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迪晨
摘要:大眾傳媒對推動聲樂藝術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CCTV作為重要的大眾傳媒之一,成為引導聲樂藝術發展的風向標。文章從“第十五屆青歌賽”談起,分析“第十五屆青歌賽”對高校聲樂教學的啟示,最后重點探討了高校美聲教學改革與進步策略。
關鍵詞:中國美聲學派 第十五屆青歌賽 高校美聲教學改革
一、“第十五屆青歌賽”概述
“青歌賽”是我國本土原創聲樂電視賽事,評價規范、科學的評選方式以及公正公平的原則,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形成業界內口碑最好、影響最大、專業水平最高的聲樂賽事。“青歌賽”既為廣大青年歌手提供才藝展示的舞臺,也在普及音樂知識、弘揚傳統民族藝術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第十五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簡稱“第十五屆青歌賽”),自2013年上半年開始,這屆青年歌手大獎賽,除了保持權威、專業、精品的整體風貌外,在比賽日程設計、組隊方式、表現方式等多個方面實現了很大程度的創新。第十五屆青歌賽,由我國31家省級電視臺、港澳臺3家電視臺以及人民網、搜狐網等6大網站,總共40支代表隊參加這屆青歌賽的比賽。
二、“第十五屆青歌賽”對高校聲樂教學的啟示
(一)推動高校聲樂教學向聲樂藝術生態方向發展
“第十五屆青歌賽”提倡健康的價值取向,堅持了科學藝術生態倫理。青歌賽在不斷發展的歷程中,進一步健全了聲樂藝術的生態,將民族、美聲、原生態、通俗與合唱等聲樂藝術同時進行展現,能推動多種聲樂藝術形式的發展。特別是對“原生態”唱法進行了宣傳與推廣,為高校聲樂教學指明了方向,為完善高校聲樂藝術生態結構,推動聲樂藝術實現平衡發展,起到了指導性作用。
(二)推動高校聲樂教學再上一個新臺階
當前社會發展非常快,人們對聲樂藝術期望值越來越高。特別是高校聲樂專業學生不斷擴招,這對高校聲樂教學發展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如果高校聲樂教學還是采用原先的封閉式教學方式,必將與聲樂藝術相脫節,與聲樂教學脫軌,發展之路將越來越窄。所以,為了推動高校聲樂教學的不斷發展,必須不斷注入新鮮的血液,積極從“青歌賽”等高水平的大賽上,探尋高校聲樂教學的至高點,占領高校聲樂教學水平的“珠穆朗瑪”。
三、高校美聲教學改革與進步策略
(一)確立中國美聲學派走向世界的目標
確立中國美聲學派走向世界的目標,實際上是將中國特點的民族聲樂走向世界,進一步豐富世界聲樂藝術寶庫。不然,一直跟在別人后面,并且還得請教一些國外的專家輔導,在美聲風格、語言與特點等方面都需要體現國外的特點,才能獲得別人的認可。要想讓中國美聲學派像意大利學派那樣能在世界上立足,讓外國人也聽到中國的聲樂。讓外國人能認可中國聲樂、學習中國聲樂,最后也能用中文演唱我國的聲樂作品,用中國的標準來衡量聲樂的優劣。那么,中國的聲樂才能走向世界。高校作為培養高素質聲樂人才的搖籃,必須確立中國美聲學派走向世界的目標,向著這個目標,進行全面的聲樂改革與創新,實現中國美聲學派的新跨越。
(二)將歌劇、中國藝術歌曲納入聲樂教學課程內
