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



摘 要:兒童幸福感主要體現于對生活的滿意度及積極與消極感受方面。當今兒童總體上對生活的滿意度比較高,其中家庭滿意度最高,自我滿意度較低,對學習滿意度最低;在生活感受中,積極感受占主導,同時存在一定比例的消極感受。在影響兒童幸福感的因素中,人口學方面表現顯著的是城鄉、戶籍、是否獨生子女及學校級別等;社會學因素中“健康、家庭和學校”三個領域都有顯著體現。
關鍵詞:兒童心理;心理健康;兒童幸福;快樂指數
中圖分類號:C91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502(2015)04-0052-06
《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于2012年10月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討論通過,2013年5月1日起實施。其中第二章“心理健康促進與精神障礙預防”中指出: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加強心理健康促進,提高公眾心理健康水平。各級各類學校應當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當學習和了解精神衛生知識,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家庭成員之間應當相互關愛,創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環境,提高精神障礙預防意識。國家鼓勵、支持新聞媒體、社會組織開展精神衛生的公益性宣傳,普及精神衛生知識,引導公眾關注心理健康,預防精神障礙的發生。
精神衛生既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也是較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在中國,精神衛生問題已十分突出。精神疾病在我國疾病總負擔中排名居首位,約占疾病總負擔的20%,我國有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約1600萬人。促進心理健康是預防精神障礙的基本前提。兒童心理健康狀況不僅關系到兒童及其家庭,也影響其成年后的心理健康水平。根據心理學研究,成年人的精神障礙與心理問題可追溯到其童年期甚至嬰幼兒期。兒童的心理健康需要社會廣泛關注。①
一、感受幸福: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
在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上提出的心理健康國際標準包括:(1)身體、智力、情緒協調;(2)適應環境,人際關系良好;(3)有幸福感;(4)生活工作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有效率感。在第四屆“21世紀兒童心理健康展望研討會”上,百余名中日專家就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及需要提出了21世紀兒童心理健康標準,其中第一條是:經常保持愉快心情、有幸福感。幸福感是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
幸福是兒童對其生活質量的直接評價與體驗,蘊涵了兒童對生活的理解與領悟,也是反映兒童身心綜合狀態的重要指數。兒童時期感受幸福、獲得幸福與表達幸福對兒童生活具有重大意義。[1]從哲學的角度,幸??梢员焕斫鉃橐环N能力——因為一個人能否獲得幸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是否能敏感到幸福之所在——幸福是個體理解幸福、感受幸福和創造幸福的能力;從社會學角度,幸福是個體在與他人關系中獲得的美好體驗,是經歷奮斗目標達成后的自我肯定,是個人在自我完善過程中,自我價值實現與社會認同達到均衡的狀態;從心理學角度,幸福是個體加工與處理自己情緒和情感的心理能力,是衡量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的綜合性心理指標;從教育的角度,增進人的幸福是教育的根本價值與終極目標,體現了教育的道德尺度。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給孩子一個幸福而有意義的童年,以此為他們幸福而有意義的一生創造良好的基礎。[2]
