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義合
摘要:中學數學教師要想教好數學課程,首先自己要先對中學數學的課程體系有一個整體的認知和把握,其次是要了解學生的認知結構,并對學生進行分層分析與個性化引導,再次就是要處理好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除了雙基教學之后,要著眼于培養學生的能力,認知能力和創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兩項能力。教師在課改過程中要把握好度,不能過分注重學生自主,忽視教師的引導作用,也不能過分強調對學生的尊重,而忽視了對學生的正面教育,過于強調課程資源開發,而使教學內容泛化。
關鍵詞:中學數學 教學改革 正面教育 因班制宜 因生制宜
中學數學新課程教學改革確立了知識技能、過程方法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教學目標,這三個方面是有機的統一體,相輔相成,互相補充。但是,由于教師缺乏理論性的指導,也沒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出現了教學的過程與教學目標的生成是虛化的、教學內容枯燥、教學方法陳舊等流病,這既影響了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也沒有發揮出學生的主體性,也形成了教學過程的形式化,走過場。隨著數學新課程改革的縱深發展,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另一方面也繞了一些彎路。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面對一些普遍性的問題,從而有助于教學改革的順利進行。中學數學教師在角色轉變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很多:
一、部分中學教師讓學生過分自主,忽視了教師的引導作用
中學數學的教學基本理念是以豐富多彩的學習方式,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為其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夯實的基礎。但在具體的教學中,收放的度把握不好,就會出現偏差。教師在教學中由于過分注重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而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讓學生認知水平只能在原地踏步,嚴重影響了課堂效果。如果教師的主導性差的話,學生的學習環節就會松懈,思路就不會被打開,小組討論的效率就會低下。中學數學教師的任務就是要拓寬學生的思路,讓學生在求助環節能夠有方向性且更高效。
二、中學教師在發揮學生主體性的進候往往會忽視對學生的正面教育,過分強調對學生的尊重
中學數學課程要求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并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對于學習成績較好,自信心強的學生要給出更高的學習目標,對于學習困難、自信心較差的學生更要給予適當的肯定與表揚。所以,完整的評價系統就顯得尤為重要,既要有表揚,又要有批評,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善于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給予及時的肯定與激勵,從而更好地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還要明確指出學生的不足,使模糊的問題得到明確的和答案。
三、刻意強調學生主觀性
中學數學課上,教師刻意地強調學生的主觀性,過分地強調學生運用多角度來尋求解題技法,有的多達幾種,數學的確有一題多解的現象,但是有的方法卻牽強附會,極為勉強。過分制造答案的多樣性,看似極熱烈的問題討論,結果一堂課下來,學生看似討論得很激烈,結果一堂課來,沒有形成定論,教師的主導性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個人觀點,這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同時,教師也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對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引導,對結論進行總結,正確處理學生多元理解與體驗,形成學生的獨特認知,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四、中學數學教師教學內容泛化,過于強調課程資源的開發
毫無疑問,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新課程實施的基本條件,其內容包括校內課程資源的開發、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信息化課程資源開發。中學數學課程應該體現數學學科的文化價值,注重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從而更有利于讓學生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由于思想的局限性,往往把教材當作學生學習的唯一對象,教學就變成了純粹的教書,在課程改革后的今天,教師已不再只是課本知識的執行者、解讀者,而是成了課堂的主導者,變成了與學生一起進行探究性學習、構建新課程的合作者,對教材可以進行補充,可以進行延伸,也可以進行拓展,更加注重數學學科的實用性,注重與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聯系和整合,力避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泛化現象。
1.中學數學教師要科學對待課本,弱化教材的地位。有的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片面講究超越教材,過多過早地補充一些學習內容,甚至從網上下載資料照搬照講,完全不顧及學生的感受,教學內容失去了因生制宜、因班制宜的科學支撐。還有的教師矯枉過正,把數學生活化的理解執行過度了,在課堂上,大量補充學生感興趣的數學生活素材,增加了很多鄉土文化的內容,上成了歷史課或政治課,而對于數學課本中反映現代文明成果和大都市先進科技成果的題材弱化,這也對學生起到了不好的影響。
2.中學數學教師在講授數學知識的時候要善于設置情景,讓學生能夠“發現問題”,小組進行“問題分析”,最后師生共同努力“解決問題”。這種教學模式是要求教師的教學設計要從生活實際出發,創造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情景,讓學生在情景中去進行討論、研究,再通過運算、模擬等教學方法讓學生親身去感受、去體會,從而獲得大量的直接經驗,自主構建知識體系,這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3.中學數學教師在搜集和處理信息等方面流于形式。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初步具備搜集信息和篩選信息的能力,教師在課堂上只要是遇到了某些知識,就讓學生去自主查閱資料,有一部分教師甚至把極簡單的內容也要讓學生再去搜集一下資料,結果是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不說,還起不到培養能力、提升教學質量的作用。還有一部分教師,只是重視搜集資料,而不重視利用和處理,對材料只是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而沒有進行任何加工。對教師而言,讓學生搜集過來的素材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整體素養的。我們一線教師一方面要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搜集豐富的資料,廣泛的信息,加強學科與學科之間的交叉學習,還要針對高中課程的具體內容作出恰當的選擇,使其素材既能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又能實現數學文化的教學目標。
總之,中學數學課改的方向是正確的,只是中學數學教師需要在課改的路上多進行理念更新,教學理論的學習,不能在能力不足和沒有經驗的前提下,搞偏了內容,影響了教學質量。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