“第十五屆青歌賽”中的美聲組的選手在進行比賽時,選取國外的經典歌劇詠嘆調來演繹,演唱中國作品的少,這主要是國外的作品能表現選手的藝術水平與技術,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但是深入發掘深層次的原因是高校聲樂教學造成的。在高校聲樂學習中存在這樣一種情況,就是衡量學生專業學習深淺是通過演唱國外經典歌劇詠嘆調來實現的,這導致一些學生在演唱中國歌曲的時候,就出現發聲狀況與氣息不對、喉嚨打不開與感情出不來的情況。為此,必須將歌劇、中國藝術歌曲納入聲樂教學課程內。
1.保留美聲唱法的精髓
美聲唱法是采用意大利語言作為基礎逐漸發展起來的歌唱藝術。美聲唱法在發端于意大利之后,后來在其它國家發展迅速,成為世界性的、不受語言制約的世界性的歌唱藝術。教師讓學生充分了解、深刻體會美聲唱法和意大利語言之間的關系,美聲唱法精髓的掌握是非常必要的。在進行聲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選取經典的國外作品,讓學生掌握外語拼讀規則與單詞意思,讓學生能真正了解聲樂作品的真實意思,然后才能進行演唱,這樣能取得好的效果。
2.保留中國聲樂的民族風格、民族語言
美聲唱法采用意大利語演繹的演唱方式,在進行演唱的過程中,只要將五個元音字母聯系在一起就能演唱。但是我國語言是采用拼音組合的方式連接起來的,并且拼音又分成韻母、聲母,因此,在聲樂教學中,需要加強對民族語言的訓練力度,不能出現吐字不清的情況。還需要注意的是,要真正演繹好歌劇、中國藝術歌曲既要將中國字唱準確、唱清晰,還要演繹出中國民族風格特點。要真正演繹好具有中國民族特點的作品,要真正做到唱什么就像什么,做到語言與音樂結合的過程中,真正演繹中國風格特色與語言情感內涵。
(三)加強學生美聲綜合素養的培養
“第十五屆青歌賽”設置文學常識、音樂常識方面的考察,就是想讓歌手能提升自身素養。為此,高校聲樂教學中也需要在關注學生歌唱技能與實力的前提下,需要全面提升學生素養高校聲樂教師,需要充分認識到綜合素養培養在聲樂教學中的重要性,探索聲樂課程之外的新路徑,加強與聲樂有關的輔助性學習。
聲樂教師可以讓學生多看一些歌唱家的演唱,并進行登臺實踐,學習并積累演出的經驗;聲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多參與體育運動,保持好的身體健康狀態等,讓學生充分認清到深厚的文化底蘊、科學的知識結構、健康的情緒狀態、良好的理論素養等對歌唱技巧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總之,只有學生的綜合素養提升了,才能將歌唱技術轉變為歌唱藝術,讓學生獲得審美的愉悅與高層次享受。
(四)繼承并靈活創新中國傳統聲樂元素
在“第十五屆青歌賽”上,民族唱法一直表現很搶眼。但是最近幾年來,原生態民歌出現后,民族唱法遭到一定沖擊,風格多樣化的原生態民歌為人們的聽覺帶來多層次的藝術享受,但是民族唱法卻顯得很單調,這主要是因為選手共性太多,個性逐漸減少。 民族聲樂教學要繼承傳統聲樂精華,建立民族特色的聲部,實現民族聲樂演唱新突破。
1.傳承傳統聲樂元素
我國傳統音樂文化內,聲樂風格和品種非常多。當前現存的傳統曲藝與戲曲品種,就各有300多個,音樂作品數量、音樂風格類型以及演唱方法等非常豐富。我國各個地區的各民族的原生態民歌,在風格、作品數量、聲樂演唱等方面千差萬別。可以這么說,這是進行民族聲樂教學的寶貴資源。不管是在演唱形態、文化內涵、形體表演等多個方面來說,并不比西洋唱法差。所以,高校聲樂教師要深入挖掘傳統曲藝、戲曲以及民歌唱法與演唱的技巧,針對學生的嗓音特色、演唱特長,因材施教,揚長避短,挖掘學生的內在氣質,充分利用學生地域風格的優勢,培養具有個性特點的聲樂藝術人才。
2.創建民族聲樂聲部
