,既包括企業對股東、員工、社區、供應商等利益相關者負責的行為,也包括對弱勢群體的捐助和慈善行為,還包括其對環境和資源的關注與保護行為。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環境主義運動”和政府法律的嚴格規定迫使企業在其社會責任行為中增加了對環境的保護,企業環境責任應運而生,通過浪費最小化行動和環境保護行為等社會責任的履行來促進環境的可持續發展。Joe Desjardins(2009)指出公司的環境責任有兩個涵義:一是名詞屬性,是指受企業經營行為影響的所有的環境和生態議題;二是動詞屬性,即公司采取環境保護的措施和行為,以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Grane & Matten(2008)提出了企業社會環境責任(Corporat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abbr.CSER)的概念,并認為其是一個概念集群,它包括商業倫理、企業哲學、公司公民身份、可持續發展和環境責任等多個方面內容。Georges Enderle(1997)從基督教的視角研究公司環境責任的倫理學基礎,指出基督教認為整個世界是有序運行的,不會因為科學發明或哲學預測而發生任何變化,所以,不管是微觀層次的個人,還是中觀層次的企業與組織,或是宏觀層次的經濟體制,都不應該去人為地改變世界及其環境。若不遵循這一客觀規律,人類將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所以,個人、經濟組織或是國家都有義務承擔環境責任。盧代富(2002)、馬燕(2003)和趙驚濤(2010)一致認為公司的環境責任屬于企業社會責任的一部分,指公司在追求股東最大利益和謀求發展的過程中,應當履行保護環境的社會義務,兼顧環境保護的社會需要,使公司的行為最大可能地符合環境道德和法律要求,促進經濟、社會和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二)關于企業環境責任行為和履責狀況的度量
如前所述,企業環境責任是一個復雜系統,筆者認為從縱向上可以將其分為企業環境意識、企業環境行為和企業環境績效三個層次,其中企業環境行為作為中間環節至關重要。企業在實際經營過程中如何承擔其環境責任,不僅決定企業環境績效的水平,而且還影響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出現了很多對企業環境責任行為或履責狀態的研究。S■kr■ ■zen,Fatma K■sk■(2009)給企業賦予了公民身份,并描述了發展中國家企業環境行為的開展形式、過程和運行模式,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企業環境行為模式的“三階段論”:為了避免懲罰的被動遵守階段、為了獲得社會認可的規范遵守階段和為了減少不確定性的主動遵守階段。高紅貴(2011)以民營企業為研究對象,使用博弈分析方法,分析了制度在企業面對是否履行環境責任決策時所起到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研究表明獎優和罰劣并舉是優勢方案,政府干預必不可少。對企業環境行為和履責狀況的度量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單指標,主要是以環境信息披露為基礎構建的環境信息披露指數(辛敏和王建明,2009)。鄭春美、向淳(2013)使用評分法,從環保費用和投資、企業環保方針和ISO14000認證情況、政府環保補貼及排污情況四個方面構建了環境信息披露指數EIDI。另一種就是直接使用社會第三方機構公布的企業社會責任或環境責任測評的相關數據,例如和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得分,其中一個維度就是環境責任分數,占總分數的20%,如果是制造業,該比例提升為30%,涉及的基礎指標包括環保意識、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環保投入金額、排污種類數和節約能源種類數。
(三)關于企業環境責任履責狀態的影響因素及其關系
企業是經濟社會的基本單位,具有典型的社會屬性,因此,其經營過程和行為必然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根據文獻研究,筆者將影響因素歸為兩類,分別為外部因素、內部因素。
外部因素來自企業外部,具體包括政府法律規制的完善程度、公眾的環保意識、經濟發展水平和媒體關注度等,研究表明這些因素與企業環境信息披露水平基本成負相關關系,公眾環保意識和社會監督水平對披露水平無顯著影響(張彥和關民,2009)。S■kr■ ■zen,Fatma K■sk■(2009)的研究曾指出企業最終以何種方式承擔其環境責任,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市場定位、產業集中度和企業性質。胡達沙、李揚(2012)指出,政府規制對企業環境行為和環境效率的提高作用不顯著。余瑞祥、朱清(2009)指出政府環境規制的效果取決于企業的選擇性響應和響應程度,消費者偏好的影響則隨著具體行業的不同而變化。鑒于企業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利潤最大化,對于改善環境的投入無疑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這造成了許多企業選擇逃避履行企業環境責任,但是消費者環保意識提高所造成的綠色消費趨勢,會迫使企業改善生產經營方式,提高自身的競爭力,或是積極作出改善以提高本企業的社會聲望和名譽,來獲取更多的利潤。
