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萍 (麗水學院 323000)
舞武相融
——以舞劇《風中少林》為例,淺談舞蹈與武術在作品中的融合
杜 萍 (麗水學院 323000)
(一)舞蹈與武術中相同的動律元素
中國古典舞是指在繼承傳統舞蹈的基礎上,體現古典文化精神,具有中華民族氣質的舞蹈1。古典舞中講求天人合一的圓游思想,其中“圓”的路線是其必不可少的運動軌跡。平圓、立圓、八字圓的運用能夠充分體現出舞蹈肢體語言的豐富性和靈活性的特點,并將其貫穿于舞蹈的韻律之中。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動作有“云間轉腰”。它從武術中提純并經過舞蹈化的演變和修飾,成為中國古典舞中的一個重要的動作元素。此外,中國古典舞中的“風火輪”動作在舞劇《風中少林》中依稀可見。無論是唯美的雙人舞動作還是少林僧人們整齊劃一的武功展示,無不流露出身體以及手臂的“八字圓”運動軌跡。它同樣也是來源于武術當中的經典動作,中國古典舞得以借鑒并將其運用于舞蹈之中,有異曲同工之處。
中華武術源遠流長,而少林功夫繼承了武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即“天人合一”的思想。“圓”在武術中的運用十分廣泛,不僅在形態上追求“圓”的路線和氣場,還進一步提出了“圓”的觀念。少林功夫把“圓”作為武功高低的標準之一,認為“圓”是靈活多變的,人的身體也應靈活自如,動作變幻莫測。在舞劇《風中少林》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僧人們習武的場面,他們把“圓”的思想滲透到動作中去,讓人目不暇接,不禁為其高深的功夫而感贊嘆。
(二)舞蹈與武術中共通的技術技巧
在舞劇《風中少林》中,有不少包含著技術技巧的精彩場面。例如:天元與素水柔情似水的雙人舞表演;少林寺中僧人們武術武功的展示;天元表達極度悲苦時的身體語言等,這其中都融入了技巧功夫的成分。
“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武術中的功夫經過僧人們的勤學苦練,達到了高超的技藝和水平。各種手眼身法、舉手投足間都流露出了少林武術的威武雄風。少林武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并一代代的傳承下來。武術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文化,古人運用智慧將其從人體運動中逐漸提煉并傳承下來,以其特有的強身健體功能不斷發揚光大。武術以跌、撲、翻、滾動作為主,給人帶來一種“左右翻飛,上下沉浮”的感覺,并具有“大步流星”的視覺效果。中國古典舞從戲曲中分流并吸收了其精華,融合了相關的姐妹藝術形式,借鑒了武術等方面的精髓,逐步發展,逐漸成熟。其中包括了中國人民內斂沉穩、柔美堅毅且情感細膩等性格特點和文化內涵。在舞劇《風中少林》的許多情節之中,我們可以看到技術技巧的巧妙運用。它們來源于武術,舞蹈將其精華吸收進來并合理運用,為本舞劇感情的抒發推波助瀾,為整體的表演效果增光添彩。
(三)舞蹈與武術中貫通的氣息運用
氣息是生命存在的不竭動力。中國古典舞講求“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力與形合”,氣息的運用是十分重要的。氣息帶動著肢體,肢體語言的表達需要氣息對其進行引領和指揮。在每一個動作的松緊、張馳、收放以及延伸中,氣與力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而氣息則需要受內心的情感所控制,什么樣的心情與怎樣的感受決定了相應氣息的運用。只有把感情、思想、氣息、力度、形態完整的統一于一體,才會達到惟妙惟肖的效果。
少林武術中有這樣一句話:“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武術中氣息的運用,推動著其力量和形態的不斷變化和發展。武術中有“六合”原則:“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武術的身法中舉手投足都是由氣息所帶動的。氣息作為身體運行的動力,是力量的源泉。在動作和氣息相互配合之下,由身體產生的各種形態才是有生命力的。氣息是內在的,而動作則是外在的。只有把內在的氣息和外在的動作結合于一體,貫穿于武術與舞蹈的始終,才會達到一氣呵成的效果。這與中國古典舞講求的內在要求有著相通之處。
舞蹈與武術完美融合于舞劇《風中少林》,舞蹈中表現武術,武術中再現舞蹈,以獨特的創新之處吸引了世人的目光。舞蹈與武術本是相通的,其外化形式都是由動作來完成和實現的。武術講求的是“跌撲翻滾、上下翻飛”,以武打、防御為主;而中國古典舞則要求“擰傾圓曲、形神勁律”,以表演、抒情為主。兩者互相滲透,互相補充,統一于表現舞劇《風中少林》的情節之中,呈現出了獨一無二的出色效果,給觀眾帶來了視覺的沖擊和心靈的震撼。
舞劇《風中少林》中展示了一幅幅精彩生動的畫面。給人印象深刻的是在舞臺上呈現出生活的一面,并對其進行舞蹈化、藝術化的加工和處理,使它看起來既親切自然又活靈活現。少林寺中武僧們吃飯、睡覺以及擦地都成為生動的舞蹈畫面,有造型、有姿態,惟妙惟肖,可所謂是形神具備。僧人們擦地時動作有緩有急,相互交錯;嬉戲時情景分明,調度恰到好處;追逐打鬧時神采飛揚、充滿活力。他們合理運用了道具,甚至掃帚、抹布在武僧們的手中都可以“舞”得人們眼花繚亂,不禁嘖嘖贊嘆。中國古典舞中同樣融合了武術的成分,無論是在單一的動作中還是力度的運用上,就連情節與片段、部分與整體都相互交織武術與舞蹈,處處流露著其融合效果的自然與完美。武僧們的動作舉手投足都干凈利落,而舞蹈演員的肢體表現也從未拖泥帶水,武術與舞蹈剛柔相濟、內外統一,用身體展示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
舞蹈與武術的完美融合,開創了舞劇史上的先河。單一的藝術形式正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融入了更多不同風格和各具特色的元素,使其內涵和外延都有了延伸和發展。“舞武同源”,舞劇《風中少林》中舞蹈與武術的交織融合正是體現了這一點。精彩新穎的演出使我們眼前一亮,給人們帶來了不同的視覺效果和感受。舞劇中飛檐走壁的武術情景和旋轉飛騰的舞蹈動作相融,形神兼備,身心并用,達到了內外統一的完美效果。
舞劇《風中少林》以其獨特的創新之處,向人們演繹了一場“舞武相融”的少林傳奇。生動的故事內容、逼真的舞臺效果加上它以一種特有的方式將舞蹈與武術兩種獨立的藝術形式進行完美的融合,開創了舞劇領域的新篇章,開辟了舞劇創作的新思路。其藝術形式相互借鑒、相互補充,為創造出更加豐富更加新穎的作品奠定了基礎。新的思想將不斷運用于今后的藝術創作與實踐之中,為中國舞劇藝術注入新鮮的血液,使其旺盛的生長不斷的壯大。
注釋:
1.“中國古典舞是指在繼承傳統舞蹈的基礎上,體現古典文化精神,具有中華民族氣質的舞蹈”,出自唐滿城 金浩《中國古典舞身韻教學法》一書,茲不贅述。
[1]劉建.宗教與舞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李北達. 中國武術理論與舞蹈實踐[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3]唐滿城,金浩. 中國古典舞身韻教學法[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4]洪浩,姜生成.少林武術形成的文化因素探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4.
[5]于平.“中國古典舞”舞魂之路[J].藝術教育,1991(03).
[6]釋永信.少林功夫文集[C].少林書局,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