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月坤
漢語是世界上最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之一,它具有思想美、意境美、節奏美、音韻美等特點。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使他們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的能力,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發展學生的認識水平。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
一、 注重語言的感悟,培養自主感悟能力
新大綱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要注重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系,加強綜合,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感是人們對語言文字正確、靈感、豐富的感受能力,是培養綜合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基礎。小學階段,學生的內部語言還沒有很好地發展起來,所以他們更需要依靠朗讀來理解文字內容,從而把對書面文字的感知及其包涵的理解聯系起來,這樣既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又能從學生讀的語氣節奏中反饋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真切感受,教學中教師可采用朗讀、默讀、賽讀、美讀等各種形式,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思考,在讀中品味,在讀中悟情,在讀中培養語感。書讀得越充分,感悟就越深。
每篇課文中都有寫得較好的句子和段落,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找出來,加強對讀書的指導。一般對這樣的語段,我都先給學生范讀,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朗讀時,口讀耳聽,口耳并用,一邊緩緩朗讀,一邊慢慢感悟,將“讀”與“感”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讀中有感,自然有味,趣味無窮。朗讀時,做到讀音正確、聲音洪亮、抑揚頓挫、停頓恰當、節奏分明、語調合理,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掌握詞語,理解內容,培養語感。
如教學《老人與海鷗》,在朗讀時學生要充分體會老人與海鷗的深厚情誼。老人與海鷗相伴的部分,朗讀時要語言親切,語調平穩;海鷗為老人吊唁的部分,朗讀時要讀的語氣悲壯,語調激昂。讀出海鷗對老人的感激與哀悼,甚至要讀出令人震撼的情感。
通過多機會足時間的細讀課文,讓學生敏銳地感受到文章中語言文字所傳遞的信息,進而體會到語言文字中的情感因素,并能在感情上產生和諧的共鳴,這樣就達到了訓練語感的目的,進而深化了對語言的感悟,促使學生形成自主感悟能力。
二、注重語言的積累,培養自主閱讀能力
對于語言的積累最重要的途徑是廣泛閱讀。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讀書的方式有很多很多:朗讀、默讀、精讀、略讀等,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是儲備語言材料、培養語言、發展語言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實現從感悟到積累的一次量的飛躍。
要想培養小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積累要有一定的量。教科書中將課文分為精讀、略讀、選讀三類,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閱讀氛圍。在選讀課文的安排中,教師首先可讓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文章,并談出自己閱讀后的感受。這樣既增長了知識,又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兩得。除了閱讀教材中規定的課程外,還要讓學生大量閱讀課外文章,放手讓學生閱讀,滿足學生課外閱讀的要求,拓寬學生的閱讀面。開展課外閱讀交流活動,能夠給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空間,能充分展示學生的個人性格、愛好,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學生的語文能力。
其次,教師可以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閱讀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材料,以達到課內向課外延伸,使學生在博覽群書中提高語文素養。如學習《草船借箭》,向學生推薦《三國演義》;學習《少年閏土》,向學生推薦《故鄉》等。
最后,教師要指導學生寫好讀書筆記。每周做至少一頁的讀書摘記,以豐富學生的詞匯和語言。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皆衷腸。無論是日月星辰、風雨雷電,還是花草樹木、山川河流,無不飽含著作者濃厚的思想感情。一篇篇文字優美、精典而規范的文章為學生發展口頭的、書面的語言,提供了典范性的樣本和豐富的語言材料。指導學生摘錄的好詞、好句、好段,對豐富和發展學生的詞匯和語言有極好的作用。還要通過不同形式的活動,組織學生進行閱讀交流,以提高學生閱讀的廣泛性,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樣,既積累了語言,又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注重語言的運用,強化實踐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我們認為,要培養這種實踐能力,光靠傳統的課堂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必須大力推進課堂教學改革,豐富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
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重視運用實物、投影、開放性語言等提供形象教學,使學生進入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中去感受、去體驗,才能使學生對語文、語言獲得深刻的理解和較強的感受。列如,教學《月光曲》第九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聽課文錄音,閉上眼睛想象這是一幅怎樣的畫面,然后讓學生自己反復讀,并小組交流,交流自己是怎樣讀的。再播放貝多芬的鋼琴曲《月光曲》音樂,感受旋律的變化,啟發想象并感悟人物的情緒變化,然后讓學生談感受。由于學生親身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入情入境,不僅聯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麗畫面,還體會到人物的內心情感,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再如,學習《小嘎子與胖墩兒摔跤》,我將電影《小兵張嘎》中的這一片段通過多媒體這一現代化教學手段引入課堂,這些鏡頭再現了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的情景。影片中小嘎子在摔跤中時時處處想使巧招,結果反被胖墩兒摔了個仰面朝天。課文選編這個片段,就是讓學生從中體會作家動作描寫、語言描寫、肖像描寫、心里描寫及細節描寫等寫人的方法。通過觀看影片,學生們已經了解到小嘎子頑皮、機敏、爭強好勝、富有心計的個性特點。然后我再讓學生讀課文,一邊讀一邊走進課文描繪的情境,并抓住描寫人物動作、心理活動的句子去體會。接著組織學生交流:小嘎子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從課文的哪些地方體會出來的,課文又是通過什么方法塑造這一形象的。最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進一步體會人物形象和描寫人物的方法。創設情境,強化了實踐能力,成為感悟、積累的深化。
五彩繽紛的生活是語言的源頭,又是運用語言的沃土,語文教學也應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創設有利于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好環境,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還要及時歸納,把眼前、耳邊的語言文字同自己生活中已有的情感聯系起來,讓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多起來,這樣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強。
總之,教育的發展呼喚著語文教學的改革,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們應積極向這方面探索研究,創新前進,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目的。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