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隆
摘 要:大學生人際交往十分頻繁,人情消費也蔚然成風。本文通過分析大學生人情消費存在的誤區,從社會、家庭、學校、個人四個方面探討造成大學生人情消費誤區的原因,并提出建設性的對策。
關鍵詞:人情消費;大學生;誤區;成因
在當前社會背景下,大學生群體相較于中學生,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在消費方面表現出一個明顯的特征:個體每月生活開支提高,消費的種類變多,特別是增加了人情消費的份額。大學生出于情感交流、人際交往、自我實現等需要,在與同學、老師之間衍生出人情消費,呈現出人情名目多、人際范圍廣、開支金額大等特點。引導大學生走出人情消費的誤區,樹立正確的人情消費觀,是大學生實現自身全面發展的內在需要,是培養社會主義優秀人才的客觀要求。
一、大學生人情消費的誤區
由于大學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人格尚未定型,容易陷入人情消費的誤區,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各方面:
1.功利性消費。隨著市場經濟對大學校園文化的沖擊,大學生之間的人情消費開始逐漸變味,逐漸轉化為人情投資。高校學生認為建立良好的社會人脈對于他們以后的個人發展至關重要,通過人情消費鞏固人際關系必不可缺。人情消費成為了人際交往的一種必需品。
2.超前、超常消費。一方面,大學生本身經濟收入有限,而人情消費的名目種類繁多,不請又掉面子、壞規矩,所以許多大學生硬著頭皮借錢擺排場、講闊氣,脫離自己的經濟實際。另一方面,大學生群體更容易接受超前消費的觀念,信用卡等超前消費手段往往解決了他們的捉襟見肘的燃眉之急,這導致許多大學生債臺高筑,還未畢業就成為了“卡奴”、“富翁”。
3.盲目、攀比性消費。大學生在人情消費中存在攀比心理。有的大學生明知自己財力有限,但在人情消費時卻不甘于落后,為了超支的人情消費,甚至甘愿節衣縮食,通過犧牲其他必要開支來請客送禮。而有的同學盲目消費卻是為了“公平”,別人請客花了200元,我只花100元顯得不重視這個朋友,“你來我往”、“禮尚往來”,硬著頭皮盲目消費。
大學生在人情消費上的誤區,一方面給家庭和大學生本人帶來巨大的經濟壓力,有的家長甚至自己省吃儉用也不愿意自己孩子在學校的丟面子;再者,就大學生個人而言,極大的消費差距和經濟負債可能會引發貧困同學的心理問題,嚴重的甚至可能會引發大學生產生非法占有之心,誘發盜竊、搶劫等犯罪行為。
二、大學生人情消費誤區的成因分析
1.社會原因。受中國倫理文化影響,中國人在人際交往中相對偏重人情關系。大學生本就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特別容易受到這種的社會風氣的影響。大學生越來越注重自身利益的實現,他們的人情交往從單純的情感型交往也逐漸趨向功利型轉變,呈現出情感型與功利型并重的趨勢。“積累社會人脈”成為了許多大學生人情消費和社會交往的主要原因。此外,社會上的一些不正確的消費觀也深深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消費心理。隨著信息技術的提升,商家通過網絡、廣告、手機等大眾媒介,不斷刺激大學生不成熟的思想,吸引大學生消費。一些大學生追逐潮流和面子,導致超前消費、超常消費、攀比性消費、炫耀性消費等與大學生身份和經濟能力不相符的不當消費比比皆是。
2.家庭原因。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身為社會最基本單元的家庭收入也大幅提升,加上現在大學生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家長更加愿意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進行投資。而許多家長幼時經歷過生活資料匱乏的境遇,更別提豐富的教育資源,所以在面對自己的孩子就存在補償心理,對子女的要求基本都給予滿足,無節制地滿足孩子的需要。
3.學校原因。校園環境是當代大學生學習生活的最重要場所。校園環境的好壞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形成具有重要影響。一方面,我國大部分高校周邊遍布網吧、KTV、餐館、小吃攤等場所,加上高校的寬松管理,極易讓大學生受到社會不良消費風氣的熏染。另一方面,學校缺乏對大學生消費觀的引導,學校課程更多注重大學生專業文化知識的學習,而有關消費習慣和人際交往的內容僅僅只放在思想道德修養的課程中。再一方面,學校學生組織生活更是成為大學生人情交往的重災區,學生干部同部門、不同部門、上下級之間都出于感情交流需要,相互請客吃飯。
4.個人原因。從大學生個人的角度,其一,作為個體,大學生有正常的情感交流的需要,但受外界不正確消費理念的影響,大學生在情感交往的同時越加注重自身利益的實現,使得情感交往逐漸功利化。其二,大學生們也有獲得歸屬感和自尊的需要,通過人情交往,他們可以在大學生團體中建立深厚的友誼,獲得他人的關心和重視,甚至他人的仰慕和贊賞。其三,人情交往也是大學生們與他人交換資源的需要,通過人情消費,得到學生組織中晉升的機會,通過“破費”,得到評優評先的優惠。其四,人情消費是大學生們維持人情網絡秩序的需要。別人生日請了我,我生日也要請回去,誰破壞了這個規矩,就是不合群。
三、結論和對策
高校中不適當的人情消費給大學生造成了嚴重的負擔,必須要及時加以引導。從社會的角度,相關的單位和媒體應該大力倡導社會主流文化,加強“正能量”宣傳;從學校的角度,學校應當加強引導,增設如“消費常識”等課程供學生選修,完善和健全教育管理制度和規章,保障學生通過自身努力來獲得評優等教育機會;從學生家庭的角度,家長應當積極關注子女的消費習慣,以身作則,對子女不合理的消費行為不應當無條件滿足,要多加指導和監督。從學生個人的角度,要樹立正確的交往觀和消費觀和,養成良好的消費規劃能力,勤記賬,多預算,理性消費,防止透支過度。
參考文獻:
[1]張小莉,李娜.大學生人情消費過度社會化的再調查[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1(1).
[2]梁愛蘊.當代大學生消費道德嘆息[J].教書育人,2011(11).
[3]劉爭先,楊嵐.大學生人情消費現象解析[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7(7).
[4]任云霞.論人情消費——一種大學生人際交往方式[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