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東
吉林省長春第七十四中學
語文教學與德育教育
趙曉東
吉林省長春第七十四中學
曾經在一次語文培訓時聽到過很精彩的講座《拿什么喂養我們的心靈》,是啊,這個問題也帶給我深深的思索: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人的心靈該拿什么來喂養呢?很多國家崇尚基督,在他們心中有他們的主,他們的神,他們也會有精神寄托,有自己的價值觀,他們也會通過信仰去實現價值,感恩節、復活節、圣誕節等節日展現了西方人的精神面貌。反過來看看我們身邊的人,尤其是學生,他們沒有信仰,很少人有自己明確的目標,很多孩子盲目的哈韓、哈日。我們中華民族作為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優秀民族,怎么能沒有自己的信仰呢?我們炎黃子孫向來以誠實守信有智慧而著稱,為什么不去學習我們的“國學”?我們可以把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作為做人的準則,可以在入學中尋找做人的智慧,可以用道家的順其自然教會學生面對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應該擺正心態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取之不竭的精神財富。在一次諾貝爾頒獎典禮上,無數個獲獎者發表了共同的看法:“21世紀的人類要想發展,必須回到2500年前的孔子那里尋找智慧。”人類中的精英都在學習孔子,崇拜孔子,都在努力學習中華文化,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還有什么理由摒棄它呢?
作為教師的我們,除了教授知識外,還有個重要任務就是育人,我們的語文課堂應該有朗朗讀書聲,應該充滿文化氛圍,古代經典篇章我們應該熟讀掌握,對于重要的思想我們不應該只是了解,應該滲透到骨髓里,作為我們的精神支柱。可是,反過來看看我們自己在教學時做了什么呢?語文課堂上常常教給學生的是古詩必須會背誦會默寫,更多的是一遍遍寫,即使又很經典的文章出現了,在我們講解時更多的也被演繹成如果出現什么問題我們該如何回答才能得滿分。對于真正的思想內涵反而理解得不夠深入。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如果只知道那樣教學簡直就是一種悲哀。語文教師不愛自己的文化不宣揚自己的文化還有誰能承擔起這個重任呢?
在語文教學中,我覺得應該滲透給學生一種思想,用“仁”教會學生做一個善良博愛的人;用“義”教會學生什么是人的傲骨、什么是民族氣節;用“禮”教會學生彬彬有禮,教會學生什么是做人的修養;用“智”教會學生在汲取知識的同時獲得智慧,用聰明的頭腦解決問題;用“信”教會學生誠實守信,知道什么是一言九鼎,什么是言必信、行必果;用“孝”的思想告訴我們的學生學會愛我們的父母、親人,學會感恩。我們的祖先用他們的智慧給我們開啟了一道知識和思想的大門,我們要做的最簡單的事就是打開這扇門帶著我們的孩子去汲取營養。在這取之不竭的只是寶藏中我們一定收益良多。
因此,在教學中我嘗試這樣做:每周用一半時間完成課本上規定的教學篇目,另一半時間用來講授我們國學中的經典篇目,從簡單的《弟子規》講起,前兩次由我講,從最初的思想講起,進行逐步擴展,聯系生活實際解決問題,接著往后的內容有學生講,學生們四人一組,每節課由一組的同學認真準備合作完成講課內容,同學們的熱情很高,從最初的字面意思講起,還會聯系生活實際解決問題,既增強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也讓學生的表達能力得到鍛煉,有時我們也會即興寫片段表達自己的觀點。有時也會就一個問題展開辯論。一節國學課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在國學課堂上,我們還講《三字經》、《論語》、《孟子》、《老子》等經典中的篇目。我覺得這樣做冰妹有影響正常的教學進度,反而使學生收獲更多。現在社會上也有很多“國學班”,我覺得如果把正常的對學生的教育拿到課外去完成,這可能是我們學校教育的悲哀。我們真該拂去心中的浮躁、靜下心來思考我們的語文教學缺少什么,及時去改、去補充。
主體教育觀要求語文教育要弘揚人文精神,在具體的教學中,要真正地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體,充分尊重學生的自我知識,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和經驗。
建構主義的理論認為,學習的過程是學生在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它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激活、利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和經歷。
在本課的設計和教學中,我努力實踐以上的教育思想,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努力營造一個有利于課文理解的情感氛圍。同時,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把閱讀教學真正視為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實踐證明,充分信任學生,讓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自主品析、交流他們極富個性化的理解和感受,是這一堂課的一大亮點,學生們的思維火花被點燃,他們精彩的發言贏得了聽課老師的一致好評。
這只是我在語文教學中的一些想法和嘗試,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我會不斷鉆研、探索,力爭做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同時,也能成為中華博大精深文化的傳播者,為社會培育德才兼備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