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娓
摘要:本文分析了舒伯特的《b小調第八交響曲》中的憂傷情緒。首先是對于舒伯特的《b小調第八交響曲》其藝術感染力進行了概要分析,重點分析了其結構的不完整性,以及其兩個樂章所展現的藝術特色。隨后又分別從《b小調第八交響曲》的第一樂章以及第二樂章入手,重點分析了第一樂章的第二主題如何對憂傷的情緒進行呈現,對這部偉大的交響曲作品的憂傷情緒的藝術呈現方式進行了思考和探究。
關鍵詞:舒伯特 《b小調第八交響曲》 憂傷情緒
舒伯特是奧地利的一位杰出的古典主義的音樂家,其創作的交響樂作品在世界范圍當中都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舒伯特從小就學習鋼琴以及小提琴,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是維也納圣黨樂隊的隊長,并且長期都擔任著樂隊指揮一職。舒伯特具備非常獨特的作曲天分,其創作的藝術歌曲傳世數量十分龐大,總共六百多首,還有十部交響樂作品。由于舒伯特出身卑微,很多藝術歌曲在他在世的時候都沒有進行公演。其中,舒伯特所創作的《未完成交響曲》,又被稱為《b小調第八交響曲》,是其創作的作品當中非常獨特的一部藝術品。
一、舒伯特《b小調第八交響曲》藝術感染力概述
(一)舒伯特《b小調第八交響曲》結構上的不完整性
舒伯特創作的《b小調第八交響曲》也被稱之為《未完成的交響曲》,這一部交響曲之所以被稱之為未完成的,原因是在于《b小調第八交響曲》并沒有根據傳統的歐洲古典主義的交響曲的作曲格局習慣一樣,具備了四個基本的樂章結構,而只是安排了兩個樂章結構。不過《b小調第八交響曲》沒有按照傳統的樂章結構進行編排的原因卻并不是十分明確,有相關的研究認為,創作《b小調第八交響曲》的舒伯特當時身體和心理上都承受著較大的壓力,無法再繼續創作下去。實際上舒伯特雖然是晚年創作的這一部作品,但是其創作了《b小調第八交響曲》之后又創作了兩部交響曲,所以從時間的角度上看,舒伯特是完全有能力完成這一部作品的。所以舒伯特很有可能對于《b小調第八交響曲》的前面兩個部分的樂章是比較滿意的,但是對于如何延續下去,補充完整則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無法把這一部作品補充完整。
(二)舒伯特《b小調第八交響曲》兩個樂章的藝術特色
從舒伯特對《b小調第八交響曲》僅僅保留兩個樂章的角度上看,舒伯特對于前面兩個樂章的藝術創作時投入了相對而言比較大的精力。舒伯特對于《b小調第八交響曲》的樂章所注入的藝術情緒實際上時隱隱綽綽的憂傷。這種憂傷增一分則多,減一分則少,因此,除了藝術才華在《b小調第八交響曲》創作過程中已經到達了個人的頂端之外,舒伯特這兩個樂章都包含了他非常濃厚的個人情感,以及豐富的情感變化。在舒伯特這一部《b小調第八交響曲》之中,其音樂旋律之間的沉思,以及充滿詩意的氣氛,旋律也非常的豐富多變,感人至深,能夠達到繞梁三日的音樂效果。
在《b小調第八交響曲》的第一樂章里面,其整體的音樂氛圍都是充滿悲劇性色彩的。整個第一樂章都充滿著低沉以及緩慢的節奏,整個陰郁的氣氛籠罩著第一樂章。第一樂章呈示部所表達的主題都是內心當中的歌唱,這種歌唱表達著靈魂內層的一種悲傷與痛苦,如同是一邊微笑,一邊眼睛仍然飽含著淚水,非常凄美和憂傷。副部的主題是從大提琴深情地演奏出來,旋律是尤其優美的,歌謠的風格曲調純樸以及明朗,音樂的風格轉入到一種興奮以及愉快的旋律。溫婉以及婉轉的小提琴重復著主部的主題。展開的主要是一種呻吟,對于痛苦精神的一種發泄,表達著悲傷、絕望以及內心的斗爭、糾纏。最后的再現部以及尾聲部位就是以悲傷的感懷作為結束。在《b小調第八交響曲》的第二樂章當中,則整體的音樂氛圍加入了抒情的風格以及田園的游吟風格,音樂的風格相對比于第一樂章更具備明朗的氣氛。第二樂章當中有著安寧以及平靜的內心感受,將一種達觀乃至于超然的個人感觸更進一步表現出來。第二樂章的主部實際上表現著溫柔以及寬厚的品格,而副部則是注重突顯出無華并且樸實的游吟詩人的風格,以及對于主題旋律的深情地訴說。整個第二樂章都表達著一種隱隱約約的遐思以及冥想。最終,整一部《b小調第八交響曲》都在慢慢走向于朦朧的安靜風格走向了結束。因此,從《b小調第八交響曲》第一樂章以及第二樂章當中的藝術特色來看,這種憂傷的情緒其實包含著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深邃的意境。
