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亞雯
長春理工大學
原型范疇理論指導下的詞匯學習
鐘亞雯
長春理工大學
原型范疇理論自誕生以來就受到眾多學者的關注,其對于認知語義結構有重要的啟示作用。詞匯在外語學習中占據重要的地位,而多義詞又是詞匯學習過程中的重難點。本文借助原型范疇理論探討其在詞匯學習中的促進作用。
原型范疇理論;詞匯;多義詞;學習
詞匯,作為構成語言的基礎材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習者聽說讀寫等方面的水平。正如英國著名語言學家D.A.Wilkins所說:“沒有語法,人們不能表達很多東西,而沒有詞匯,人們則無法表達任何東西。”但是目前國內對于英語詞匯的學習往往采取死記硬背的方法,這么做不僅增加了學習詞匯的任務量,而且對于理解詞匯的準確性也是一種挑戰,學習者對于詞匯的學習也就毫無興趣可言了,更不要說主動學習英語了!由此可見,在英語學習中,詞匯的學習不僅是核心,而且是難點。本文擬從認知語言學框架下,借助原型范疇理論探討其在詞匯學習中的作用,提供有效的詞匯學習方法。
范疇是反映事物本質屬性和普遍聯系的基本概念,也是人類理性思維的邏輯形式。范疇化則是人腦借助符號系統把復雜的世界轉變為有序信息的一個過程。沒有范疇化功能,我們根本不可能在外界或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
由Labov和Rosch提出的原型范疇理論,不僅是對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le)的經典范疇理論的批判性繼承,更是對20世紀哲學家維特根斯坦(Wittgenstein)的“家族相似性”原理的發展。下面簡單介紹一下經典范疇理論與原型范疇理論的基本屬性:
經典范疇理論認為:1.范疇是依據成員的充分必要條件聯合定義的。2.范疇的特征具有二元性,即一對象要么屬于某范疇,要么不屬于某范疇,一個范疇的全部成員共同享有某些特征,不同范疇之間存在非此即彼的清晰界限,無中間狀態可言。3.范疇的界限是清晰明顯的。4.范疇的所有成員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
原型范疇理論則認為:1.范疇是由具有相似性或共同性質的成員構成的,從而構成了家族相似性。2.范疇中成員的特征存在中心屬性和邊緣屬性之分。原型是指在同一范疇中最典型的成員,因此它可以最好的反映范疇的屬性特征。相比之下,其他成員則是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這也反應了范疇成員地位的不平等性。3.隸屬于同一范疇的成員之間可能沒有共享的屬性。4.范疇的邊界是開放模糊的。
通過以上對范疇理論的特點和相關因素的簡單介紹,我們對原型范疇理論有了初步的了解。
1.充分重視基礎詞匯的學習
基礎詞匯多詞形簡單,音節較少,可快速識別,且具有使用頻率高、構詞能力強等特點,在日常英語交流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基本范疇屬于典型的原型范疇,因為范疇成員之間享有最大的家族相似性,原型也由此得到了最好的體現。基礎詞匯在基本范疇理論中扮演著原型的角色。在英語單詞中,與“討厭”有關的單詞有:hate(泛指因利害沖突而產生的厭惡)、detest(因人或物存在令人反感或不滿之處而強烈厭惡)、abhor(強烈而徹底的憎恨,多為道德上的蔑視),在這三個單詞中,hate為常用詞,學習者可以把hate看做原型,其他詞在“hate”的基礎之上又帶有不同的感情色彩。所以只有重視基礎詞匯的學習,我們才能掌握基礎詞匯以及根據語境準確生動的使用詞匯。
2.一詞多義
一詞多義(即多義詞)指的是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含義的詞語,該術語于19世紀60年代由語義學創始人布雷爾所提出。幾乎每一個詞都或多或少的表現出多義性,多義詞的各個義項之間還體現了原型范疇理論的家族相似性,例如cap這個詞,作名詞時表示:1.(無帽邊或前有帽舌的)帽,如棒球帽;2.表示職業、身份、學位等的帽子,如學士帽。3.帽狀物,如蓋子、套……cap作動詞時表示:1.給…戴帽。2.給…戴上標志榮譽、身份的帽子。3.覆蓋……由此可見,cap一詞以其“帽子”為原型意義,新成員不斷增多,降低了人類認知范疇的復雜性,并減輕大腦記憶的負擔,這樣可以縮短認知的過程,也體現了認知經濟性。
一詞多義現象的產生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一定規律可循,掌握這些規律對于我們識記單詞大有裨益。詞義的擴展主要有以下三種途徑:1.輻射型。即派生義從基本義項向四周輻射擴散,派生義主要源于原型義,但是各個派生義項之間又具有相對獨立性。2.連鎖型。詞義的演變由原始型開始,如A義引出B義,B義引出C義,C義引出D義,但是A義與D義之間相對無關。3.綜合型。多義詞的義項變化既有輻射性又有連鎖型,二者形式交叉進行繁衍詞義。
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境中往往使用其不同的義項,這也就可以說明為什么在一篇文章中,雖然沒有生僻詞匯,但是學習者卻很難讀懂。所以我們在詞匯學習的過程中只有理解一個詞匯多個義項之間的深層聯系,從而做到對詞匯的真正理解與掌握。
詞匯的學習是個復雜的過程,認知語言學中的原型范疇理論對詞匯的學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要重視對詞匯中基本范疇詞匯的學習。詞匯的學習還要注意一詞多義的現象,我們不僅要擴大詞匯量,更要加深對詞匯各義項的理解,培養自如運用詞匯的能力,從而提高詞匯學習的整體成效。
[1]WILKINS D.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 Edward Arnold,1972:245.
[2]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3]吳世雄,陳維振.范疇理論的發展及其對認知語言學的貢獻[J].外國語,2004(4):34-40.
鐘亞雯(1990-),女,江蘇南京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國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