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迪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
龔扇工藝的美學造物思想微探
伊迪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
龔扇是中國特色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完美融合,其工藝反映了中國造型哲學和藝術思維的獨特性。本文旨在論述其傳統(tǒng)造物思想美學原則和要求。傳統(tǒng)工藝文化“內趨力”的核心就是傳承沿續(xù)不斷發(fā)展的工藝美學思想,其豐富內容和理論指導價值,是傳統(tǒng)工藝文化的精華所在。對于新世紀具有中國特色的物質文化建設具有重大的意義。
龔扇;美學;造物思想;工藝
龔扇,由清末自貢龔爵五編制而成的竹絲扇至今已傳五代,約有130多年歷史。龔扇其中一個絕妙之處:在于它正面對光看,扇面顯白色,花鳥、人物忽隱忽顯,朦朦朧朧;向右側視,花紋顯青色;向左側瞧,花紋顯白色,常被人誤識為素絲織錦。
龔扇把極具文人情趣的詩、書、畫、印巧妙地融入到扇子當中,并通過象征氣節(jié)的竹子經過匠人之手巧妙地表現出來,并洋溢著獨特的美學特質,反映了傳統(tǒng)造物思想的要求。在其傳承發(fā)展中,其紋飾題材、制作工藝、竹編造型、功能價值等各個方面都體現了龔扇工藝精益求精的歷史使命感和前進的步伐。龔扇工藝始終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緊密相連,體現了豐富的傳統(tǒng)制造物思想與美學原則要求。
龔扇向光、逆光的不同特性,讓扇中紋飾似有若無,虛實相生,光影麗人,含蓄神秘。道器從《易》開始,中國古代傳統(tǒng)中道、器并舉。“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yè)。”總體看這里并非空說易道。“道者,器之道”,無弓箭即無射道,無車馬也無御道。“道寓于器”到制器的“載禮釋道”,是作《易》者的本意,也是傳統(tǒng)造物的一條規(guī)律和基本社會功能。又“《易·系辭傳》:‘易之為道也,累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世界是變的,有生有滅,有實有虛,萬物在虛空中流動、運化,因此老子:有‘虛實不屈,動而愈出。’”然正是這竹絲間接給予了龔扇虛實相生的變化,光與影的映照賦予龔扇活的生命與意境。
《考工記》提出了制作精工產品的四大要素,即時、空、材、工,也可以說是季節(jié)、環(huán)境、材料、技術四個方面、而龔扇工藝制作均遵循和體現了這四項工藝美學原則,并體現了龔扇工藝的剛健、篤實、輝光的樸素美。
(一)“天時”、“地氣”原則
《考工記》認為“天時”與“地氣”是促成“材美”、“工巧”的客觀因素,并指出:“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則不時。強調”弓人為弓,取六才必以其時。”龔扇制作選竹以山坡背陰,優(yōu)質慈竹,一歲竹,色澤好無斑紋;最佳時期為秋分、白露,這種因時順勢的“天時觀”,既有樸素唯物主義的因素,也是現代工藝制作重要原則。“《考工記》:‘橘逾淮而北為枳,鸜鵒不逾濟,貉逾汶則死,此地氣然也。’從現代科學角度分析,地氣包括地理、地質、生態(tài)環(huán)境等多種客觀因素。地理環(huán)境不同會影響動、植物的變異或生存。”自貢地處巴蜀地區(qū),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環(huán)境為龔扇工藝提供了豐富的竹資源,并以竹生產形成地域特色。天時與地氣實際上是工藝制作時,人們自覺或不自覺的順應、適應和協(xié)調于自然的因素,是古人總結的合乎規(guī)律的工藝制作原則,也是現代工藝設計中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
(二)材美
《考工記》就十分強調設計物品的材質之美,所謂材美,是肯定人對材料質地品性的選擇,要求工匠根據物品的需要主動體驗材料的美(包括物理、化學性質)合理利用材料的性質,發(fā)揮材料的美感。龔扇的選料——精選選背陰的一年青,并以水灌入竹節(jié)保持竹料的纖維活性,就很好的遵循了“材美”的原則。
(三)樸素美
“《賁卦》:‘上九,白賁,無咎。’賁原為斑斕華麗的美;白賁絢麗又復歸平淡的自然美。又荀爽有‘極飾反素’之說。從有色達到無色,如山水花卉畫最后發(fā)展到水墨畫,才是藝術的最高境界。所以《易經》之《雜卦》有言:‘賁,無色也。’”這里包含了一個重要美學思想,即認為要質地本身放光,才是真正的美。所謂“剛健、篤實、輝光。”即此理也。清·劉熙載《藝概》:“白賁占于賁上之爻,乃之品居極上之文,只是本色。”龔扇純粹的天然本色使之遠離華彩修飾,樸素淳真,似乎蒙上了一層隱逸色彩,高潔,簡遠,更是一種空靈的沖淡。
“老子曰:‘滌除玄鑒,能無疵乎?’玄即道,把關照道作為認識的最高目的;監(jiān)通‘鑒’即鏡子。又老子曰:‘至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
此理論要求人們排除主觀欲念和主觀成見,蕩滌胸襟,保持內心的虛靜,才能照觀宇宙萬物變化。龔扇藝術正式應了這“滌除玄鑒”的要求,工者須做到內心平靜,淡然方能從事此業(yè),否則難以成之。《考工記》提到“工巧”,“材美”的側重的是自然要素的因素,則工巧更多的是對人創(chuàng)造性的肯定。又“道”的生命近乎技,“技”的表現啟示著道。道的實現需要技的熟練,還有悟性,執(zhí)著,如歷史上的賣油翁“熟能生巧”、“庖丁解牛”等都對我們有重要啟迪。
總之以上論述都包含了中國傳統(tǒng)美學思想對龔扇制作的造物要求,也是手工藝技術的高水準的體現。這些原則不僅只是限于龔扇工藝,而對于一般工藝制作,也是必須遵循的重要美學法則。工藝美學思想,是傳統(tǒng)工藝文化的內在的思想和“內趨力”,其豐富內容和理論指導價值,正是傳統(tǒng)工藝文化的精華所在。對于21世紀具有中國特色的物質文化建設具有重大的意義。
[1]張越.《考工記》的工藝美學思想[J].淄博:山東社會科學,2005(6),109-113.
[2]費怡敏.青神竹編工藝研究[J].蘇州:蘇州大學,2008.
[3]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葉郎.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5]邱林春.設計與文化[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
[6]易凡.中國扇[M].合肥:黃山書社,2012.
[7]梅映雪.傳統(tǒng)工藝造物文化基本范疇評述[J].美術觀察,2002(12):53-55.
[8]王霜凌.自貢龔扇.從120年前走來[J].四川日報,2007.(7),1.
伊迪(1992-),女,山東淄博人,河南大學2014級美術學書法專業(yè)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學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