二、舒伯特《b小調第八交響曲》第一樂章所呈現的憂傷情緒分析
(一)《b小調第八交響曲》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的憂傷情緒
舒伯特在《b小調第八交響曲》第一樂章的引子部分,采用了低音提琴以及大提琴的低音區從深處緩緩地拉出來,旋律十分凝重,渲染了一種神秘憂傷的氛圍。這一部分舒伯特采用了好幾個下行的音符,被著名的音樂指揮大師魏因加特納稱之為“從地底深處國度發出來的聲音”。這一段第一樂章的引子,也正是整一部《b小調第八交響曲》的核心部分,這個部分非常集中地呈現了《b小調第八交響曲》當中所包含的傷感以及憂郁,為整部交響曲藝術作品的感情基調發揮著非常關鍵性的作用。緊接著,舒伯特在這一段引子之后,采用了小提琴的顫動的方式表現了十六分音符,這樣的一種小提琴顫動的形式是一種不穩定的前行方式。可以看得出這是一種內心當中由于憂傷和痛苦所產生的一種心靈的顫動,內心的心弦不斷地撩動著,靈魂也似乎在冰冷的憂傷當中不停地顫抖著,仿佛是在想念著什么,又仿佛正在某一樣事情內心不斷地徘徊著。這種內心當中的悲傷很快就采用了低音的弦類樂器以及中提琴進行參與,這兩項樂器的參與都采用了非常輕柔的撥弦方式展現,并且聯合采用了雙簧管輕柔地吹起了一首美妙的第一主題,第一主題很顯然是發自內心深處的,表達著內心當中悠緩的悲傷。
(二)《b小調第八交響曲》第一樂章第二主題的憂傷情緒
《b小調第八交響曲》的第一樂章的第二主題實際上時由大提琴率先引導出來的。大提琴的音色相對而言比較低沉,表現了一種沉穩的品格,以及對于人生的重新思考。這種思考實際上時從憂傷當中延伸出來的,思考孕育著在憂傷當中的希望,從而表現著內心世界的寬慰和憂傷之間的糾纏。而舒伯特隨后又采用了小提琴對這個沉思的大提琴調子重復了一遍,由于小提琴的音色相對比較憂傷,所以讓這種沉思之后的寬慰很快就轉入到悲傷之中,又重新進入到憂傷的情緒氛圍之內。銅管樂器聲部非常粗暴地吹奏出兇險的動機,并且讓小提琴的音群進一步拔高,好像又再一次遭受到了重大的精神打擊,很多美好的暢想以及沉默的思考,都被兇狠地打斷了,這種憂傷以及悲涼的氛圍很快就重新籠罩在整首《b小調第八交響曲》當中。這一聲銅管聲部的打斷,如同美好的幻想又再一次破滅了,舒伯特又再次轉入到無邊無垠的丑惡的現實之中。在此之后,大提琴和小提琴互相緊密地交織著,如同丑惡以及美好互相之間在進行著搏斗,內心當中有著美好的向往以及憧憬,總是在被丑惡的現實所撲滅之后又再次出現和崛起。
三、《b小調第八交響曲》第二樂章:以夢幻表現憂傷
《b小調第八交響曲》的第二樂章不再和第一樂章一樣有著非常強烈的戲劇性,并且凸顯著一種搏斗還有沖突,更多是屬于一種對于夢幻的沉醉。第二樂章表現了雄心壯志慢慢地消散了,要面對著現實的痛苦,也只能夠偶爾拿出這種斗志。舒伯特采用了圓號以及大管在低音提琴的彈撥以及演奏之下,表達出兩個小節的引子之后,小提琴演奏出了第一主題,這個主題充斥了一種生機勃勃的力量,甜美的歌唱著內心對于美好事物的憧憬以及理想。這個主題當中,配器的音樂效果如同魔法一般,十分吸引人,能夠在弦樂的彈撥演奏之中,運用長笛表現出清新怡人的旋律。第二樂章的第二主題在十分寧靜的氛圍下表達著自己內心世界的憂傷,這種不安定的憂傷實際上就是對于生活的憂慮。這個部分主要是采用單簧管對主題進行突顯,表現出一種夢幻一樣的悠長,帶有田園詩一般的安寧。舒伯特在這個部分采用了雙簧管和單簧管交織并行演奏,并且運用了長笛進行接應。在這個田園詩的旋律正在糾纏之中,很快定音鼓就大聲敲擊,運用了兩組小提琴,表現出其內心的憂傷,這種憂傷時是十分揪心的痛苦,大提琴對這種憂傷進行了響應。
四、結語
舒伯特的《b小調第八交響曲》實際上時一種對于現實和理想的抗爭和悲傷。一次次的打擊讓舒伯特感受著痛苦,然而憑借對美好世界的向往,盡管悲傷,他也依然執著向前,在《b小調第八交響曲》的憂傷情緒中,又蘊含著一種內在的真摯以及力量,這也是它不朽之處。
參考文獻:
[1]張銘.舒伯特:“未完成”交響曲[J].中國電子商情(視聽博覽),1999,(08).
[2]常晉霞.舒伯特與他的《未完成交響曲》[J].黃河之聲,2006,(03).
[3]張文川.淺談舒伯特《第八(未完成)交響曲》[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