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建廣州嶺南音樂之都的城市形象既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又符合廣州市建設文化強市的發展思路,對建設和諧社會有重要意義。本文從構建基礎、構建設想、發展意義與價值等方面分析研究對策。從而得出結論:構建廣州嶺南音樂之都的城市形象不僅對于提升廣州城市文化品位、強化廣州地域性文化特征具有現實意義,對于其他城市的地域性音樂文化建設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廣州 嶺南音樂 城市形象
廣州是嶺南文化的核心區域,嶺南音樂亦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以經濟發展為核心動力、全力建設和諧社會的新時期,構建廣州作為嶺南音樂之都的城市形象對策研究是發展廣州文化強市、藝術強市的重要選擇。嶺南音樂亦稱粵樂,是以廣東音樂和部分粵劇、民間曲牌為基礎發展和完善起來的具有濃郁嶺南地方特色的民間音樂,是在國內外有很高影響力的嶺南文化奇葩。嶺南音樂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它根植于這片土地,反映著嶺南地區人民群眾的情感心聲,凝聚著民族群體的思維方式、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念。
城市文化形象是一個城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程度的外在表象,是一座城市歷史與文明的積淀,是影響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途徑。城市形象的建立是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挖掘本地傳統文化資源,利用現代文化產業開發、建設、發展打造成的文化事業及文化產業。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關鍵在于特有文化資源的優化整合,廣州擁有2000多年的文化歷史,不僅具有歷史資源的深度,也一直是華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打造廣州嶺南音樂之都的城市形象名片既有鮮明地域文化特征,又符合廣州建設文化強市的發展思路,對建設和諧社會有重要意義。
一、國內外城市形象建設現狀
維也納,因曾造就了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享譽世界的音樂大師,被稱為西方音樂之都,擁有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維也納愛樂廳等多所聞名遐邇的音樂廳,并擁有多個世界一流水平的交響樂團;用多位西方古典音樂大師的名字命名市政建筑、街道和音樂廳;各類世界級水準的音樂會幾乎每天都有,其新年音樂會更是成為全世界的音樂盛會。維也納市政府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大力推進音樂與城市建筑、景觀園林相結合的城市建設方針,使維也納成為享譽世界的古典音樂之都。
廈門鼓浪嶼因歷史原因其建筑風貌充滿了強烈的歐陸氣息,建筑風格從希臘式到羅馬式、哥特式應有盡有,島上居民因歸國華僑居多,家家戶戶都學習鋼琴、熱愛鋼琴,先后出了30多名蜚聲中外的鋼琴家,廈門市政府充分挖掘鼓浪嶼傳統優勢,主推鋼琴音樂,打造廈門“鋼琴之島,音樂之鄉”的城市名片,使廈門的旅游文化走上了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使廈門成為通過音樂文化打造城市品牌的成功范例。盧長寶、石長偉在2010年《城市問題》發表論文《音樂元素與城市營銷——基于維也納與廈門的比較研究》,提出音樂傳統與音樂地標、音樂產業相結合為塑造城市形象和城市營銷提供新的途徑,并對維也納和廈門的音樂傳統和音樂產業進行了比較研究。
深圳近年來大力啟動“城市音樂工程”,打造中國“流行音樂之都”。爭取到中國音樂“金鐘獎”流行音樂比賽在深圳舉辦,并在物質條件、人力配置等方面為音樂家提供豐富完善的條件,吸引音樂人才落戶深圳,近年來深圳產生了很多在全國極具影響力的音樂作品,從《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到如今唱響中國的《走向復興》,徐沛東說:“深圳是站在全國的高度,站在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的廣度來進行城市音樂工程規劃的?!?/p>
二、構建基礎
廣州作為嶺南文化重鎮,近年來在高速發展經濟、全力進行產業轉型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在音樂文化建設方面也有良好的基礎:中國音樂最高獎“金鐘獎”永久落戶廣州,星海音樂廳、廣州大劇院每年都接待著眾多國內外一流音樂團隊和個人進行演出、交流,廣州愛樂交響樂團更是國內一流的交響樂團……但是,在充分發掘嶺南傳統音樂文化優勢,建立特色文化現代化都市的城市形象方面的研究還尚顯薄弱??v觀中西方各城市利用音樂資源提升城市形象的各種舉措,都與其地域文化緊密交織、相互結合,適合廣州借鑒其優勢。
