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悅
【摘要】在改革開放的社會經濟發展大背景下,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的教育具有深遠的意義。該文從以課堂教學為主要陣地,在教學中融入文化滲透;以課外活動為輔助補充,在運用中體現文化滲透;以環境營造為定向引導,在感受中體驗文化滲透;以比較鑒賞為主要方法,在體會中理解文化滲透四個方面初步探討了初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滲透的主要方法,以增加學生對文化的理解和認識,提高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初中英語 文化滲透 方法探索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首次把文化意識與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一起并列用為五維課程目標,并進一步明確: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文化意識有利于正確地理解語言和得體地使用語言;有效的學習策略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和發展自主學習能力;積極的情感態度有利于促進主動學習和持續發展。這五個方面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與發展。“習得一種外語的過程,就是適應一種新文化的過程。這是因為,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表現文化的主要手段,又是文化的載體”。可見,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教育對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英語起重要作用。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英語國家文化與我國母語文化的交融與滲透,以培養學生成為具有較強英語綜合運用能力。
一、初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滲透的深遠意義
文化意識主要包括文化知識和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文化滲透不但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文化滲透是對傳統英語教學模式的挑戰與突破。傳統英語教學以應試教育為主,教師大多側重語法與翻譯教學,通過課堂灌輸讓學生被動接受英語語言知識。這導致許多學生在英語學習上呈現高分低能的現象,即在英語考試中可取得較好的成績,但在實際生活中卻不能運用英語,無法和外國人進行最基本的交流,更談不上交際,成為名符其實的啞巴英語、應試英語,這不適應英語逐漸成為國際通用語的時代發展,也不能在我國經濟社會的改革開放中擔當重任。要徹底改變這一狀況,就應從學生抓起,在英語教學中重視文化的滲透,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跨文化交際人才。
二、初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滲透的主要方法
1.以課堂教學為主要陣地,在教學中融入文化滲透。新課標強調:“教師應當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關注語言和語用中的文化因素,了解中外文化的異同,逐步增強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力,為開展跨文化交際做準備。”課堂是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場所,也是文化滲透的主要平臺。新課程標準下的初中英語新教材內容非常豐富,很多課文都涉及到我們國家、英語國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識,比如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等。作為課堂活動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的教師,首先要認真鉆研教材,仔細分析學情,精心備好教案。正如著名語言學家拉多所說:“我們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語言,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教師不但要積累有關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還要深入學習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現有的教材資源,選取一些難度與學生英語語言水平相當的社會文化知識融入到教學。例如,初中英語(牛津譯林版)8BUnit2的主題是旅行。教師可讓學生在課前預習時通過各種途徑搜集中國著名旅游景點的英文介紹,在課上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與交流,再用英語介紹各組的旅游計劃,評出優秀計劃獎。這種活動貼近學生的生活,既能激發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學習英語的興趣,又能通過課余搜集中國文化知識,增加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2.以課外活動為輔助補充,在運用中體現文化滲透。新課標要求:“英語課外活動是學生英語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能為學生的語言實踐和自主學習提供更大的平臺。課外活動要有助于激發和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豐富語境、開闊視野、增長知識、發展智力和塑造性格。”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組織豐富多彩的英語課外活動,例如,英語辯論、演講、朗誦、表演、講故事、英語角、英語手抄報、主題班會、唱英文歌曲等。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語言情境中積累文化知識,體驗跨文化交際的過程與方法。教師還可延伸課堂教學內容,利用中西方的節日,向學生滲透中西方的文化。例如,每年12月25日是西方最重要的圣誕節,相當于中國的春節。在圣誕節時,教師可事先讓學生上網搜索有關圣誕節活動的傳統,然后和學生一起用圣誕樹、雪花、鈴鐺等來裝飾教室,再在濃厚的節日氣氛中討論交流圣誕節的由來、相關傳說,并學唱圣誕歌曲,自制圣誕祝福卡片。最后引導學生將圣誕節與中國的春節相比較,思考中西文化的異同。
3.以環境營造為定向引導,在感受中體驗文化滲透。教室是學生學習、休息的地方,是學生在學校里所處時間最多的地方。在教室里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引導學生在感受體驗中提高文化意識。例如,師生一起利用教室里的學習園地和黑板報等,張貼介紹英國、美國文化的資料,其難度應適合初中生閱讀,最好配有中英文對照和插圖。這樣,可讓學生對英語國家的文化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對他們的風土人情、生活方式、思維和表達特點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并能在感受體驗中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
4.以比較鑒賞為主要方法,在體會中理解文化滲透。新課標提出:“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認知能力和生活經驗,創設盡可能真實的跨文化交際情境,讓學生在體驗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有比較才有鑒別,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比較鑒賞是主要方法。新課標要求師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等方式來學習英語,這些有效的學習方式同樣適用于對英語文化及中國文化的比較鑒賞。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小組為形式,為了共同的學習目標而共同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學習方式”。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比較中西方文化的異同,讓學生自己去體會中西方文化的內涵,以增強學生對文化滲透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加深對中外文化的了解,提高學生的雙向跨文化交際意識。讓學生既能體會英語文化的精髓,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又能理解中國文化的偉大,受到感染,發揚光大。初中階段是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時吸收一切人類文化的精華為振興中華所用。
總之,文化意識與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在初中階段的英語教學中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只有促進學生五維平衡發展,才能實現新課標提出的“通過英語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心智發展,提高綜合人文素養。”的課程總目標。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要以正面引導為主,無論是哪種途徑的滲透都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中感悟和體驗,在平等民主和諧的氛圍中比較和鑒賞,一定要讓學生明白了解英美國家的文化,是為了更好地有效溝通和改革開放,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是為了更好地傳承和弘揚。只有這樣才能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內驅力,達到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賈冠杰.英語教學基礎理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10:68.
[3]李學書,王亞敏.高中英語課堂文化意識培養的有效途徑[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8(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