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騰飛
蚌埠市博物館
公眾考古略論
劉騰飛
蚌埠市博物館
公眾考古或稱公眾考古學(Public Archaeology)是上世紀60年代興起于西方考古學界的一種新的考古研究命題。20世紀80年代,中國學者將其翻譯并介紹給國內學界。近些年來,隨著公眾對考古關注度提高,公眾考古日漸成為學界討論熱門話題。
公眾考古;交流;科普宣傳
公眾考古首先是考古學的一門分支學科。由于其籠統性,很難給公眾考古下一個準確的定義。西方學術界的定義大致如下:在北美,幾乎所有由公眾資助(直接或間接)或獲得廣泛授權的專業考古就是公眾考古;在具體的條款中,公眾考古可以被解釋為“為保護考古資源,在諸如學校、公園和博物館等公共場合進行的公眾教育和公眾解釋”。其目標是:保護考古遺產資源;向公眾灌輸關于這些資源的管理倫理;把考古倫理性解釋和解釋目標緊密類比。國內學者借鑒公眾考古的相關理論,總結為:
交流(communication):考古專家與公眾平等交流,用平民化的方式解釋的工作,是考古工作能夠為人民所理解。
解釋(interpretation):對考古工作目的、意義和考古學資料以及文化遺產的解釋。
考古學利益相關者(public stakeholder):主要包括政府、文物管理機構、專家和公眾。
簡而言之,公眾考古就是考古學的大眾化。
公眾考古在國內其實有著悠久歷史和優良傳統的。早在建國前,中國考古學剛剛起步,老一輩考古學家在考古發掘的同時,已有開始進行考古的公眾科普教育。如傅斯年《本所發掘殷墟之經過》、李濟《現代考古學與殷墟發掘》和裴文中《周口店洞穴采掘記》等。新中國成立后,考古學大眾化更是得到了迅速發展。如:蘇秉琦先生在1950年《進步日報》發表《如何使考古成為人民的事業》中首次提出考古是人民的事業的觀點;70年代,賈蘭坡先生編有《中國大陸上的遠古居民》等科普讀物,李伯謙、徐天進先生編有《考古探秘》,宿白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重大考古發現》等一系列考古知識通俗讀本,簡單易懂,很好的邁開公眾考古第一步。此后隨著電視媒體、網絡社交媒體等新傳媒的發展流行,考古影像如《中國文明曙光》、《考古中國》《探秘·發現》等,國家和各省市文物網站、各大高校和考古研究機構網站、各門戶網站考古板塊、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如雨后春筍,各類公眾參與的考古互動、論壇、報告等形式多樣的考古與公眾互動,考古的公眾化大眾化普及發展迅速。
總結國內外公眾考古所展開的工作,筆者發現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科普宣傳
科普宣傳是最常見的公眾考古教育交流方式。這主要包括科普書籍、報刊雜志、新聞傳媒等方式。如考古專家編寫的科普性考古書籍、手記、畫冊、宣傳單頁、專門性的考古類報紙雜志、普通報刊上的考古專題版面、考古現場直播等。這些形式多樣的考古科普宣傳方式能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精美有趣的圖畫、精彩有趣的故事來吸引和打動公眾,無形中完成了考古和文化遺存知識的宣傳普及教育工作。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一些考古人注意到考古發掘報告等專業性較強,公眾讀懂比較困難,嘗試在一方面保持考古發掘報告科學規范的嚴謹的同時,在部分重要章節結尾部分增加發掘者說等、考古人發掘過程感受和聯想等,這樣可以使得關心和使用報告資料的獲得一條便捷通道。在新聞傳媒方面,各類關于考古的新聞報道,或長或短,屢見不鮮。如央視等電視臺自1998年首次組織法門寺地宮考古以來,先后多次對老山漢墓、南海一號、曹操墓等考古項目的直播報道,引發社會對考古的強烈關注。
(二)參觀體驗
參觀考古發掘現場,零距離的直觀感受考古,最能獲得公眾對考古工作性質和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可和共鳴。早在2007年第二個文化遺產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文物局向社會宣布“全國具備開放條件的文化遺產地、文物保護單位、古跡遺址、博物館、紀念館等在文化遺產日當天或前后根據實際情況免費(或優惠)向公眾開放;有條件的考古發掘工地可有組織地向公眾開放”。此后,全國各地不少考古單位、高校、科研院所等都積極開展相關考古工地向公眾開放活動。如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山東省考古研究所、四川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等都先后成功舉辦過這類活動,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反響。
(三)交流互動
對話、交流與互動是近幾年公眾考古實踐中的一個新亮點。近些年來,各文博機構一改傳統的“冷美人”的示人面目,除了選取公眾感興趣的話題舉辦各種展覽外,還想方設法利用多種手段搭建連接考古與公眾之間的橋梁,走出象牙塔,與公眾對話交流,告訴人們考古并不遙遠的事實。比較有特色的國家文物局組織的每年一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在國際博物館日、世界文化遺產日的開展的一系列面向公眾的考古講座、報告活動以及各地考古人利用微博、微信、論壇BBS等一系列新興網絡傳媒平臺,加強考古與公眾的互動交流。有的甚至采用現代影像打造4D電影的方式告訴人們考古并不遙遠的事實。可以說,正是考古專家、文博機構和文博科研院所等的一系列形式多樣的交流互動,讓考古走出象牙塔、走出神話,走進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讓公眾真真的感受到考古就是我們大家身邊,文化遺產的保護更是與公眾息息相關,考古真真切切的向我們緩步走來。
近幾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和公眾精神文化需求水平的提高,國內掀起了一股博物館建設熱潮。筆者認為,在做好傳統公眾考古宣傳工作的同時,應充分借助此次博物館建設大潮,充分利用好博物館的這一特有的文化宣傳陣地,開展公眾考古工作。利用博物館作為公眾考古主陣地之一,一方面可以彌補博物館單純文物展覽展示的單一性,豐富博物館展示內容;另一方面,利用博物館宣傳教育功能,普及傳播公眾考古的先進理論和實踐經驗,并參照各地文化遺產保護的實際,相宜選擇適當的模式,通過實現考古學的大眾化,使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深入人心,建立完善文化遺產保護的公眾參與的機制,進一步促進我國文化遺產事業的健康發展。
[1]Public Archaeology也被翻譯為“公共考古”.
[2]姚偉鈞,張國超.《中國公眾考古基本模式論略》,浙江學刊2011年第1期.
[3]梁太鶴.《2008年公眾考古案例盤點及思考》,中國文物報2009年6月26日.
劉騰飛(1986-),男,安徽蚌埠人,學士,蚌埠市博物館,助理館員,研究方向:考古與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