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婉
摘要:《夕陽簫鼓》原為一首廣為流傳的琵琶文曲,后被改編成琵琶領奏的絲竹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后又被改編為鋼琴曲,也有其它的改編版本,如手風琴等,但是最廣為流傳的是原曲和鋼琴改編曲。本文針對的是1924年沈浩初譜的琵琶曲《夕陽蕭鼓》與1975年黎英海先生改編的鋼琴改編曲《夕陽簫鼓》的曲式結構與演奏特點的對比研究,分析兩首曲目的共性與個性,進而引申出,把西洋作曲技巧與中國民族器樂藝術相結合后,對中國民族器樂曲傳承的深遠影響。
關鍵詞:夕陽簫鼓 鋼琴改編曲 琵琶曲 黎英海
本文主要是通過對古曲琵琶曲《夕陽簫鼓》和在此基礎上改編而來的鋼琴改編曲《夕陽簫鼓》的曲式分析和演奏特點的對比研究,讓我們了解古曲在現代鋼琴改編作品中是如何得以創新和傳承的。
一、《夕陽簫鼓》從琵琶曲到鋼琴改編曲的歷史演變
《夕陽簫鼓》又名《潯陽琵琶》、《潯陽夜月》,原是一首抒情寫意的琵琶獨奏曲,現今有據可循關于這個曲目最早的資料見于清代姚燮編撰的戲曲、音樂論著《今樂考證》中,關于此曲最早的樂譜記載是在清代浦東派琵琶宗師鞠士林的《鞠士林琵琶曲》中,而后在《陳子敬琵琶譜》中,出現了標有“回風”、“卻月”、“臨水”、“登山”、“嘯嚷”、“晚眺”、“歸舟”七段標題的《夕陽簫鼓》。1895年,平湖派琵琶演奏家李芳園假托唐代虞世南作,將《夕陽簫鼓》改名為《潯陽琵琶》,并收入《李芳園琵琶》(又名《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中,將原來的七段結構改為含有雅致的十段結構。20世紀初,琵琶演奏家汪昱庭根據李芳園對此曲進行加工,并改名為《潯陽夜月》,刪掉了李芳園譜中繁音花指和長段倷音的彈法。1923年由鄭覲文發起的上海著名業余團體大同樂會,在汪昱庭傳譜的基礎上,改為以琵琶領奏的絲竹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我國著名作曲家、音樂教育家黎英海于1972-1975年改編為十一段的鋼琴曲,基本保留了樂曲旋律線條的原貌,但對曲式結構做了較大的剪裁、壓縮,使其更為精煉、凝聚。
二、《夕陽簫鼓》的琵琶曲與鋼琴改編曲曲式結構以及演奏特點的對比
(一)兩首曲子的曲式結構的對比
從琵琶曲《夕陽簫鼓》到鋼琴改編曲《夕陽簫鼓》,其曲式結構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第一:從結構長度來看,鋼琴改編曲的長度要長于琵琶曲,音樂的時長也較長,如引子部分,鋼琴改編曲保留了回風的主要音,但做了變化發展;第二:從結構布局來看,鋼琴改編曲《夕陽簫鼓》不僅對主題做出了發展的變奏,并多出了琵琶曲《夕陽簫鼓》沒有的樂章,如第十部分欸乃歸舟。無論是琵琶曲《夕陽簫鼓》“頂真”“合尾”的寫作手法,還是鋼琴改編曲《夕陽簫鼓》“迭入性樂句”的寫作手法,都是體現我國民族器樂民間的“魚咬尾”的寫作手法,都代表著我國民族器樂曲在不同時代的優秀文化。
(二)琵琶曲《夕陽蕭鼓》與鋼琴改編曲《夕陽簫鼓》演奏特點的對比
鋼琴改編曲《夕陽簫鼓》是在我國琵琶曲《夕陽簫鼓》的基本上改編而來,在改編的過程中,黎英海先生在創新的基礎上,以巧妙的鋼琴演奏技巧模仿著我國民族樂器。在鋼琴改編曲中,作曲家黎英海先生將整首曲子由原來的G宮系統調移到降G宮系統,以黑鍵連續的五個鍵作為五聲調式的五個主要音。如鋼琴改編曲中引子部分就是模仿的琵琶曲中“回風”中的引子部分,琵琶曲以彈挑的演奏方式來描寫鼓聲,而在鋼琴改編曲中以雙手交替演奏黑鍵同音來描寫鼓聲。
黎英海先走在改編過程中,不僅保留了原曲的特點,也有創新。如琵琶曲《夕陽簫鼓》的尾聲,是在主題的基礎來發展而來,而在鋼琴改編曲中的尾聲,首先在左手再現主題,接著右手八度再現主題。
