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連勝
摘 要:自媒體時代,信息量大了,事無巨細無所不包,但同時也更魚龍混雜了,這就造成我們得到的信息更快捷,但是更碎片化了,要想理清一條信息的內涵、外延,還真是得費翻功夫進行推理研究。
關鍵詞:自媒體;新聞擔當;輿情
一、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麥克風”
如今只要一打開電腦、手機,各種紛繁復雜的信息撲面而來,就看誰的觀點新奇、 誰的點擊率就高。真真假假難以分辨,這就是自媒體時代帶給我們的嶄新局面,人人都可以發布新聞,人人都可以發表見解,人人都是麥克風,所以,很多傳統媒體得不到的信息源,都出現了。例如,今年4月6日,一段央視主持人畢福劍在飯桌上唱評《智取威虎山》的視頻流出。從視頻上來看,這是一個私人聚會,視頻中他唱了《我們是工農子弟兵》的著名選段,邊唱邊評,對毛澤東還使用了羞辱性詞匯,這段視頻在網上傳開后,大家對畢福劍的這些言論十分不滿,也引起了很大的爭議,之后就有了畢福劍被停職、畢福劍公開道歉等等后續報道 。從這件事的曝光來看,絕對不可能有專業記者通過正常采訪得到的。還有那些網絡舉報的貪腐、人肉搜索等等,也不是一個專業的新聞媒體會做的事情。我們所要做的,不是要用他們的觀點,也不是去當他們的粉絲,而是通過他們的視角,了解發生了什么事情。然后對這些新聞素材和言論,進行篩選、調查、分析、整合。強化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公信力。越是熱點問題,社會越需要專業媒體、主流媒體的判斷和聲音。
很多時候,網絡發布的信息的發布、轉載,很多都是沒有經過調查研究的,甚至是惡意炒作、造謠誹謗。我們知道,網友在論壇、博客等等自己的平臺上,可以見仁見智,但作為主流媒體,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事物不管怎么千變萬化,真相只有一個,新聞的客觀性、真實性永遠是第一重要的。媒體的公信力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根本。新聞是用來發布信息,公布真相的,絕不是個人情緒的宣泄和達到個人目的的手段。
二、自媒體時代新聞從業人員如何做好新聞
作為專業的媒體人,就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提高是非的判斷能力,具有前瞻性,能夠高屋建瓴把控全局。從下面一條新聞,我們就可以看出公民新聞和主流媒體對新聞事件報道角度、風格的明顯不同。
2015年5月2日,黑龍江省綏化市慶安縣農民徐純合帶著母親和三個未成年的孩子出行,在慶安火車站與警察發生沖突,將自己女兒扔向警察,并搶奪警械槍支,被警察擊斃。
事發后,相關部門由于遲遲沒有公開監控視頻,反倒迅速高調慰問執勤警察,致使網民和媒體一片猜測聲,為什么不讓徐純合一家進站?為什么一槍致命?為什么要給死者家屬發放救助金?為什么徐純合生前希望的孩子進福利院、妻子進醫院、母親進敬老院的愿望實現不了,死了反倒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人們都會同情弱者,這一事件把人們對社會不良想象的種種不滿情緒統統調動起來,人們不遺余力地表達著憤怒和不滿,不但質疑警察開槍致命的必要性。還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新聞搭車”現象,慶安官場數名官員被舉報,各大網站甚至不乏惡意誹謗造謠中傷的言論。其中,一名叫野茉莉走天涯的網民5月13日在新浪微博發表言論,稱“新華社記者收取好處費,顛倒黑白歪曲報道,美化行兇者李樂斌”,這一言論被廣泛轉載并被境外媒體采用,產生惡劣影響。新華社及時組織調查,發布辟謠聲明,并報案。現在這名網民柴某在合肥落網,承認因發泄不滿故意編造謠言的事實,并對遭受造謠中傷的兩名新華社記者表達歉意。
現在我們來梳理一下槍擊案的后續報道:5月3日 慶安縣副縣長董國生慰問受傷民警,5月5日,槍擊事件發生后的第三天,據媒體報道,死者家屬表示,當地鐵路公安以救助款的名義向家屬發了一筆約20萬元的補償,但這份由徐純合堂兄弟簽訂的協議,被指無法律效力,而徐純合的母親也不認可,并委托律師追究警察法律責任。在槍擊案真相未明的情況下,慶安縣多名官員陸續被舉報。5月6日 副縣長董國生被曝學歷造假、妻子吃空餉紀委介入,5月9日 新華社發文《真相別總靠“倒逼”》, 文章中指出:認真負責的調查,及時主動的公開,是對突發事件最好的應對。掌握了更多傳播主動權的公眾,需要更多真相,而且真相不能總靠“倒逼”。 5月12日 公安部責成調查;副縣長董國生被停職;該縣多名官員被舉報,5月14日 公安部門公布槍擊事件調查結果稱,民警李樂斌開槍是正當履行職務行為,符合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條例及公安部相關規定。
“真相”的公布,網民不滿意,主流媒體也發出了質疑,央視評論員白巖松:“警方調查稱合法,檢方調查稱不違規,再加上監控視頻的公布,關于此案的大部分質疑因此打消。這件事就該結束了嗎?顯然還不能。疑問仍然存在:徐純合到底為何阻攔乘客進站?更加完整的監控能否公開?警方和檢方是否會出具詳細的調查報告?能否允許更加中立的機構介入調查?希望一條生命逝去之后,關于真相的拼圖能夠更加完整而清晰。”于是,在5月24日,我們看到,各大媒體又集中報道了《慶安事件四大疑點再調查》核心內容就是: ①警察能不能不開槍射擊?警方:不用槍不足以制止徐的暴力犯罪行為;②徐純合為啥堵門趕旅客?徐母:沒原因,就是喝點酒,精神有時不好;③徐家是不是上訪戶?親友:他們沒上訪,是要飯;④監控視頻有無作假?司法鑒定:送檢的原始視頻,沒發現剪輯處理痕跡。
至此,這一新聞事件似乎終于要告一段落了,我們來看看主流媒體的評論。 新華網:認真負責的調查,及時主動的公開,是對突發事件最好的應對。掌握了更多傳播主動權的公眾,需要更多真相,而且真相不能總靠“倒逼”。人民日報:事實有其復雜性,而情緒往往簡單,惟有不讓情緒遮蔽理智,不讓感情影響判斷,時時用理性冷卻不明真相下的道德激憤,才有助于我們的成熟。
新聞媒體承擔著輿論監督的功能,更承擔著用正確輿論引導人的神圣使命。我們現在都提倡正能量,反對負能量,在任何時候,比信息本身更重要的是信息的解讀,比事件本身更重要的是事件的真相,比新聞報道更重要的是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