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思怡(廣西藝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 530000)
專業基礎課是指本科低年級階段所學習的,為本科高年級、研究生乃至社會工作所服務的通識性專業課。以廣西藝術學院環藝專業為例,專業基礎課包括:三大構成、設計素描、風景寫生、圖案設計、設計史、建筑史、民族元素應用等。專業基礎課是本科專業教學的奠基石,反映著高校的教學理念和追求。高校的功能在歷史上是不斷演進的,直至今天,教學、科研、社會服務已是高校的三大功能。1目前,我國高校紛紛進入了自身轉型、重新定位、院系課程調整的關鍵時期,本研究認為地方高校務必要抓住這個歷史轉折點,構建能體現環藝專業基礎課特點、符合新時期需求、具有可推廣價值的開放性科研承載方式。“環藝專業基礎課科研平臺”(以下簡稱“平臺”)就是值得探索和長期建設的重要發展方向。
專業基礎課首先都要面臨如何正確對待“地方特色”與“通識性”的問題。深入挖掘地域特色藝術,把國際化教育眼光提升與本地化培養結合起來,以服務地方為目標開設一系列特色專業基礎課。這些專業基礎課既吸納各個區域的文化精華,又保護和傳承很多瀕臨失傳的本土工藝和藝術傳統。經過資源整合,把特色專業基礎課建設成獨一無二的教育品牌,擴大環藝專業的社會影響力。
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專業基礎課并不十分受重視,“平臺”構建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困難。因此,必須建立相當權威性的相關保障機制,推動“平臺”的良性發展。目前,保障高質量人才有效流動是“平臺”的建設重點。本研究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建設相關保障制度:制定明確客觀的中長期規劃;建立多渠道交流與合作資助計劃;制定相適應的規范法則、完善教學配套設施;制定鼓勵科研成果轉化活動的政策條例。
產學研校企合作是很多高校非常重視的建設內容。區域經濟的發展緣于該區域生產力為經濟發展提供動力。其中,文化生產力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2“平臺”應強調文化生產力的培養,強調原創性的技能訓練,強調教學成果參與社會服務的重要性。其次,通過與企業的合作和技術學習,拋開不再具有競爭力的保守落后研究,轉而研究設計含有核心競爭力和高附加值的產品,積極推廣到市場中去接受檢驗和創造價值,進一步帶動高校與各社會單位的合作,再把社會反饋結果帶回到平臺中來完善產品。通過這種平臺——社會——平臺的循環建設過程來鞏固產學研和校企之間的良好合作關系。
“平臺”的服務對象是以一年級學生和青年教師為主。實施目標是:1.為優秀的學生和青年教師參與專業領域前沿研究搭建平臺;2.培養學生具備相當的地域文化知識和技能水平;3.提升青年教師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的層次。
1.優先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技能水平和自主學習意識;2.實行教師引導和學生自我選擇并重的形式,鼓勵學生跨專業、跨方向進行學習;3.實行動態增減進出機制,將最優秀的、最具有學習動力的學生納入計劃進行培養。
在不改變各個專業《培養方案》的基礎上,“平臺”拓展成為四個平臺方向。
1.第一個平臺方向:特色專業基礎課
對地域文化保持開放性態度,把有價值的部分轉化成為特色專業基礎課來源。以廣西藝術學院環藝專業為例:開設了《地域元素應用》《民族建筑測繪》《設計素描——廣西建筑素描(章節)》《中外建筑史——廣西侗族干欄建筑(章節)》《陳設與配飾設計——甌駱文化(章節)》等課程。
特色專業基礎課從一年級上學期開始實行、至二年級上學期結束,每個學期設置1-2門課程。從近四年實施經驗來看,特色專業基礎課很受學生歡迎,最容易激發學習興趣和自豪感。其有以下三個特點:⑴授課場所的多樣化:大約占總課時50%的時間是在課堂,其他課時和課后時間都花在博物館、研習所、民眾聚集地和銷售推廣場所;⑵師資的多樣化:高校內有固定的教師團隊,高校外有聘用制民間工藝大師、藝術家、博物館研究員、當地手工業從事者等。本研究認為高校外師資不必拘泥于學歷行業方面,應該把考核標準主要放在“是否掌握權威行業標準、是否掌握某種文化話語權、是否掌握較高工藝技能”;⑶成績評定方式的多樣化:擯棄原有的終結性作業+課堂考勤的評定方式,采取形成性作業+高校內任課教師+高校外任課教師的三方評定方式。形成性作業的表現形式包括:概念性方案、制作實物、校外演播講座、銷售推廣業績等。這種評定方式為百分制,形成性作業評定在綜合成績中占50%比例,高校內外任課教師評定在綜合成績中各占25%比例。
2.第二個平臺方向:主題沙龍式理論課程