三、改編鋼琴作品對中國民族器樂藝術的深遠影響
中國古曲在傳統的意思上來說就是從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樂曲,中國古曲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它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音樂家的音樂思想,學習和演奏古曲有利于弘揚推廣民族音樂文化和民族精神。對于古曲的鋼琴改編曲,這些作品都是建立在原作古曲的基礎上,保留原曲的音樂思想和風格,然后加入現代的鋼琴作曲技巧,從而進一步發展。作曲家在保留原作傳統的特點和風格的基礎上,利用西方多聲部音樂的特點,運用多聲部的音樂創作手法,在傳統樂曲單線條旋律上運用豐富的和聲和弦色彩,加上復調的寫法,添加不同的副旋律,在這樣基礎上改編出來的鋼琴改編曲,不僅保留了我國古曲的音樂精髓,更有利于我國古曲音樂在現代的音樂領域更易被聽眾介紹,這對我國古曲音樂的傳承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琵琶獨奏曲《夕陽簫鼓》作為土生土長的民族音樂,它里面蘊含了濃厚的民族情感。它充分運用了琵琶彈挑的特色和演奏技法“推”、“拉”、“泛音”等。黎英海先生的《夕陽簫鼓》雖為鋼琴演奏,也基本上采用的西洋作曲技術,但是,所變現的內容卻是中國式的,其表現形式也是中國化的“散—慢—中—快—散”的結構,還大量運用類似民間音樂中的變奏手法。在中國的鋼琴作品中還有很多類似的作品,如《梅花三弄》、《百鳥朝鳳》等等,這些都是得自然之動景,感宇宙之情韻的佳作,它們的文化內涵和現實意義大大超過了對于風景的描寫,還有一些作品在意境與韻味方面體現出“清微淡遠”的中國傳統審美思想之含蓄和深邃。當世界文化呈多元化發展趨勢,這種趨勢打破了“歐洲中心論”的局面,承認世界各民族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價值。按照學術界的這種共識,中國鋼琴作品所體現出來的這種獨特,甚至代表了東方的藝術審美觀念,其價值就不言而喻了。
中國鋼琴曲創作是中國鋼琴藝術的根本,作為西方的音樂表演藝術,鋼琴藝術要想真正融入中國的音樂文化中,要想形成具有中國特點風格的鋼琴樂派,就應該也必須作出相當數量的本國作品作為基礎。另一方面,中國也應該為世界音樂文化作出貢獻,這種貢獻不能僅局限于古代傳統音樂,更應當在現在的音樂創作上有所作為。要將我們的民族精神與西方的作曲藝術相結合,使中國的鋼琴藝術走上中國化、民族化道路。
參考文獻:
[1]何嘉煒.中國古曲鋼琴改編曲的音樂分析和演奏詮釋[D].北京:中國音樂學院,2010年.
[2]鄒新華,楊澤,程秀芳.鋼琴曲《夕陽簫鼓》的創新性[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9,(10).
[3]高捷.中國民族音樂《夕陽簫鼓》與其改編的鋼琴曲之比較[J].音論大觀,2012,(08).
[4]王瑩.鋼琴曲《夕陽簫鼓》的文化思考[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音樂學系,2004,(04).
[5]楊錦.試談鋼琴改編曲《夕陽簫鼓》的演奏[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7,(02).
[6]李剛.黎英海鋼琴改編曲《夕陽簫鼓》研究成果之研究[J].中國音樂,2011,(01).
[7]易文映.清秀雋永回味悠長——淺析鋼琴曲《夕陽簫鼓》的民族特色[J].大眾文藝,2009,(13).
[8]于莉莉.《夕陽簫鼓》:鋼琴改編曲演奏中對民族樂器音色的模仿處理[J].齊魯藝苑,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