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薇薇
內蒙古呼倫貝爾根河市牛耳河小學
音樂教育功能價值的歷史性和繼承性
胡薇薇
內蒙古呼倫貝爾根河市牛耳河小學
現代教育哲學的發展走向多呈現面向教育實際問題,從“形而上”走向“形而下”,為解決實際教育問題服務的實用教育哲學。這種思想觀念取向之下,當前各學科教育哲學的研究發展和學科建立,成為一種教育哲學理論研究的重要方向,音樂教育哲學的學科研究,也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逐漸發展起來的。以上對教育本質的梳理與論述,帶給我們認識音樂教育功能價值的歷史性和繼承性。
音樂功能;音樂價值;歷史性;傳承性
現代教育哲學的發展走向多呈現面向教育實際問題,從“形而上”走向“形而下”,為解決實際教育問題服務的實用教育哲學。這種思想觀念取向之下,當前各學科教育哲學的研究發展和學科建立,成為一種教育哲學理論研究的重要方向,音樂教育哲學的學科研究,也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逐漸發展起來的。以上對教育本質的梳理與論述,帶給我們認識音樂教育功能價值的歷史性和繼承性。所謂音樂功能與價值的歷史性和傳承性,是指音樂在歷時與共時環境下所具有的功能和價值的持續、變異或再生性。也就是說,音樂一經產生,其自身功能顯現中的條件便要求它有所面定或延續,這是音樂產生過程中人的社會因素(屬性)所造成的。因為音樂的審美功能和價值一定是建立在具體社會的具體需要的基礎之上的,這種需要與人的純生物性之間沒有必然的、直接的聯系,而是與人和人的社會需要的功利性密切相關。審美的無功利性主要指精神需要的領域,并不是所有需要的領域。
音樂功能和價值的歷史性與傳承性還與音樂現象本身的特征和表現內容相關。在藝術音樂現象中,音樂作品的表現內容與表現形式,在一定意義上決定著它的價值和功能傳承的相對穩定性。如在歌曲領域,由于其特殊的構成方式,文字符號所承載的語義功能直接顯示出它的功能和存在意義,因而也較為穩定地在一個時間和空間凝固了一個具體的表現內容。這個內容既與當時人的實際生活相關,也與其社會、政治生活息息相關。這在中外音樂歷史上是常見的現象。如法國大革命時期的《馬賽曲》,巴黎公社失敗以后的《國際歌》,中國抗日救亡時期的《義勇軍進行曲》等。其功能和價值的傳承性既有其穩定的一面,又有其變化的一面。所謂穩定的一面往往發生在將其還原到它特殊歷史時期的那個特殊歷史環境之中,使作為歷史存在的功能和價值得到重現;而其變化的一面指在現時的環境下以今人之觀念對其做出的功能轉換和價值轉換,在其具體內容與精神力量之間建立起新的聯系。當然.這一切還取決于接受主體的態度和觀念。
作為器樂作品同樣由于其構成方式的特殊性——不同音響結構方式,所顯示的表現內容和表現形式完全被音響統于一身。而其中所要表現的廣泛的社會因素和主觀的個人因素,被音響的抽象性質所遮蔽,但以抽象的隱喻、暗示或象征方式,在人的心理和精神方面仍然構成了強大的感染力。另一個方面,器樂作品的功能和價值轉換同樣取決于接受主體的生活態度、價值觀、世界觀等方面的因素。如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就曾經同時被法西斯和反法西斯兩個陣營奉為勝利精神的象征。在二戰的倫敦空戰中,納粹飛行員耳機里放的是貝多芬的《命運》,手中投下的卻足毀滅人類的炸彈。從中可以看出,器樂作品表現的抽象性和由這種抽象性所生成的精神力量,只是一種象征,一種精神和力量的象征,它并不直接顯現真或善的具體認知和道德力量。而這種力量的顯現恰恰取決于接受者主體的思想觀念和政治道德。
在民間音樂現象中,由于其功能和價值往往與其相對應的人的社會結構狀況、生產生活方式、經濟發展水平以及信仰、習俗等因素直接相關,所以,它的功能和價值并沒有脫離它的具體存在環境和具體存在方式而成為純粹藝術意義上的表現形式。也就是說,民間音樂現象并不像藝術音樂現象那樣,以追求所謂審美價值為最終目的,而是以其社會性的功能價值為最大價值量,它以特殊人的存在和以實現這些人在這個社會共同體的集體利益下的精神寄托為主要目的,并以此來凝聚、調整和維系這個共同體的精神、信仰、道德和行為規范。這在儀式音樂、祭祀音樂、宗教音樂等民間音樂現象中表現突出。而民歌除在某些方面有類似特征外,更多是以特殊存在的人的具體生活事象、勞動事象和感情生活為直接呈現對象,以其實用功能為主要目的。正所謂“饑者歌其食,勞者敝其事。”它與藝術音樂現象相比,其特征是:既有表演特征又無表演實質,既有藝術內涵有無審美中心,體現了作為特殊文化存在的本質和特征,其功能和價值的歷史性和傳承性在相對的時空環境中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傾向性.并始終與其特殊存在的人的文化觀念、文化行為和文化形態密切相關。
人們的音樂觀念也越來越傾向于藝術音樂范圍,這些問題不但是音樂美學研究的主要問題,也是音樂社會學的主要研究對象。但以往的9樂美學研究巾,并沒有把民間音樂現象、流行音樂現象納入其研究視野,而僅僅以藝術音樂現象為研究對象,這就在客觀上造成民間音樂、流行音樂不具藝術性或不具審美性的認識誤區。源自西方的藝術音樂觀念的確是西方工業革命、科學主義盛行和現代化社會進程的產物,它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但在文化層面也排斥了其他一些音樂觀念。如民間音樂觀念、流行音樂觀念。社會的現代化是否意味著不同文化之間的同一化,在文化界、哲學界、社會學界等并不是一致的結論。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舉動說明,保護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是現代化社會所不可推卸的責任,所要維護的正是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豐富性,而不是同一性,文化的多樣件和豐富性足我們人類文化生態平衡的重要標志。因此,音樂美學正是要在這個基礎之上為音樂文化存在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做出理論上的貢獻。
[1]凱瑟琳·埃爾金,錢雨.急劇變革世界中的教育哲學[J].全球教育展望.2007(09)
[2]周歌.審美體驗,音樂教育的精髓——讀雷默《音樂教育的哲學》有感[J].藝術教育.2006(12)
[3]宋瑾.什么“音樂”的“美學”[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6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