眾所周知,在聲部劃分上,西方劃分比較細致,單一的女高音就能分出花腔女高音、抒情女高音、戲劇女高音等。但是在“第十五屆青歌賽”的舞臺在民族唱法生是男高音、女高音,很少其它聲部,很少學習民族聲樂學生意愿向其它聲部努力,一些有成就的民族聲樂歌唱家也存在這一情況。創建完善的民族聲樂聲部,是推動民族聲樂發展的關鍵。為了創建民族聲樂聲部,需要從不同戲曲行當、不同曲藝品種、不同民族民間演唱內吸收營養,建立民族特色的聲部。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創建民族聲樂聲部不是朝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幾代聲樂師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
(五)打造跨界多元風格的聲樂教學模式
藝術多元化、藝術審美的多元化,成為當前時代藝術發展的主要特點。“第十五屆青歌賽”增加了原生態民歌與合唱,得到了觀眾的認可,但是只是從唱法類別比賽還受到很多人的懷疑。青歌賽需要繼續符合廣大觀眾審美方面的需求,在演唱制度上進行適當的調整。但是,從根本上來講,還需要改變當前的高校聲樂教學模式,探尋新的教學模式,解決唱歌比賽中的遇到的難題,真正培養并選拔出具有把握多元化風格與演唱風格的優秀人才。為此,高校聲樂教學中,必須敢于打破唱法的界限,建立多元化的演唱風格的聲樂教學模式,才能做到與時俱進,和國際聲樂實現并軌。
1.改變當前的高校聲樂課程設置
將民歌、流行歌曲唱法、曲藝以及傳統戲曲等都納入到高校聲樂教學內,并借鑒吸收國外聲樂演唱形式的優點, 漸漸形成多元化的風格演繹教學模式,這一教學模式讓學生的聲樂學習方式,從原來的單一性的民族或美聲逐漸轉化為多種路徑、多種方式的發展,讓學生能夠擁有一個廣闊的學習平臺,真正幫助學生去了解中外各個地域與民族的唱法。充分利用高校當前已經有的不同唱法類型的音樂教師師資資源,為學生提供風格多樣的演唱學習,讓學生不管從理念上,還是從實踐上,獲得演唱多種風格的能力。
2.加強培養學生的個性化演唱風格
在高校聲樂教學中,需要培養學生個性化的演唱風格。在高校聲樂教學中,根據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點與風格傾向,全面展現學生的個性化色彩與審美視角,采取多向選擇,設置不同的演唱方向,比如歌劇演唱方向、音樂劇演唱方向、藝術歌曲演唱方向等。進而真正培養出具有多種風格與個性化的優秀人才。聲樂實際上是藝術與技術的有機結合,聲樂教學不僅要加強技術方面的訓練,也要加強藝術風格的培養。也就是說,唱法方面要與風格相一致。高校聲樂教師在聲音訓練的主要任務是,最大程度提升學生演唱技能,并不是通過進行單一性的演唱風格練習就能形成某一唱法的聲音。只有經過多元化演唱風格的聲樂教學模式,聲樂藝術才能實現健康發展。
總之,“第十五屆青歌賽”對推動高校聲樂教學向聲樂藝術生態方向發展,以及推動高校聲樂教學再上一個新臺階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為此,高校美聲教學必須以“第十五屆青歌賽”為方向標,進行全面的改革與創新,讓中國美聲學派走上世界之巔。
參考文獻:
[1]何新.繼“青歌賽”的話題:也談“多樣化”[J].民族藝術研究,2010,(06).
[2]張蘊華.央視青歌賽所透視的文化現象[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1,(S1).
[3]鄢麗娟.央視青歌賽記錄中國歌唱事業的新發展[J].藝術評論,2010,(10).
[4]張磊磊.高校聲樂教學效率現狀與提升策略分析[J].大眾文藝,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