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加碧
(中國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職工醫院,貴州懷仁563000)
持續質量改進護理對小兒肱骨髁上骨折術后疼痛及治療依從性的影響
張加碧
(中國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職工醫院,貴州懷仁563000)
目的 探討持續質量改進護理對小兒肱骨髁上骨折術后疼痛及治療依從性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于該院就診的小兒肱骨髁上骨折患兒36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8例。對照組采用傳統護理干預模式;觀察組患者在傳統護理的基礎上,采用持續質量改進進行護理,比較兩組患兒的護理效果。結果 觀察組的客觀疼痛評分、并發癥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對治療依從性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持續質量改進護理對小兒肱骨髁上骨折的術后疼痛和治療依從性起到積極作用,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肱骨骨折;肘關節損傷;疼痛;膳食療法;護理工作;質量控制
小兒肱骨髁上骨折的位置位于肱骨下端[1],其下端由于向前傾斜,形狀由圓柱形變為扁平狀,是介于冠狀窩和鷹嘴窩之間的一層薄骨片,與肱骨的夾角為30°~45°[2]。此處由于骨松質較多,結構脆弱,因此發生骨折的概率相當高。小兒肱骨髁上骨折手術預后效果欠佳,容易發生并發癥。因此本院通過對36例小兒肱骨髁上骨折患兒進行研究,探討持續質量改進護理對小兒肱骨髁上骨折術后疼痛及治療依從性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小兒肱骨髁上骨折患兒36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均經過臨床診斷、X射線檢查后確診為肱骨髁上骨折。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8例。觀察組患兒中男 11例,女 7例;年齡 6~11歲,平均(7.8± 1.4)歲;左側骨折8例,右側骨折10例;15例患兒出現皮膚腫脹;病程11~46 d,平均(12.6±3.6)d。對照組患兒中男8例,女10例;年齡5~12歲,平均(6.8±1.2)歲;左側骨折9例,右側骨折9例;17例患者出現皮膚腫脹;病程12~18 d,平均(13.1±2.2)d。兩組患兒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護理方法 對照組行傳統護理干預模式,觀察組在傳統護理干預的基礎上行持續質量改進護理干預,主要包括以下4個方面:心理干預、飲食護理干預、疼痛護理干預和強化功能鍛煉干預。
1.2.1.1 心理護理 由于患兒年齡較小,心理素質均比較差,大多對醫院存在恐懼感。護理人員應對患兒表現出更多的關心和疼愛,術前通過與患兒聊天使患兒放松心情,消除緊張情緒,給予患兒心理暗示,幫助患兒減少對手術的恐懼;術后要特別留意患兒的心理狀況,嘗試與患兒進行聊天、看電視等轉移其注意力,減輕患兒對疼痛的感知。給患兒營造一個輕松、和諧、歡快的環境。
1.2.1.2 飲食護理干預 飲食均衡對患兒組織康復和骨折愈合有重要作用,護理人員應根據每例患兒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飲食搭配,對蛋白質和維生素的補充一定要充足,注意引導和鼓勵有偏食和厭食癥的患兒,幫助其改掉這些壞習慣,保持營養均衡的膳食。
1.2.1.3 疼痛護理 小兒患者對疼痛的承受能力均較弱,護理人員與醫生應幫助患兒樹立自信心,激勵患兒勇敢面對疼痛。
1.2.1.4 強化功能鍛煉 術后可幫助患兒進行腕關節和手指伸屈運動,并做一些基本的關節活動。術后應告知患兒及其家長一些注意事項并做好定期隨訪。
1.2.2 觀察指標 采用客觀疼痛評分法(OPS)[3]對患兒護理干預后疼痛情況進行評分,主要客觀判斷指標為:血壓、語言、肢體運動、心理等。并對患兒治療依從性進行統計,患兒配合護理操作視為依從,對護理工作未積極配合視為不依從。術后4個月對患兒進行隨訪,統計患兒發生肘內翻、伏克曼缺血性攣縮及其他并發癥的發生概率。肘內翻主要表現為攜帶角減少甚至成負角。攜帶角是指正常肘關節完全伸直時有輕度外翻所形成的角,男性約為10°,女性約為15°。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OPS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OPS[(2.7± 0.2)分]明顯低于對照組[(4.5±0.3)分]明顯高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兒肘內翻、伏克曼缺血性攣縮和其他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2.3 兩組患兒治療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治療依從性為94.4%(17/1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55.5%(10/1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小兒肱骨髁上骨折一般發生在5~8歲兒童,是常見小兒骨折類型。由于肱骨髁上位置比較特殊,術后容易發生并發癥,如肘內翻、伏克曼缺血性攣縮、骨筋膜室綜合征等[4]。該病若未得到很好的治療,則容易導致關節僵硬或肘部畸形等不良后果。臨床治療小兒肱骨髁上骨折和對其并發癥的預防仍然處于探索階段[5]。為加強肘關節骨折后功能的恢復,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消除患兒的心理陰影,持續改進護理質量是非常必要的。