對各群體溝通保持開放性態度。在經濟全球化和人才流動加快的大背景下,環藝專業的發展趨于獨立性、流動性和不確定性,這些情況都決定了專業基礎課要保持開放、敏感、包容的發展心態,允許參與各方表達和實踐自己的藝術及教育觀點。
每一個學期設置1-2次的主題沙龍,邀請國內外相關領域的著名學者擔任沙龍主持,并且邀請若干個群體加入研討,在一定時間里持續共同探索和交流觀點。主題沙龍的優勢在于:⑴主題的選擇偏重概念化,所涉范圍非常廣泛甚至激進。師生在校園里就能領略到相關領域頂級或前衛學者的風采,接受多樣化意識形態的教誨和熏陶;⑵采取“圓桌式”組織形式,參與人員不多,但各方都是平等、直觀和生動地分享彼此經歷和思考過程;⑶鼓勵學生和家長參與主題沙龍的組織策劃工作,積極引入“家庭因素”到校園建設中,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意識、對外交流能力和社會知識。
3.第三個平臺方向:導師制創新專題研究小組
對導師隊伍建設保持開放性態度。由高校牽頭組織一支有能力支撐“平臺”的導師隊伍。這支導師隊伍特點是:⑴兼具教學、實踐高水平的“雙師型”;⑵來去自由,面向國際開放招聘導師,同時配備高校內青年教師隨組研修;⑶具有較高的創新和獨立思考能力;⑷具有良好的外語溝通能力。由導師自行開設若干創新專題研究小組,在半年至一年的時間里由導師負責小組的教學內容和實施規則,還必須含有一定量的社會實踐競技活動。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參加其中一個或幾個小組,這樣有利學生深入了解不同領域和不同國家地區的研究內容,并能根據自己的需求和特長選擇自己的研究方向。在此同時加強學生與導師、導師與青年教師、小組與小組之間的交流,為之后的研究交流構筑橋梁。
構建“平臺“是一個系統的、細致和長期的工程,也必然會出現很多新問題和困難。這個平臺突破了傳統專業基礎課教學模式,包含了人力、資金和財產的跨區域流動,在內容整合、手段取舍、師生互動等方面都表現出不同特點,因此,必須根據專業需求、社會經濟和區域發展水平,制定明確客觀的中長期規劃,進行整體戰略布局和路徑設計。具體包括:制定符合各方實際情況的學生和師資培訓制度;建立健全有效的交流方式、協調機構與運行機制;成立區域教學資源共享中心和區域高校聯盟;樹立中期和長期的項目目標和路線圖。
建立專門的、全面的評審論證制度,對于通過評審論證的有發展潛力的人才提供適當的扶助。一方面,成立專業人才發展專項基金,把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納入資助計劃,鼓勵進行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精品課程、師資隊伍建設等課題研究,培養一支愿想、愿做、愿總結的主動性教學團隊;另一方面,吸引校內優秀學生資源,成立專業基礎課獎助學金,資助對象覆蓋范圍廣泛,既表彰優秀又扶助個性發展,重點鼓勵學生進行創新性學習和對外交流。同時充分挖掘與環藝專業關系緊密的影視傳媒、商務策劃、旅游管理、房地產、新農村建設、裝備制造等行業的合作潛力,維護學生的學習信心,拓展學生就業范圍,保障實踐成果能順利實施。
在完善配套設施方面,重點考慮:⑴促使高校各個部門在各個環節中全力配合,重點實驗室、圖書館、人事處、教務處乃至后勤部門都要制定配套工作方案;⑵實行常態化的教師進修制度、課程學分和學時互認等操作模式;⑶建立校內外學習鏈接機制,進一步完善外語培訓、社會禮儀等方面的細節工作;⑷注重媒體和輿論宣傳,強化高校的對外形象,提升對優秀學生資源的吸引力。
環藝專業具有較強的技能性和實踐性,培養出的人才最終是為社會經濟服務。進入21世紀以來,國家明確提出了“由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的創新產業發展目標和要求,地方高校也應以此為目標,以所在地方的地域文化資源為背景,面向社會、不拘一格,以開放性態度來建設專業基礎課,充分發揮高校在科研條件、人才培養和國內外交流等方面的優勢,制定各類鼓勵科研成果轉化活動的政策條例,加強重大科研成果轉化的必不可少的外在動力和保障,為“平臺”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立特色、重科研已經成為地方高校發展的著力方向,這是中國高等教育實現強國之道的必由之路。高校環藝專業基礎課科研平臺是在此背景下具有戰略意義的新型教學承載方式,通過構建四個平臺方向和相關保障機制,不斷改善和增加教學資源優勢,適應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地方高校才能贏得發展主動權,成為各自區域學術高地和教育品牌。
注釋:
1.徐珊珊.對高校功能的再思考[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2.3:26.
2.陳元中.泛北部灣合作中的多國政治文化差異與融合問題[J].學術論壇.2008.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