我國自1990年以來每十年發布一次“中國兒童發展綱要”,各省市也相應制定了本地區的“兒童發展規劃”,通過制定實施各類指標來推動兒童事業的發展?!吨腥A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等也對保護少年兒童做出了相關法律規定。發展綱要及各種法律強調兒童受教育的權利,獲得健康醫療、福利保障及法律保護的權利,這些都保障了兒童的基本權益,但卻忽略了擁有幸福童年也是兒童的權利——或許是因為幸福是一個不易量化、測度的指標;另一可能原因是,以上諸項權益的保障最終都是為了讓兒童感覺幸福(或去除痛苦)。
如果說殘疾兒童、流浪兒童、患大病兒童等兒童特殊困難群體需要得到社會特殊關注的話,那么,普通的“正常”兒童,其幸福程度、快樂指數也同樣需要關注。目前,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兒童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同時兒童的需求也發生巨大變化,而許多父母對孩子的了解卻十分膚淺。事實上,兒童背負著沉重的情感負擔,獨生子女的孤獨感、父母對孩子過分的焦慮與控制,以及兒童脆弱的現實感等[3]都導致了兒童無法獲得一個輕松快樂的童年。近年來“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拆二代”中的一些人出現嚴重心理與行為問題,也證明生活富足優越不一定能保證人獲得幸福滿足。兒童幸福感研究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一方面是因為兒童心理問題日益凸顯,由媒體曝光的一些兒童傷人惡性事件表明,在正常條件下成長的兒童及青少年,也可能存在著嚴重的心理問題;另一方面,80、90后群體中,在大學階段或進入職場后發生暴力傷人、自殺殺人等事件頻仍,以“富士康13跳”為代表,年輕人的極端行為表面看起來是由現實事件所觸發,但其背后隱藏的深層原因則與其早年經歷、心理健康素質緊密相關。因此,無論是從關注兒童本身生活質量的角度,還是從未來身心發展的角度,對少年兒童的心理健康與幸福指數的研究十分必要。在以往兒童幸福感研究中,多為哲學、心理學、教育學等理論思考,本文擬通過調查數據,對少年兒童的幸福感及影響因素進行實證性分析。
二、少年兒童的幸福感體驗
2013年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等單位進行了天津市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現狀的調查與研究,本次調查的對象為天津市三至八年級少年兒童。問卷調查以分層定比與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法,按天津市城鎮和農村少年兒童總體比例進行隨機抽取。問卷在學校集中填答,共發放153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505份,回收有效率為98.4%。被調查者基本情況:城市學生占37.9%,農村學生占62.1%;戶籍為天津市的占87.3%,外省市占12.7%;小學生占66%,中學生占34%;男生占48.4%,女生占51.6%;獨生子女占48.4%,非獨生子女占51.6%;年齡最小的8歲、最大的16歲,平均年齡11.46歲。
根據心理學研究,作為一種主觀感受,幸福感是由對生活的滿意度、積極情感的體驗和消極情感的缺乏所構成。對整體生活的滿意程度愈高,體驗到的積極情感愈多、消極情感愈少,則個體的幸福感體驗愈強。[4]下面就從少年兒童對生活的滿意度、積極情感與消極情感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1.少年兒童對生活總體滿意度較高,其中家庭滿意度最高,其次是人際滿意度;學校滿意度和自我滿意度相對較低
從學生對生活中各方面的滿意度來看,少年兒童對自己與家人關系的滿意度是最高的,達到4.7分,其次是對家庭生活條件的滿意度,平均分為4.53分,對與同學和老師的關系的滿意度也比較高,分別為4.42和4.39分,兒童對自己的學業表現最不滿意,平均得分最低,僅為3.68分,對學校的管理滿意度也較低,為4.14分,在十項內容中位于倒數第二。對自身整體素質和心理狀況的滿意度也相對較低。有超過20%的學生對自己的學業不滿意(包括“很不滿意”和“不太滿意”),11.3%的學生對自己的體質狀況不滿意,10.1%的學生對自己的心理狀況不滿意,有接近10%的學生(9.6%)對學校管理不滿意。
