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
怎樣分辨“惡意透支”的信用卡詐騙與因個人破產而無法還清信用卡借款?這在信用基礎十分薄弱的中國,確實是個問題,關鍵在于如何定義“惡意透支”。
近日在百度上有條新聞 :“夫妻惡意透支350多萬潛逃烏干達被搶光 淪為苦力”,讀后感到很難過。這件事反映了三個問題:
何為 “惡意透支”?
如果不能合理定義“惡意透支”,誰還敢用信用卡消費?
在美國,決定是否給信用卡申請人發卡、信用額度、費用和利率,是信用卡公司的權利和責任;而如何使用信用卡,是信用卡持有者的權利。還本付息是信用卡持有者的義務,但付不起并不觸犯刑法。天有不測風云,人有禍福旦夕。像前述兩夫妻由于生意失敗或失業不能還債的事情司空見慣。建設信用社會,這是不可避免的現象。
中國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條將“惡意透支”作為進行信用卡詐騙活動的一項,值得商榷。舉個例子,一個商人用信用卡借款開了家餐館,開張以后,生意很好。如果買賣一直好,把信用卡借款付清了,沒有“惡意透支”的問題;但假設餐館在汶川,適逢2008年汶川大地震,餐館不復存在。讀者可能會說,地震是天災,不算“惡意透支”。那么換一個場景,另一個商人在隔壁又辦了一家餐館,生意更好。而前餐館老板把自己的錢和能借的錢全花了,也沒有成功,徹底破產了。這算不算“惡意透支”?如果算,那么生意失敗了,老板要坐牢。如此一來,創業和消費的代價成為不能承受之痛,誰敢用信用投資和消費?如此,增加內需就少了一臺發動機。
中國需要個人破產法
如果有《個人破產法》,前述夫妻的命運會截然不同。在他們還不起債的情況下,債權人可以依法申請法庭宣判債務人破產;債務人如果資不抵債,也可以依法申請破產保護,在生活中的消費受到極大限制、個人聲譽受損的條件下,債務可以得到一定減免。破產債務人得到重新做人的機會,防止出現背上沉重債務后四處逃債甚至自殺的現象。美國的歷史經驗表明,像前述夫妻這樣的人,汲取教訓、臥薪嘗膽,若干年后,東山再起,成就一番事業的例子比比皆是,包括福特汽車公司創始人亨利·福特、 迪斯尼創始人瓦特·迪斯尼、房地產大亨唐納德·特朗普等。
控制和減少貸款損失是銀行的責任
銀行信用卡風險管理最主要的內容有兩個:一是通過貸前審核來決定是否批準一個客戶的申請、信用額度和利率;二是貸后管理,包括掌握信用卡持有人的整體信貸情況,并及時調整額度和利率來減少可能的未來損失。前述夫妻是小企業主,能拿到350萬元的信用卡額度,看起來偏高。2013年其生意失落的時候,銀行沒有采取措施減低他們信用卡的額度,錯過了機會。現在,即使把這對夫妻捉回來,銀行和社會沒有得利。這個事件的處理結果不一定會減少未來的“惡意透支”,但它一定會減少信用卡的發行和使用,并增加中國信用社會建設所需要的時間。這對銀行業的發展弊大于利。
總之,“信用卡透支”這樣簡單的民事糾紛不應該上升到刑事犯罪的高度 。同時,銀行業也需要加強信用卡的風險管理以杜絕和減少不必要的損失。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其他人重蹈這對夫妻的覆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