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怡,唐瑩,卜芳宙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管理學院
聚土地模式下農產品借力電子商務開啟新篇章
黃怡,唐瑩,卜芳宙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管理學院
近年來,國家政府大力提倡和支持發展農業電子商務。聚土地作為全國第一個利用電子商務推進新型農業發展,以農業旅游帶動休閑旅游的新型農業項目,為農業電子商務化帶來轉機。本文分析并總結聚土地模式對農業電商的影響,并對該項目未來發展提出建議與展望。
聚土地;農業電商;土地流轉;風險規避;信譽機制
2014年3月,浙江省供銷社直屬企業浙江興合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聯合阿里巴巴集團聚劃算平臺推出“聚土地“項目,是全國第一個利用電子商務推進新型農業發展,以農業旅游帶動休閑旅游的農業項目。它將農民閑置的土地流轉至電子商務公司名下,公司再將土地交予當地合作社生產管理,淘寶用戶通過網上預約,對土地使用權進行認購,并獲得實際農作物產出,以期實現農戶、終端消費者、電商平臺三方的共贏。
在筆者看來,“聚土地”有兩方面與美國生鮮電商Local Har?vest極為相似,一是Local Harvest把大小不一的農場聚集起來,并有機結合農產品搜索和Google Maps技術,形成農產品搜索+ Google Maps+的在線購買模式。而“聚土地”則把農民閑置的土地聚集起來,讓用戶通過網上預約土地并獲得土地實際產出。二是Local Harvest通過發布實地考察、學農和節慶等農場活動信息,讓喜歡田園生活,熱愛美食的消費者參與到農業實踐中,體驗親近自然的快樂。而“聚土地”客戶在訂單的實施過程及農作物的生長期間內,可以按訂購時平臺承諾的旅游頻數到項目當地進行度假,體驗田園生活。
鑒于Local Harvest在美國生鮮電商業中取得不小的成就,雖然目前看來“聚土地”模式與Local Harvest相比,在物流,管理等方面仍存在缺陷。但是毋庸置疑的是,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2015年一號文件中明確指出對“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以及“電商、物流、商貿、金融等企業參與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建設”的支持,“聚土地”模式將在中國農業電子商務化的進程中擔任重要角色。
1、緩解農村土地閑置問題,促進農業集約化進程
農村土地閑置情況普遍存在全國各地,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且有日益增加的趨勢。而聚土地項目將農民的閑置土地以一定的價格匯集在一起,再統一雇傭農民耕種,這種模式使農業生產規模化,方便管理,節約成本,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遏制閑置土地的增加趨勢。
2、解決農村勞動力流失及留守兒童問題,促進農村建設
中國社會的轉型導致農村勞動力流入城市的現狀,將由“聚土地”項目帶來改變。“聚土地”為農村青壯年解決了就業困難的問題,也能使農村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急劇增加的情況得到緩解。青壯年能夠留在農村務農,且取得較好的收入,這是安土重遷的中國人所希望的。青壯年會更加注重科學,思想更加先進,這都將會促進我國新農村的建設。
3、助力當地旅游業發展
與其他傳統生鮮電商不同的是,“聚土地”項目尤其注重互動性,其客戶粘合度高,不僅按照協議每月為客戶寄送新鮮農作物,還為客戶提供農作物原產地游玩體驗。值得一提的是,該項目在基地選擇上偏愛具有較強人文特色的地區,例如項目所在地之一的安徽績溪,當地著名的太極胡村,文化氛圍濃厚,且為胡錦濤主席的家鄉。擁有自身特色的基地才更易于發展適合的旅游項目,吸引用戶參與,從而為當地的旅游業發展作出推進作用。
1.生鮮冷鏈物流有待完善
農產品的配送情況不容樂觀。據調查顯示,有58%的人由于物流原因(包括物流費用、配送速度等)而不愿意網購農產品。另外農產品的保鮮問題也是一大障礙。據悉,我國蔬菜、水果等農產品在采摘、運輸、儲存等物流環節上的損失率在25%~30%。而發達國家的果蔬損失率則嚴格控制在5%以下。“聚土地”必須聯合物流企業建立高效快捷的物流網絡和物流運輸系統,同時加強參與人員的保護意識,以此保證用戶收到的農產品是百分百新鮮保質的。
2.信譽制度與監督體制須出臺
筆者在實地調研中了解到,目前該項目雖然已經在少量農田里安裝有視頻監控系統頭,但并未制定具體的監督機制,也就是說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并不能有效避免損害農民、消費者利益的行為發生。“聚土地”應盡快建立完善的信譽制度和監督體制,同時引導承包商建立溯源系統來實時監控整個操作環節,盡量規避此類問題的發生。鑒于如今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聚土地”方面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監督,一是為所生產的農產品制定一套專有碼,二是考慮開發一款APP供消費者查看土地實時視頻和通過查詢專有碼了解訂購土地里農作物的生產流程,農藥使用情況速檢等基本信息。
3.分散農田集成化,并提供技術支持
項目在這方面可以借鑒Local Harvest的管理模式。Local Har?vest對于農場主來說不僅僅是一個在線交易市場,更是提高他們工作效率的工具,它提供的CSAware軟件能夠有效幫助農場主進行訂單,配送,財務等方面的管理。如果“聚土地”項目能將分散的農田集中成農場,對耕作的農民進行集體技能培訓,且自行研發一套管理軟件用于提高農民的生產效率和農場的管理效率,這將為其今后的發展提供原動力。
目前,農產品企業數量每年以4.8%的速度遞增,中等消費水平的消費者每年增加量為兩千多萬。業內人士預計,國內生產總值將在2020年達到4萬多億美元,消費總額將達到兩萬多億美元,對于農產品的需求量也將大幅增加。這意味著聚土地模式下的農業電子商務化面臨著無限的機遇和挑戰,這是一個最差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在掘金農產品電商之路上,唯不斷探索和迎難而上才能修得正果。
[1]林笑.農產品電商:痛點中尋找爆點[J]農經,2014.
[2]劉麗燾.淺談農業信息化新模式[J].山西科技,2014.
[3]肖筱.被推向風口浪尖的生鮮電商[J].電子商務,2014.
[4]胡湜.充滿機會的農業電商[J].農資電商,2014.
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2015年科技創新基金項目15105號《農業電商模式研究——以”聚土地“為例》
黃怡,(1994-),女,四川資陽人,本科,研究方向:電子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