對上述十項內容再進行分類,發現兒童對家庭的滿意程度最高,其次是人際滿意度,對學校和自我滿意度相對較低。由于兒童處于不獨立期,對家庭的依賴感強,家庭對兒童的影響最大,家庭物質生活水平決定兒童是否能夠衣食無憂地生活,與家人的關系則是兒童的情感依托,擁有一個溫馨和睦、富足安康的家庭是兒童幸福感體驗的第一來源。兒童進入學校之后,開始關注與他人的關系,在學校與同學、老師是否相處融洽,對于一個孩子來說十分重要,學校生活是孩子獲得人際交往經驗與良好體驗的開始。學生對學校管理及少先隊活動的滿意度評價一般,這與其他相關研究結果相類似。大多數學校的管理嚴格刻板,缺乏活潑、個性化教育,使得青少年對學校生活滿意度偏低,如何改善這種狀況值得思考。學生對自己的滿意度偏低,其中對學業的滿意度最低,學生學習主觀幸福感普遍偏低,這一結果與國內外研究一致。[5] 隨著年齡增長,少年兒童自我意識萌發,對自我的身體、心理及整體素質了解增多,對自我滿意可以提高自信心與幸福感,對自己的“適度不滿”可以成為推動個體前進的動力,如果對自我高度不滿,則會導致自尊下降、自我貶抑、自我不接納等負面效果。
2.在少年兒童的感受中,積極感受占據主導,同時存在一定程度的消極感受
兒童總體上比較快樂。表示自己“平時快樂”的同學占90.3%,表示“平時不快樂”的占6.2%,還有3.5%的人不確定自己的感受。
調查結果顯示,有84.1%的被調查者同意“我總能感受到別人給我的關愛”的說法,82.5%的少年兒童同意“我總是用積極樂觀的態度看待自己”,自信自己“在同學中很有人緣”的達71.6%,還有60.3%的人回答自己能夠做到“遇到不愉快的事干點別的就過去了”。 94.6%的同學沒有“覺得活著沒意思”的想法??梢?,少年兒童對來自他人的關愛具有敏感度,對自己的接納程度比較高,有一定的處理情緒問題的能力。
同時,有22.1%的人認為“自己在許多方面不如別人”, 22.8%的人“感到心情煩躁,總想發脾氣”。23.6%的人表示“沒有辦法解決自己的某些問題”;34.2%的少年兒童存在“有的事憋在心里難受可又沒處訴說”的情況;有35.6%的人不能做到“遇到不愉快的事干點別的就過去了”。就是說,有2~3成以上的少年兒童在生活中經常有負面的感受,不良情緒不能得到順利排解。
三、兒童快樂與何相關——影響兒童幸福體驗的因素分析
相比于幸福而言,快樂是較淺層、短期的體驗,如果幸福是一種持久狀態的話,快樂則是一種瞬間感受。對于個體而言,經常體驗到快樂是幸福感的基礎,快樂愉悅的感受與幸福感最靠近,這里我們以“快樂指數”為代表,考察影響兒童幸福感的因素。
1.從人口統計學指標上看,兒童是否快樂與其城鄉背景、戶籍、是否獨生子女及學校級別等因素顯著相關
農村孩子比城市孩子更快樂,外地戶籍的孩子比天津本市戶籍的孩子更快樂,非獨生子女比獨生子女更快樂,小學生比中學生更快樂,而且年級越低越快樂,隨著年級升高,快樂指數下降。這些表明,快樂與壓力成反相關關系,哪里的競爭壓力小,哪里的孩子就越能感受到快樂。農村、外地戶籍的孩子,其父母對孩子的期待與要求較低,孩子的壓力較小,可以比較自由地生活學習;非獨生子女因為有兄弟姐妹的陪伴而更快樂,城市的獨生子女則更孤單,更偏于體驗到不快樂的感受。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在人口統計學指標中,性別對兒童快樂的影響不顯著。這說明,在當今時代,人們對待男孩、女孩的態度趨于平等。而性別平等使兒童能夠較少受到“性別歧視”的負面影響。
2.從社會學指標看,影響孩子快樂的因素體現在健康、家庭及學校三個領域
結合國內外的研究成果,綜合我國兒童身心特點和兒童生活的現實狀況,有學者從三個領域研究影響兒童幸福體驗,即“健康視角”、“家庭視角”和“學校視角”。[1]這里我們也通過這三個領域,以實證數據加以檢驗。
首先是健康領域,身體健康與兒童幸福感呈明顯的正比關系,調查中,回答身體“非常好”的孩子的快樂指數為3.71,身體“不太好”的孩子快樂指數為3.00。身體健康為兒童進行正常生活和學習,參加學校和家庭的各種活動并感受學校和家庭生活的美好和幸福奠定了基礎。同時,健康不僅限于身體狀況,而且涉及健康的生活方式。表4數據顯示,每天有固定的作息時間、睡眠時間達到國家規定的標準、保證每天一小時運動的兒童,其快樂指數比沒有固定作息時間、睡眠時間不達標、不能保證每天運動一小時的兒童更高。說明學生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保證其獲得快樂體驗的重要影響因素。