小兒肱骨髁上骨折患兒在組織損傷后,由于害怕疼痛或發生并發癥等原因,患兒易出現哭鬧、恐懼或煩躁等不良情緒。并且患兒大多比較好動,這些對治療效果及預后恢復都會有很大影響[6]。通過持續質量改進對患兒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利用各種手段幫助患兒放松心情,減少恐懼,改善不良情緒,并且鼓勵患兒對治療積極配合,提高患兒的依從性[7]。具體措施為與患兒進行聊天、做游戲、看電視等轉移患兒注意力。另外,術后在進行護理操作時應盡量輕柔,避免給患兒增加疼痛。通過加強功能鍛煉指導、督促患兒進行康復訓練有助于患兒的術后恢復,減少并發癥的發生[8]。具體方法為幫助患者腕關節及手指的伸直活動,加強關節活動鍛煉,如伸屈、抓、捏等,注意運動應適度[9]。在手術1周后患兒可逐步增強肩部鍛煉,應根據實際情況增加鍛煉幅度,20 d后協助患兒進行肘關節伸屈運動。護理人員應根據患兒的恢復情況隨時調整鍛煉強度[10]。通過飲食護理給予患兒充足的營養支持,加強患兒自身身體素質,對手術恢復也起到積極作用。每天患兒的飲食應做到營養均橫,注意補充蛋白質和維生素,每天進食牛奶和蔬菜,對厭食患兒可變化菜式花樣,引導其進食。
本研究中,觀察組OPS為(2.7±0.2)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的(4.5±0.3)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通過對患兒進行持續質量改進的護理干預后,患兒的疼痛狀況明顯改善。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治療的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持續質量改進護理能提高患兒對治療的依從性,提高預后質量,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綜上所述,持續質量改進對小兒肱骨髁上骨折的術后疼痛和治療依從性起到積極作用,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1]艾方.心理護理在小兒肱骨髁上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后應用的效果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10C):7-9.
[2]朱超,沈海琦,侯明夫,等.預防小兒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內翻的康復鍛煉[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7,15(14):1104-1106.
[3]陳情忠,龔炎培,顧劍輝.兩種手術入路治療復雜小兒肱骨髁上骨折療效的比較[J].中華手外科雜志,2014,30(2):124-126.
[4]王敏,吳順芬,唐光耀.可吸收螺釘置入治療小兒肱骨髁上骨折[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2,16(13):2431-2434.
[5]劉冬云,陳婉敏,崔曉燕.持續質量改進對小兒肱骨髁上骨折術后疼痛及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49(24):3087-3089.
[6]劉穎.綜合護理干預對小兒肱骨髁上骨折疼痛及并發癥的影響[J].河北醫學,2012,18(10):1482-1484.
[7]馬懷榮.48例小兒肱骨髁上骨折的護理[J].山東醫藥,2004,44(23):70.
[8]許飛珠,李潔,陳玉梅.小兒肱骨髁上骨折微創手術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9,24(4):324-325.
[9]鄭重建,陳美雄,藩富文,等.中西醫結合治療小兒肱骨髁上骨折42例[J].海南醫學,2011,22(7):69-70.
[10]劉水虹.心理干預在小兒肱骨髁上骨折護理中的應用[J].大家健康,2014,8(22):182-183.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5.052
B
1009-5519(2015)15-2365-02
2015-03-23)
關于論文“討論”的基本要求
本刊編輯部
張加碧(1977-),女,貴州仁懷人,主管護師,主要從事護理管理工作;E-mail:xulin99449@126.com。
現就有關論文中討論的基本要求介紹如下:(1)討論應圍繞論文的主題及中心內容,闡明本論文研究的原理和概念;(2)分析結果中各種數據或現象的理論根據;(3)對結果的理論或實踐意義進行科學評價,但應與主題和結果緊密聯系;(4)客觀、恰當地評價研究成果的應用價值,指出結果的可能誤差;(5)指出存在的問題,提出新的研究方向或展望,給讀者以啟迪;(6)用語應精煉,避免對前文內容、方法與結果的過多重復;(7)應重點突出,主次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