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雪容
深圳市坪山新區坪山中學
關注思想道德教育的微觀領域
伍雪容
深圳市坪山新區坪山中學
思想道德教育的使命是使人成為人,思想道德教育不應再是知識的灌輸,分數不應再是衡量德性的標準,而應對思想道德教育的微觀領域的關注和探究,思想道德教育應回歸生活,在對生活的探問中不斷生成“人”的意義。
思想道德教育;微觀領域;探問生活
同為“人學”,但思想道德教育又與其它學科有所不同,它沒有階段性學習任務內容的結束,道德修行貫穿于人的一生。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引導人更好的生活,促進幸福人生。然而,在大、中、小學時有發生的校園悲劇,讓我們這些教育者在痛心疾首的同時,我們在反思:我們的道德教育怎么了?思想道德教育不應再是知識的灌輸,分數不應再是衡量德性的標準,而對思想道德教育的微觀領域的關注和探究則刻不容緩,思想道德教育應回歸生活。
道德教育的微觀領域,是指道德教育主體的內心世界,具有復雜性和潛隱性的特征,外人無法窺探。因此關注主體的內心世界,研究道德教育的微觀領域的發展規律,可謂任重而道遠。
在當今多元文化的浸潤下,形成了多元化的思想觀念、價值意識和行為方式,這些思想和行為方式沖擊著傳統社會的價值標準,造成個體在不同角色中迷失自我,造成個體強烈的內心糾結和沖突,甚至可能會出現適應性困難,產生迷惘與困惑。從而導致在迷惘與困惑中尋找自我:我是誰?我應該是誰?在這不斷的自問中引發了個體道德和心理困境。甚至會產生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因此多元化的思想和行為方式“對沖”引發的心理危機應被納入道德教育視域中,要求道德教育積極介入個體的心理活動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心理介入又與心理咨詢有所不同,要盡量避免無關價值指涉和價值中立。當然要取得教育的成效,關鍵是教育主體的接受程度——受教育者認同社會主導思想并進行思想轉化。這就要改變傳統的思想教育傾向于理性思維能力、忽視了主體心理活動和情感因素的教育模式。思想教育要改變“道德簍子”的單一外部灌輸。
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個復雜的內心世界,也擁有巨大的潛能,也渴望價值得以展現。因此我們要把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在體制上盡量克服“馬太效應”現象,要正視現代社會條件下學生心理層面的問題和需要,把握學生內心世界的發展變化規律。這就要求道德教育者要有深邃的洞察力、準確的判斷力和廣闊的知識源。面對學生的脆弱點或人性弱點,既能夠引導學生意識又絲毫無損學生的尊嚴,要達到這種境界,這當然要求道德教育者本身要不斷進行道德修行。我曾和一位來自著名高等學府的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學術大師對話,面對圓桌對面的大師,我驚恐、敬畏,而且感到十分卑微,在大約十分鐘的對話過程中,大師始終用一種鼓勵的眼神、輕緩的語調、真誠的體態和我聊天,他的問話好像在小心翼翼的繞開了我人生經歷的脆弱點但他又確確實實準確捕捉到了我的脆弱點。這次對話大師,感受大師境界,讓我感到自己去關注、研究道德教育的微觀領域任重而道遠。
思想教育的運行是在與個體密切相關的社會生活領域中展開的,思想教育介入社會生活領域,與個體的具體生活實際密切相連。美國教育家杜威指出“道德教育集中在把學校作為一種社會生活的方式的概念上,最后的和最深刻的道德訓練,恰恰是人們在工作和思想的統一中跟別人發生適當的關系得來的。”[1]
道德源于生活,道德教育不僅要引導人關注生活從而使人在生活中,它還要引導人對生活進行反思,超越于當下的生活,從而構建更好的生活。現實生活中,人總是對當前的生存狀態存有某種不滿與不足,總是期盼、向往著一種更好的生存環境,過上高質量的生活。正是這種當下生存狀態的不如意,使得人對人生總是在反思和探問中。在對人生的探問和拷問的過程中,現存的人生狀態被打上問號,更好更合乎人性的可能人生狀態可能變成現實。從而使人生被賦予了有新的意義。而作為對自我的生命存在和發展的價值的理解和反思的每個自我不再是原來的自我,而是被賦予了新意義的自我。這就是“人生的意義”。人不能脫離意義而存在。因為人的存在總是牽涉到意義。“人是不會滿足于生命支配的本能的生活的,總要利用這種自然的生命去創造生活的價值和意義。人之為人的本質,應該說就是一種意義性存在、價值性實體。人的生存和生活如果失去意義的引導,成為無意義的存在,那就與動物的生存沒有兩樣,這是人們不堪忍受的”。[2]因此,對生命意義的追尋,構成了人之獨特的存在方式。
但現代的教育,忽視了人文教育和人文精神,從而導致道德教育演變成一種知識教育,無法給人提供精神家園。梁啟超曾說過:“只天天設法怎樣將知識去裝青年的腦袋子,不知道精神生活完全,爾后多的知識才有用。茍無精神生活的人,為社會計,為個人計,都是只是少裝一點為好。因為無精神生活的人,知識越多,痛苦愈甚,做歹事的本領也增多·····蓋人茍無安身立命之具,生活便無所指歸,生理心理,并呈病態······因此我可以說為學的首要,是救精神饑荒。”[3]所以道德教育要改變唯知識主義和技術實用理性的純粹知識教育模式,要智德雙修,目的性和工具性兼容,使人們能夠更多地從內在意識去尋求外在世界和人的最終意義。道德教育不能逃避人生意義這一學生人生發展中最根本的問題。有節課,我和八年級的學生聊“人”的問題,學生們七嘴八舌提出了許多他們想要知道的問題,我最后做了一個小結:莊子說所謂的是非、彼此之分不過是人類違背自然規律而將自己的主觀意志強加給客觀事物的,不要執著于是非的爭論,應保持事理的自然均衡。萬物各有其是,人世間的萬物沒有所謂的完成與毀壞之區分,萬物各有其自成。但有一個前提必須堅守的是:我們必須恪守社會的倫理規范,不能加害于我們賴于生存的社會、人類族群和自然環境,說得生活化些就是不能加害于我們周圍的人。做到這一點,你就是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有用的人。學生們用熱烈的掌聲表示贊同。
思想道德教育的使命是使人成為人。培養出人性豐滿的人,是道德教育的發展趨勢和目的追求。
[1]杜威著,《民主主義與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
[2]《教育研究》
[3]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北京,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