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峰
【摘要】英語課堂新文化主要體現的是一種氛圍,是一種人文主義的關懷。課堂新文化的創建也必須注意從人的角度出發,注重學生能力、情感的培養,體現對人的關懷和重視。因此,課堂新文化創建過程中應努力探索將審美帶入課堂,將情感帶入課堂,將創造帶入課將研究帶入課堂,將活動帶入課堂,積極構建課堂的“審美文化”、“情感文化”、“信息文化”、“質疑文化”和“團隊文化”。
【關鍵詞】英語課堂 新文化 構建
隨著我國的英語教育規模不斷地擴大,教育教學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是,長期以來,英語教學偏重干知識的傳授,忽視了能力、情感的培養。“獨白式”、“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仍然主要的教學模式,考試競爭的評價機制也影響著課堂教學模式。這些都影響著英語課堂新文化的建設。學生面對這種單調和枯燥的模式化的教學,感受不到自己的主體價值。久而久之,對課堂也就失去了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興趣,也就形成一種以教師“獨白”、學生靜聽為特征的課堂文化。
英語課堂新文化是指在確認英語作為工具性學科的同時,還強調了英語學習的人文性。英語課堂教學要由原來的“一元”性文化(工具性學習)向“二元”性文化(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轉變。其實質是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努力構建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構建體驗性和生成性的教學內容,構建互動性、多元性和協商性的教學過程,構建情意性和激勵性的師生交往,師生共同創造的人文民主的課堂教學環境文化。
一、將審美帶入課堂,融洽師生關系,構建課堂的“審美文化”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中,師生之間是給予與接受、權威與服從的關系。教師與學生在人格上是不平等的。教師可以批評和懲罰學生,而學生就應該聽老師話,對老師恭恭敬敬,不能對教師提出意見或表示不滿。當教師感到學生“不聽話”或冒犯了自己時,輕則“批評教育”,重則對學生實施體罰或種種變相體罰,以此作為維護自身權威的一種手段。
二、將創造帶入課堂,活躍課堂氛圍,構建課堂的“信息文化”
新課程特別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道德,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缺乏興趣,學生只能是被動地學,根本談不上創造性學習。教師要把教學要求轉化為學生自己的學習愿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就需要教師持續不斷地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給學生提供學習語言結構、理解語言功能的外部條件和參加語言實踐的機會。教師要注意教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使課堂充滿生機、充滿情趣,結合課本內容,讓學生扮演各種角色,自編自演對話,表演課文短劇,讓學生聽英語歌曲、看英語電影,創造機會讓學生當小老師。
三、將活動帶入課堂,轉變學習方式,構建課堂的“團隊文化”
課堂新文化的價值取向在于追求教育的民主與公平,追求個性的發展和群體的合作,追求“科學”與“人文”的融合,強調人的個性發展。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堅持以學生自主發展為根本,營造自主、和諧、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并在整個過程中以飽滿的熱情激活課堂,讓學生有一種審美享受。教師應徹底摒棄“滿堂灌”、“一言堂”的教學方式,教學過程中組織開展角色扮演、模擬采訪、擴展對話、補充想象、小組競賽、小組辯論等活動,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積極能動性,要使每個學生都想學、都樂學,課堂上每個學生都敢想、敢說、敢爭論、善操作,課堂應成為學生創造的樂園,是學生個性飛揚的場所。
四、將情感帶入課堂,賞識學生表現,構建課堂的“情感文化”
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必須把情感教育滲透到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要突破單純的注重傳授知識和發展智力的局限,把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放到至關重要的位置,使學生具有學習的熱情,積極、主動地學習的態度。老師簡單的“Clever child.”“Well done.” “Excellent.”可以激勵學生的成就感和進取精神。“賞識導致成功,抱怨導致失敗。”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和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一時不能回答或回答錯誤時,老師應耐心鼓勵。老師的耐心幫助和激勵使不同學生都能體會成功喜悅和自身價值。
五、將研究帶入課堂,構建課堂的“質疑文化”
“學貴有疑”,疑是思維的開端,是創造的基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是被動接受老師所講的內容,認為老師講的應該不會錯。很少會向老師提出問題或當堂質疑老師的錯誤。一個明智的老師不但要 “傳道”、“授業”,更要“解惑”,要鼓勵學生多提問題,大膽提問題,歡迎他們與老師爭論,讓學生知道大膽質疑是認真學習的表現。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學生思維活躍的表現,也是學生勤于動腦、善于思考的表現。因此,在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同時更應保護學生質疑的欲望,讓學生樹立質疑的信心。作為老師應努力創設一種寬松、民主、平等、融洽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多提問,讓學生知道能大膽質疑是認真學習的表現。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也是課程改革實施的主渠道,這就要求我們英語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努力構建好教與學的文化,在和諧宜人的課堂文化交互中,變教與學的過程為師生共同享受的生活文化交往過程,讓教學成為師生共同享有的生命活動過程,讓良好的課堂文化不斷激活生命,豐富生命,實現師生的共同發展,享有生命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參考文獻:
[1]牛新生.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6).
[2]鮑志坤.也論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外語界.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