三、建設重點設想
(一)政府主導、大力建設可容納嶺南音樂文化傳承的場所
嶺南音樂作為重要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具有非物質文化的特性,非物質文化的生存與發展需要可容納、可承擔該文化傳承的場所,如過去鄉村祠堂前的開敞空間、社臺等。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城市空間格局的變遷,可容納傳統音樂傳承與發展的場所空間越來越少。目前,老城區如越秀、荔灣因其傳統城市肌理保存較好,具有一定的容納傳統音樂文化的場所空間;而天河、黃埔、蘿崗等區域由于城市建設較快,對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城市空間考慮不足,使嶺南音樂在市民中的發展缺乏場地條件。當前城市缺乏的是面向基層社區的、可滿足普通居民開展傳統音樂文化活動的多功能場所,政府依托現有的主要文化設施,著力于基層社區的文化場所建設,為嶺南音樂提供排練、演出的各類場所具有必要性。
(二)整合優勢資源 合理引導組織
廣州現有的紅線女藝術中心是非常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場所,是傳統嶺南音樂文化對外展示其風貌、傳播其文化的重要窗口,但廣州還有不少散落在民間的私火局,把這些民間組織進行資源整合,合理引導、利用現有優勢資源,采用“以點帶面”的發展模式,在基礎群眾中發展嶺南音樂。
(三)舉辦多形式的嶺南音樂文化藝術節
嶺南音樂文化藝術節既是展示廣州傳統嶺南音樂藝術的重要窗口,也是開展市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織形式。雖然中國音樂“金鐘獎”永久落戶廣州,是廣州打造音樂之都的有利基礎,但“金鐘獎”對嶺南音樂文化的弘揚作用和廣大市民對“金鐘獎”的參與性有限,舉辦多形式的藝術節可以滿足當前社會多元化的現實需求,其主辦主體可以是政府、企業、高?;蛎耖g協會,其舉辦場所可以是音樂廳、廣場或居民社區,多形態的藝術形式可以更好的輻射到最廣泛的市民群體。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需要廣泛的群眾基礎,在全球一體化的影響下,培養市民特別是青年一代對嶺南文化的歸屬感與認同感尤其重要。
四、發揮高校優勢,開拓多渠道、多途徑的嶺南音樂傳承方式
隨著年事已高的民間藝人的日漸衰老和相繼過世,嶺南音樂“口口相傳”的傳承方式面臨困境。高校具有師資力量強、學術水平高、信息資源發達的優勢,高校培養音樂專業人才作為嶺南音樂新的傳承載體,是解決本土音樂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途徑。但高校專業音樂人才缺乏對傳統嶺南音樂表演實踐的經驗積累,高校進行有嶺南文化特色的音樂教學課程改革,把嶺南文化引進高校課堂,建立一支高校專業音樂人才與民族民間藝人緊密結合的研究團隊,探索一條切實可行的嶺南音樂文化傳承、發展之路。
五、打造廣州嶺南音樂之都的意義
音樂文化是提高城市知名度,打造城市品牌的很好切入點。廣州具有深厚的嶺南音樂文化基礎,但在城市化和全球化的沖擊下,其原有的傳承方式無法延續,城市建設中可容納嶺南音樂傳承與發展場所空間的缺失和青年一代中后繼無人的狀況,導致其發展日漸式微。解決嶺南音樂傳承空間和傳承載體研究的理論意義能為各城市的品牌建設和發展戰略提供理論和實踐的參照。
將音樂文化與城市形象建設相結合的構建研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與現實意義,對我國各大城市打造地域性文化特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具有普遍性的參照價值。成功構建廣州嶺南音樂之都的城市形象既能提升廣州城市文化品位、強化廣州地域性文化特色,又能給予其他城市地域性音樂文化建設以一定的借鑒。
參考文獻:
[1]王建平.整合音樂文化 塑造城市形象――“音樂文化與城市品牌建設研討會”綜述[J].人民音樂,2006,(06).
[2]王建平.整合音樂文化,塑造城市形象――追記“音樂文化與城市品牌建設研討會”[J].音樂創作, 2008,(02).
[3]馮明洋.嶺南傳統音樂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傳承[Z].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7,(04).
[4]馮明洋.嶺南音樂文化發展戰略的幾個基本問題[J].民族民間音樂,1992.
[5]周霞.廣州城市形態演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朱虹,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