內部因素來自企業內部,包括企業規模、各種財務指標、高管環保意識、股權集中度和股權結構等。辛敏、王建明(2009)以環境信息披露水平為被解釋變量,公司規模、資本結構和盈利能力為解釋變量,對12個重污染行業55家上市公司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公司規模與盈利能力對環境信息披露水平有顯著正影響,公司資本結構對環境信息披露沒有顯著影響。劉艷娜(2011)使用了多元線性回歸和單因素方差分析法,對17個行業100家上市公司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企業所有權性質和行業污染屬性對環境管理行為的實施頻數影響顯著,國有企業優于民營企業,重污染企業優于輕污染企業,企業規模與環境行為實施頻數成正相關關系。Carolyn P. Egri,David A. Ralston等(2004)研究表明公司社會環境責任與員工的利己主義顯著負相關,與利他主義顯著正相關,具有高利他主義的高管或專家將會提高企業的社會環境責任履責水平,這一現象在發達國家更為明顯,同時發現高管和管理專家的個人價值觀對公司的環境責任沒有顯著影響。孟慶峰、李真等(2010)認為企業規模、技術水平、領導者環境意識等因素的不同,會使企業產生不同的環境成本,進而造成不同的環境行為和表現。湯亞莉、陳自力等(2006)研究發現公司規模和績效與環境信息披露水平正相關。
三、研究設計與實證結果
(一)變量設計
1.被解釋變量——環境行為實施程度
企業履行環境責任,即實施環境行為主要體現為綠色制造、綠色產品和綠色產業三個方面。其中綠色制造包括重大環保投資、主要污染物減排量和節約能源總量;綠色產品包括優良和尖端型綠色產品比率、綠色產品使用實現的社會減碳量、為客戶提供的綠色解決方案數和原燃料供應商綠色認證比例及資材備件供應商通過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比例;綠色產業則包括年節能量、固廢資源回收量和固廢資源產業化率。在上述文獻研究的基礎上,筆者考慮到研究的科學性和數據的可獲得性等因素,將環境行為實施程度作為衡量鋼鐵企業環境責任履責狀態的變量,即被解釋變量,用y來表示。鑒于目前環境信息披露指數和社會第三方機構的測評兩種度量方法的利弊,筆者選用了第三方機構——和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公布的2012年社會責任報告中所提及的環境責任得分①,并在其基礎上進行了行業信息的修正,最終獲得了鋼鐵企業環境行為實施程度的描述數據。
2.解釋變量
研究表明企業環境行為實施程度是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為了研究方便,筆者本著外部因素內部化的原則,選取了企業規模、市場偏好、盈利能力、企業抗風險能力和企業性質為解釋變量,并分別使用公司總資產(x1)、年主營業務收入(x2)、凈資產收益率(x3)和負債率(x4)代表公司規模、市場表現、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企業性質則使用虛擬變量d1表示,企業是國有控股則該變量取1,否則取0。
(二)研究假設
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結合企業相關理論和經營實際,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假設一:企業規模越大,其環境責任履責狀況越好。從理論上講,企業規模越大,其社會影響力越大,這促使企業更加重視和積極維護其較好的社會聲譽和公司形象,所以,企業就會積極致力于環境責任的履行。
假設二:企業市場表現越高,其環境責任履責狀態越好。一般來講,顧客是企業的上帝,銷售收入是企業利潤的主要來源,在目前“買方市場”情況下,企業對于市場的依賴度越來越高,為了獲取穩定的利潤,企業想方設法通過綠色產品、綠色營銷等方式維持顧客忠誠度,即通過更多地承擔環境責任來獲取市場的美譽度和顧客的忠誠度。
假設三:企業盈利能力越好,其環境責任履責狀態越好。企業承擔環境責任是有成本的,所以,強有力的經濟支持是企業能夠承擔環境責任的基礎和前提,由此可以假設盈利能力好的企業將會更愿意、更有實力來承擔環境責任。
假設四:企業抗風險能力越高,其環境責任履責狀態越好。如果一個企業抗風險能力很低,也就是其負債率很高,其融資能力就會很低,很難從股東和資本市場獲得投資,在企業經營難以維系的時刻,企業很難有能力去承擔環境責任;相反,如果其負債率低,即抗風險能力很高,資本市場預期良好,企業資金充足,這樣企業將會投入更多的資金改善環境狀況、治理污染等,以此實現環境責任。
假設五:國有企業比其他性質企業更愿意承擔環境責任。目前,我國已經將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了發展的第一位,在此背景下,國有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主體,不僅承擔著經濟建設的重要使命,更多地承載著環境保護的歷史使命,以保證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可以假設國有企業更愿意并更有義務承擔環境責任。
(三)數據收集與整理