其次,家庭對兒童的幸福有著重要的影響。具體表現在:(1)父母的關系越好,孩子越快樂。父母關系好會讓孩子覺得安全、和平與寧靜,這樣的家庭氛圍對于孩子非常重要;相反,在夫妻經常爭吵的家庭中,孩子會感覺非常不安全,有的父母還會將孩子也拉入“戰爭”,這更讓孩子無所適從——因為他無法評判父母的對與錯,也不愿背叛父母中的任何一方。(2) 相對而言,“比較富?!钡募彝ブ泻⒆痈鞓贰?疾旒彝ソ洕鸂顩r對兒童快樂指數的影響,我們發現,與“特別富裕”的家庭相比,“比較富?!钡募彝ブ械暮⒆痈鞓?,這是因為特別富裕的家庭,父母或者因一心賺錢而忽略孩子,或者認為“錢可以搞定一切”,而經常用物質滿足孩子,在這種親情淡薄、缺乏情感交流的家庭中,孩子無法體驗到來自父母親情的愛,也就體驗不到快樂。如果家庭經濟狀況比較差,也影響孩子的快樂感受,隨著社會上貧富差距拉大,學生們在吃喝穿戴方面往往互相攀比,這會讓貧困家庭的孩子感到自卑與不快樂。(3)家庭教育方式同兒童幸福感顯著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家長對孩子過度干涉、有暴力行為、不理解孩子,以及家長將孩子與他人作比較等都會降低孩子的快樂指數。
最后,學校對兒童幸福感具有重要影響。學校生活是兒童生活的重要組成,學校已經成為兒童日常生活的主要場所,因此學校是影響兒童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調查數據顯示,學生的學業水平、學習負擔、對學?;顒拥膮⑴c及在學校中的伙伴關系等都與兒童的快樂密切相關。學習成績好,感覺學習比較輕松的孩子更快樂;在班級中有好朋友,喜歡學校生活、經常參加社團活動、在活動中感覺良好的學生快樂指數更高。
四、為童年幸福創造條件,成人社會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雖然總體來看,調查結果顯示,天津市兒童的幸福感比較強,但是,也應看到有20%左右的中小學生存在較多負面情緒。兒童的快樂指數受到家庭及社會的多方面影響。表面上看起來90后、00后的孩子沒有吃過什么苦,沒有經歷過物質匱乏年代,但他們的內心體驗卻并非如大人們所認為得那么幸福。從小“獨宅”在家的經歷,來自父輩深厚的愛與高期待之間的矛盾,網絡時代權威的喪失,對獨立話語權與尊重的渴望,人際溝通的弱化等等都使當代兒童的內心沖突巨大而猛烈,其強度與其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生的父母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對此,成人社會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身為大人,我們應向自己提出的問題是:“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讓孩子盡量保有那份原始的信任感?我們怎樣才能讓孩子知道,他們周圍的大人正朝著讓世界變得更美好而努力?我們如何幫助孩子茁壯成長,引導孩子學習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一切困境?”[6]
(一)轉變社會觀念:苦難是人生財富,幸福也是人生財富
中國作為一個歷經磨難的民族,其民族潛意識中存在一種崇尚苦難的文化,人們信奉“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唐僧師徒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方得取回真經的故事盡人皆知。其實,苦難是財富,幸福快樂也是人生的財富,一個從小能經常體驗到幸福的人,其心理承受力、心理健康指數都要遠高于那些不快樂的人。人對挫折、失敗的耐受力不僅來自于苦難經驗,而且來自于對幸福的體嘗,正是在苦樂相伴之下,讓一個人具有了對幸福的信念。雖然許多人信奉“先苦后甜”,但研究表明,只有當一個人先有幸福體驗作為根基后,才有能力去品嘗“苦難”,將苦難作為“作料”。人的心理脆弱不是因為他沒有受過苦,而是因為在那之前,他沒有機會獲得過足夠的心理支持與充足的心理營養,因此便無法形成堅強的內心。在許多家長心里,認為吃苦受難是日后成功必不可少的條件,因此,即使看到孩子進步,家長也不肯表揚孩子,生怕一表揚,孩子就“翹尾巴”。于是經常打壓孩子的“傲氣”,拿自己孩子與別人的做比較,殊不知這樣一來,會對孩子造成多么大的心理傷害。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其實,孩子是不會被表揚壞的,相反倒很可能被來自家長的不斷否定而窒息??陀^表揚與適度批評相結合,才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均衡營養。
(二)成人負起責任:放棄功利思想,尊重兒童價值
