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建峰
摘要: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靈魂,是國家整體實力增強的有效途徑。初中物理實驗教學同樣需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造就為國家做貢獻的高新技術人才。筆者從課外小實驗、演示實驗、綜合實踐活動和學生分組實驗等幾方面就創新能力的培養提出了一些看法。
關鍵詞:初中物理 實驗教學 創新能力 培養分析
初中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教學活動中緊扣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造就一批敢于創新和善于創新的人才。對于初中生來說,剛開始學習物理知識,在物理實驗方面的創新能力比較弱,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欲望的培養始終貫穿于整個物理實驗教學當中。以下從學生分組實驗、演示實驗、課外小實驗、綜合實踐活動等,方面進行深入的分析,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從演示實驗教學方法上分析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演示實驗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是學生創新能力形成的基礎。在初中物理演示實驗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起示范作用,引導學生觀察和發現問題,演示實驗的操作流程和設計方案。
教師在試驗中,應該介紹實驗所使用的器材,實驗所要達到的目的,試驗中需要觀察的重點。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物理基礎在演示實驗中制定相應的程序,遇到學生不會的知識點,應該精心策劃引導學生將簡單的實驗“觀看”過程為實驗“觀察”過程,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
為使學生養成仔細耐心的觀察習慣,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教師應該在每次實驗上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觀察。學生智力水平的參差不齊使部分學生能夠在觀察之后回答問題,部分學生由于觀察方法不當而無法得出觀察的結論。在觀察中,教師應該耐心指導學生進行觀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用正確的觀察方法進行觀察。
因此,一般選擇簡單、直觀、再現的演示實驗方法可以使學生的觀察能力提高,這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打好基礎。
二、從探究性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探究性實驗就是要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按照科學家的方式去“發現”新的事物及其活動。初中物理教材中設計了很多有關探究性實驗的教學內容,以往由于實驗器材和條件的限制,演示實驗是物理實驗教學的主要方式,隨著教育投入的加大和教學設備的改進,初中學校的教學器材和實驗條件有所改善。但是教師的教學觀念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根深蒂固,還是喜歡做演示實驗。
在探究式實驗中,由于學生缺乏主動參與意識,學生的積極性往往比較差,不能發揮教學的主體作用,學生的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很難提高。探究式實驗就是要增加學生動手動腦的機會,還可以通過實驗探求知識,獲取知識。對于學生來說,探究的過程就是獲得新知識的過程,也是創造新事物的過程。探究性實驗的目的就是增加學生的創造體驗,例如,關于水沸騰的實驗教學中,按照以往大部分教師只會做演示實驗,學生只是旁觀者。雖然水變成氣體是生活中最為常見的自然現象。如果在試驗中,學生只是旁觀者,被動地接收實驗中的每個知識點,缺少了自己思考的機會,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同時,實驗的觀察空間比較小,溫度計的數值、聲音和氣泡大小的變化等只有附近的學生能看清楚,遠離實驗中心的學生很難看到。因此演示性的實驗教學改為探究性分組實驗,增加了學生的動手機會、操作能力和合作機會,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物理小實驗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物理小實驗是課堂物理實驗的延伸,是物理教學主要的組成部分,有助于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有利于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初中物理小實驗的目的不同,有的實驗側重于操作,有的側重于設計,有的側重于知識的理解與應用,以及對物理知識的驗證,這些都切合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知識水平。物理小實驗相對比較簡答,能夠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初中物理小實驗也要以教材為依據,通過實驗操作、設計等領悟到學習物理的方法,為學生終生發展奠定基礎。此外,物理小實驗還能夠使學生的智慧得到施展和發揮,創新技能得到進一步提升。
四、綜合實踐活動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綜合實踐活動是物理實驗教學中強調的重點。實踐活動有一定的開放性和綜合性。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目的是加強物理知識與生活、社會的聯系,培養綜合應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團隊合作精神,是以發展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主的發展性課程。開設綜合實踐活動是為了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來進行探索和實踐,傳統教學中,課程完全以學科為主體,學生沒有更多的實踐環節,沒有更多的探索機會和參與的機會,沒有經過這樣一個深入的體驗,讓學生能夠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研究問題。
由于綜合實踐活動不是考試內容,因此一些學校特別是農村中學不重視。綜合實踐活動重在讓學生通過簡易的活動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了解技術設計的有關要素,學會分析問題進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因此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極為重要。
創新教育能使學生學會學習、開發智力、提高素質,增強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在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要時刻注意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處理好掌握知識和發展能力的關系,緊扣教材,做好實驗,同時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創新機會,使之成為具有創造性的棟梁之才。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