本文對鋼鐵行業界定的依據是中國證監會編制的《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該指引中的C65項,包括煉鐵業、煉鋼業、鋼壓延加工業和鐵合金冶煉業,即為所研究的鋼鐵行業。數據收集的時間段為2012年。被解釋變量是以和訊官網公布的上市公司環境責任得分計算而來,解釋變量來自于色諾芬公司的一般財務數據庫。文中缺失數據則通過手工查詢上市公司年報、上海證券交易所網站、深圳證券交易所網站、巨潮資訊和新浪財經等途徑獲得,并對所獲得的數據進行了歸納和整理。經過以上方法和過程,本文獲取了寶鋼股份、鞍鋼股份等15家鋼鐵行業上市公司的全部數據。
(四)模型構建與實證過程
回歸分析是處理變量之間關系的一種統計方法與技術,與相關分析相比,它更側重于考察變量之間的數量變化規律,并通過一定的數學表達式來描述變量之間的關系,進而確定一個或幾個變量的變化對另一個特定變量的影響程度。本文根據已選取的指標,以樣本企業環境行為實施程度分值為因變量,以公司總資產、年主營業務收入、凈資產收益率、負債率和企業性質為自變量,構建了多元回歸模型如下:
y=?琢+?琢1x1+?琢2x2+?琢3x3+?琢4x4+d1+?滋
其中y為企業環境行為實施程度,x1為公司總資產,x2為年主營業務收入,x3為凈資產收益率,x4為負債率,d1為企業性質,?琢為常數,?琢1、?琢2、?琢3、?琢4為系數,?滋為隨機誤差項。然后運用Eviews6.0軟件進行運算,輸出結果如表1—表4。
由表1可以看出,該模型的F統計值為10.8972,概率P為0.0013,遠遠小于0.05,說明該模型具有較好的擬合優度。分別對單個變量進行T檢驗,其中變量d1的T統計值過小,且統計概率為0.9193,遠遠大于0.05,說明d1沒有通過T檢驗,即d1代表的企業性質對企業環境行為實施程度不具有顯著影響。其次,x1和x4的T統計概率分別為0.2651和0.3146,同樣大于0.05,表明變量x1和x4代表的公司總資產和負債率對企業環境行為實施程度影響不顯著。結果顯示,只有x2和x3通過了檢驗,即變量x2和x3所代表的年主營業務收入和凈資產收益率對企業環境行為實施程度影響顯著。
對被解釋變量y與變量x2、x3重新進行回歸分析,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如下:
y=?茁+?茁1x2+?茁2x3+?滋
實證結果如表2所示,其中年主營業務收入和凈資產收益率通過了F檢驗和T檢驗,且擬合程度達到80%,調整后的可決系數也達到77%以上,表示該模型具有較好的解釋意義。對該回歸模型進行LM和WHITE檢驗,判斷模型是否存在自相關和異方差。檢驗結果如表3和表4所示,兩個檢驗的統計概率均大于0.05,即回歸模型不存在自相關和異方差。繼而得出回歸方程如下:
y= 16.338 + 0.252x2 + 0.0054x3
(13.233) (5.498) (3.338)
四、研究結論
本文主要目的是試圖揭示鋼鐵企業環境責任履責狀態的影響因素及其關系,使用了多元回歸的分析方法,對鋼鐵企業上市公司的相關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接受假設二和假設三,拒絕假設一、假設四和假設五,進而得出以下研究結論。
(一)企業規模、性質和抗風險能力對鋼鐵企業環境責任的履行無顯著影響
實證結果表明,對于鋼鐵企業而言,企業規模、企業性質和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對環境責任的履行無明顯的促進作用,這一結論與原假設相反,主要原因在于本文所研究的15家鋼鐵企業上市公司性質相同,規模相當,抗風險能力趨同有關。進一步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得知15個樣本企業當中,13家為國有企業,2家為民營企業,企業規模和抗風險能力差異也不大,這些因素使得研究結論與研究假設不符,這是特定行業內數據趨同造成的,并不能因此否定企業性質、規模等對企業承擔環境責任的促進作用。經過進一步深入調查,相較于其他性質或規模的企業而言,筆者發現15家樣本公司在環境信息披露、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建設方面都取得了非常優異的業績。因此,該研究結論僅表明:對于國有鋼鐵企業來說,試圖通過改變股權結構、增加資產規模或降低負債率來促進企業更好地承擔環境責任是沒有意義的,現有的股權結構、資產規模等已經足以保證企業勤勉地履行環境責任,無需再做其他努力。
(二)企業市場表現越高,環境責任履責狀態越好
鋼鐵行業屬于典型的制造業,是以資源、技術和市場為發展基礎的,在資源同質、技術水平相當且難以突破的背景下,市場自然成為其發展的重中之重。近幾年來,全球經濟都進入了下行通道,國內鋼材市場自2008年之后就一直處于低迷發展階段,鋼鐵企業經營舉步維艱。為了維持穩定的收入來源,各大鋼企絞盡腦汁迎合市場需求,研發低能耗高質量的綠色產品,以此來獲得市場的美譽度和消費者的忠誠度,就此形成了良性循環,不管是迫于市場的壓力,還是源自市場的動力,企業更樂于承擔環境責任,因此,市場表現越好,企業履行環境責任的積極性越高。
(三)企業盈利能力越好,環境責任履責狀態越好
對于鋼鐵企業而言,履行環境責任需要從技術研發、污染治理等方面進行大量的資金投入,無形中增加了很多生產成本和管理成本,如果企業沒有足夠的盈利能力作為強有力的支持,其對于環境責任的履行也只能是紙上談兵,無法落實。所以,鋼鐵企業的盈利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環境責任的履行狀態,兩者是明顯的正相關關系。
鑒于此,筆者認為樹立“綠色環保”的市場形象,獲得消費者的認同和忠誠,不斷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是促進鋼鐵企業承擔環境責任的有效措施和手段,進而企業發展才能進入可持續發展狀態。●
