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歡
銀川能源學院
工學結合背景下的思政教學改革
趙曉歡
銀川能源學院
在工學結合的背景下必須對教學模式進行變革,使其適應現有發展機制的本質性要求,滿足思政教學體系的本質性要求。在原有教學模式的限制下,教學機制受到多種干預因素的影響,如果存在控制機制應用不當或者教學體系不合理的情況都會直接對教學效果產生影響,在系統設計過程中必須減少外在因素的影響,使其適應思政教學模式的相關要求。在本次研究中將以“工學結合”背景下高職思政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研究點,結合實際情況,對思政教學模式的創新形式進行分析。
工學結合;思政教學;教學改革
在系統建設過程中基于整體因素的差異性和特殊性,在整個系統分析控制階段要對影響因素進行系統的分析,使其適應教學改革發展趨勢的要求。“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在具體控制過程中必須結合新型教學模式的發展要求,適應教學模式的本質性要求。
基于教學模式的差異性和特殊性,在整體控制階段需要對影響因素進行詳細的分析,使其適應固定設計形式的相關要求。以下將對當前高職思政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
1.對實踐教學模式認識度比較差
在系統應用和分析階段如果存在控制體系不明確的情況,必須采用合理的設計形式。但是當前在教學模式實際控制階段,存在認知度差的情況,在整體優化分析和控制過程中,沒有對教學模式進行系統的分析,甚至存在管理機制不健全的情況,直接對現有設計體系造成不良影響。部分教師對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缺少一定的了解,無法形成合力有效的管理形式,對后續教學模式造成影響[1]。
2.脫落教學目標
基于思政教學的特殊性,在優化分析過程中必須減少干擾因素的影響,適應思政教學體系的本質性要求。在系統優化和發展階段沒有重視理論和實踐教學的相關性,出現應用形式不合理的情況。在具體操作階段如果干擾因素比較明顯,則無法達到工學結合的相關要求,在系統優化和建設階段忽視了學生學習有效性的分析,導致教學水平比較差。教學目標是思政教學的本質性要求,在整體控制階段要完善建設發展形勢,使其適應現有設計形式及教學體系的需求,如果存在應用機制不合理的情況會直接對教學效果產生影響[2]。
3.教學手段單一
工學結合教學模式適應當前教學體系的需求,在優化分析和應用階段需要以固定的應用形式為研究點,減少干擾因素的影響,滿足思政教學的相關要求。但是在具體應用階段,缺乏行之可效的教學模式,直接對干擾形式產生不良影響。以至于思政課教學流于形式,從而停留在自發、隨意、即興的層面上[3]。
在教學系統改革和發展過程中必須減少干擾因素的影響,適應現階段教學模式的種種要求,進而滿足教學體系的需求。以下將對工學結合背景下思政教學模式創新形式進行系統的分析。
1.明確工學在思政教學中的作用
在教學模式創新機制應用階段必須明確教學模式的相關要求,使其適應教學體系的相關要求。在系統建設和發展階段需要教師發揮引導性作用,明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雙重作用,理解知識靈活應用對整個操作系統的干預性。在優化控制和發展階段必須合理設計應用形式,使其適應固定設計模式的種種要求。互動教學能滿足當前教學體系的本質性要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從而能激發他們主動參與,勤于思考,提高他們的服務意識和實踐能力。思政教學整體應用階段理論性知識比較多,教師必須明確教學機制的形式,親身參與到實踐中去,實現理論和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4]。
2.完善教學體系
思政教學模式是個比較復雜應用機制,在優化控制和分析階段要實現管理形式的高度統一,保證整個干預形式的合理性和完善性。在具體控制階段可以應用分層次化教學,首先要學生對思政教學內容進行詳細的分析,在前期教學階段做好自主調研工作,為了保證在教學形式的合理性和完善性,教師必須給予一定的指導。在系統建設過程中要實現整個教學模式應用機制的最大化,滿足學生對實際教學體系的需求。思政教師必須從高職院校實踐教學入手,盡量樹立就業導向管理形式,滿足教學模式的本質性要求。學生不僅要了解思政教學相關內容,更要不斷提升自身道德品質。實踐性教學體現出價值教學體系的核心,在優化設計和控制過程中要滿足學生的本質性要求。
3.提現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念
在優化分析和控制過程中必須明確思政教學的相關要求,減少干擾因素的影響,使其滿足教學體系的控制要求。因此在實踐中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設計觀念,使其符合社會和用人單位的教學和發展需求。如果沒有提前對教學形式進行細化分析,則會出現控制形式不合理或者教學矛盾等問題,直接對教學效果產生影響。在整體性優化和設計階段教師必須及時介入,在發展階段適應社會環境的本質性要求,達到服務學生的目標,進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在教學形式上需要進行適當的創新,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增加思政理論教學的導向作用,滿足學生學習的本質性要求。
隨著當前教學模式的不斷調整和發展,在優化分析階段需要以固定的設計形式為目標,減少干擾因素的影響,滿足實踐教學的本質性要求。在系統優化和整體性干預階段需要明確教學模式的本質性要求,不斷減少影響因素的限制,適應思政教學體系的要求。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要發揮引導性作用,在系統建設和發展階段必須明確工學結合教學體系的要求,保證理論體系和實踐體系的高度結合,進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1]陳滿玉,張志宇,王愛麗.工學結合背景下的高職思政課教學改革重點探析[J].職教與經濟研究,2011,12(12):99-101.
[2]秦玉學,蔣語琪,方利紅.“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背景下的高職院校共青團工作創新研究[D].山東大學,2013,09(12):89-91.
[3]徐炳文.工學結合背景下高職教學改革與職業標準的對接[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3,09(13):189-191.
[4]朱廣其.工學結合背景下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的思考[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01(12):18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