現代社會對物質財富的無限追求、對有限資源的激烈競爭帶給人巨大的精神與心理壓力,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成長的兒童,從小便體驗到父母高期待所帶來的成長壓力。其實,生命是一個寶貴的歷程,每個生命都會經歷從生到死、從弱小到壯大再到衰落的過程,每一個階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價值,而不僅僅是作為下一階段的準備。只有從目的論的功利角度,人們才會忽視幼小的種子與樹苗、家畜與禽類,因為人們急切地期望這些植物與動物快快成熟好被用來消費。當此種價值觀泛濫的時候,童年也被看作是成年的準備,大人們急切地對孩子灌輸知識、道理、規則,就像是為畜類添加各種有利于快速長大的飼料。但是兒童不是動植物,“速成”絕不是兒童成長的規律。兒童是與大人一樣的獨立個體。只有當兒童獲得適當的愛、尊重和理解,當其正常的需求與愿望得到滿足和實現時,他們才能擁有幸福,并獲得水到渠成的成長。“兒童的需求必須根據孩子是什么,而不是將是什么來決定。……只要他們有最全面的主張和成長,待時機一到,成人生活的紀律和文化自然會出現在成長起來的兒童身上?!盵7]因此,對于父母而言,最重要的是放下期待,降低焦慮,主動追求自我的幸福,而不是將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孩子身上。只有當家長們將關注從孩子轉向自身,解決自身缺乏安全感和對未來的恐懼心理,才能夠放手孩子,信任兒童,相信其通過自身成長,可以勝任未來。身為大人,改變自以為是的態度,改變急功近利的思維,尊重兒童自身的價值,轉變自身的行為方式,才能使孩子獲得幸福感。
(三)深化教育改革:“教書”與“育人”并重
自古以來,學校是傳播知識的領地,老師肩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而時代發展到今天,網絡發達、信息遍布,獲取知識的途徑變得異常多樣化;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社會對學校和老師的要求則更高。教師的職責不再僅是對知識性問題進行答疑解惑,更要對培養孩子的健康人格負起責任。在一些學校,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不平等,“只見成績不見人”,“單以成績論英雄”,忽視、歧視“差等生”,甚至有的對學生進行體罰、以至人格侮辱,這些做法都對學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傷害。這些現象的發生雖然與教師個人的素質直接有關,但學校更應負主要責任,同時也反映出我們教育體制中存在的問題。最近十多年來,我國教育領域不斷改革,提倡素質教育、課程改革,將國學納入課堂,減少日常考試及作業負擔,對高考制度進行改革等等,所有這些“減負”努力,其實質都是為了讓學生能夠獲得全面而健康的成長。學校的功能就是要培育適應現代社會的人才,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旺盛的求知欲、健康樂觀的人生態度、樂于合作的團隊精神等等人格素質,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因此,對人格素質的培養應當成為學校與老師的主要關注點。只有如此,成人社會才真正肩負起了培育兒童健康成長的責任。
注釋:
①本文中的兒童及童年特指14歲(含14歲)以下、處于少先隊階段的少年兒童。
參考文獻:
[1]駱琤.“一切為了兒童的幸?!薄搩和腋8醒芯康膬r值、視角和歸宿[J].教育探索,2009,(5).
[2]王雅麗.兒童幸福生活的德性內涵與教育錯位[J].中小學生教育,2014,(7).
[3]陳默.第六屆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峰論壇演講[EB/OL].http://learning.sohu.com/20131118/n390342333.shtml,2013-11-18.
[4]丁新華,王極盛.青少年主觀幸福感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04,(12).
[5]馬穎,劉電芝.中學生學習主觀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的初步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5,(1).
[6]〔德〕米凱拉·格洛克勒,沃爾夫岡·戈貝爾.兒童健康指南[M]. 林玉珠等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330.
[7]〔美〕尼爾·波茲曼.童年的消逝[M].吳燕莛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