【參考文獻】
[1] 國家環保總局.關于進一步規范重污染行業生產經營公司申請上市或再融資環境保護核查工作的通知[EB/OL].http: // www.mep.gov.cn /info /gw /huanban /
200708/t20070816_107999.htm,2013-08-16.
[2] 楊燁.環保部盯上鋼企稱“一查到底”[EB/OL].http://dz.jjckb.cn /www /pages/webpage2009 /html/2013-07/01/
content_76542.htm?div=-1,2013-07-01.
[3] Joe Desjardins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8,17: 825-838.
[4] Crane A, Matten D, Spence L.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M]. Readings and Cases in Global Context, the United Kingdom: Routledge Press,2008:5.
[5] Georges Enderle. In Search of a Common Ethical Ground: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ristian Environmental Stewardship[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7,16:173-181.
[6] 盧代富.企業社會責任的經濟學與法學分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28.
[7] 馬燕. 公司的環境保護責任[J]. 現代法學,2003(5):114-117.
[8] 趙驚濤. 低碳經濟與企業環境責任[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1):132-138.
[9] Sükrü ?魻zen,Fatma Küskü.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Citizenship Vari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n Institutional Framework[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9, 89: 297-313.
[10] 高紅貴.民營企業履行環境責任的制度促進機制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1):11-15.
[11] 辛敏,王建明.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影響因素的經濟計量分析[J].會計之友,2009(7):82-84.
[12] 鄭春美,向淳.我國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滬市170 家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12):98-102.
[13] 和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專業測評體系[EB/OL].http://stock.hexun.com/2013/
gsshzr/index.html,2014-05-16.
[14] 張彥,關民.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外部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6):103-106.
[15] 胡達沙,李楊.環境效率評價及其影響因素的區域差異[J].財經科學,2012(4):116-125.
[16] 余瑞祥,朱清.企業環境行為研究的現在與未來[J].工業技術經濟,2009(8):2-8.
[17] 劉艷娜,林偉明,石德金,等.企業環境管理行為決策的影響因素研究[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2011(5):58-61.
[18] Carolyn P. Egri, David A. Ralston, et al. Managerial Perspectives on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22 Countries[C].Academy of Management Best Conference Paper,2004:1-8.
[19] 孟慶峰,李真,盛昭瀚,等.企業環境行為影響因素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9):100-109.
[20] 湯亞莉,陳自力,劉星,等.我國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狀況及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06(1):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