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志良+鹿新志+龔明+韓艷
古語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本意是一條魚可解一時之饑,卻不能解長久之困,引申為贈與他人既有成果,不如傳授給人獲得成果的方法。
在幫扶工作中,我們深深體會到,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低收入農戶,之所以難以真正脫貧致富,源于缺乏知識儲備,缺乏一技之長,缺乏產業依托,即便具備一定勞動能力的年輕人,多數也早早放棄學業外出打工,沒有成長為依靠知識技能支撐家庭脫貧致富的中堅力量。
扶貧先扶智,扶智扶教育。根據江蘇省今年幫扶工作要點,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我們貫徹精準扶貧要求,聚焦低收入農戶,立足開發式扶貧,針對經濟薄弱村人口現狀特別是勞動力情況,發揮本地師資優勢,開展了“兩后生”職業技能培訓工作,促進就業創業,取得積極成效。
整合資源,共商幫扶政策
近年來,為發揮整體優勢共同推進幫扶工作,江蘇省廣泛構建了涵蓋各個行業的幫扶單位體系。以淮陰區古寨鄉為例,目前確定的幫扶單位分別有省“五方掛鉤”單位、省市級精神文明單位、市區級單位以及各類企業等,集中了政府、部門、院校、企業等多方優勢資源。
為主動對接幫扶工作,2014年9月3日,我們召集“古寨鄉幫扶后方單位座談會”,獲得所有后方單位的積極響應。會上,古寨鄉領導匯報了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提出了經濟薄弱村集體以及低收入農戶急需幫扶的項目方案,各后方單位深入交流了幫扶措施并提出相關建議,與會各方在鄉村需求與幫扶措施方面進行了充分對接。會后,幫扶工作隊會同古寨鄉黨委政府,研究精準扶貧、整體幫扶突破方向,確定了開展“兩后生”職業技能培訓的工作思路。
統籌推進,定制培訓計劃
幫扶工作隊與鄉鎮研究確定工作方案,分別從“兩后生”統計、院校對接、培訓科目定制等方面統籌推進工作。
一是開展“兩后生”調研統計。經過摸底,本地區存在相當數量的“兩后生”,初中或者高中畢業后即外出從事勞務或者閑散在家,其中絕大多數為初中畢業生,文化程度較低,80%以上未參加過職業技能培訓,多數外出人員從事低技能、高體力、低收入的低端產業工作。經過鄉鎮宣傳發動,駐村干部逐戶了解情況,統計培訓人員以及專業意愿,并組織部分培訓人員和家長代表前往院校實地參觀,確定古寨鄉符合條件的“兩后生”28人參加首輪培訓。
二是深入院校對接。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和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是江蘇省“城鄉結對、文明共建”單位,作為重點職業教育院校,具有豐富的理論教育特別是教學實訓優勢資源。通過走訪院校開展對接,幫扶工作隊與兩所院校達成共識,詳細商議了培訓方案。培訓經費主要由幫扶工作隊和兩所院校共同承擔,學員無需支付學費。
三是定制培訓計劃。經過需求分析,采取專門定制的方法確定培訓科目,在院校提供的8個專業中,選出具有普遍認可和發展前景的培訓專業,分別為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的淮揚菜初、中級初級烹飪專業和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汽車維修保養與鈑噴專業。培訓班計劃為180課時,小班化教學,周一至周五在院校封閉學習,全部課程結束后頒發結業證書,并組織學員參加國家統一職業資格專業技能考核,合格者分別頒發中式烹調師國家職業資格四級證書和汽車維修初級工證書。
精心組織,注重實訓考核
2014年11月25日上午,首屆“兩后生”職業技能培訓班正式啟動。幫扶工作隊、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和淮陰區古寨鄉有關領導同志參加了開班儀式。
課程設置方面。院校按照針對性和實用性的原則制訂了教學計劃,以理論講授為基礎,以實訓操作為重點,以職業技能考核為導向,配備專業老師,其中淮揚菜烹飪專業由國家級淮揚菜大師張勝來和朱紅星親自擔任培訓指導。
班級管理方面。每個班級分別由鄉鎮安排一名干部和學校安排一名老師擔任班主任和輔導員,學員簽署培訓守則,約定學習生活等規章制度;嚴格班級管理,實行每日考勤,推選小組長負責日常事務管理;引入激勵機制,學完全部課程的學員給予一定生活與交通補助,通過國家技能考核的學員給予一定獎勵,成績優異者安排參加在校國民教育繼續教育。
后勤保障方面。校方免費安排學生住宿,辦理學生食堂就餐,開放圖書館、實訓車間等教學設施,學員進入大學校園后能夠全方位體驗高等教育的魅力。
2014年12月17日,幫扶工作隊符偉星隊長一行赴院校看望培訓學員。在實訓場所,學員分別演示了汽車日常維護保養和淮揚菜肴烹飪等技藝,展示了嫻熟的操作技能,也展現出良好的精神風貌。幫扶工作隊與院校進行座談,聽取學員交流,大家充分肯定了“兩后生”職業技能培訓所取得的積極成效。
持續幫扶,搭建致富平臺
去年12月底,兩個培訓班相繼完成全部教學計劃,通過專業技能考核,學員全部獲得結業證書。參加烹飪專業培訓的學員中8名學員獲得初級資格證,13名學員獲得中級資格證,參加汽車維修專業培訓的學員獲得從業資格證,鄧方等7名學員被評為優秀學員。結業典禮上,古寨鄉黨委政府向院校7名專家頒發了“扶貧助創烹飪技術策劃創業指導專家”和“農民創業導師”聘書,建立長效合作聯系機制。
結合培訓情況,幫扶工作隊、院校和鄉鎮開展了就業指導和創業支持。目前,參加烹飪專業培訓的鄧方夫婦的飯店已開業;有學員已經推薦在酒店工作;汽修專業的張彬、程兵約300平方米的汽車修理店面也準備開業;優秀學員參加在校國民教育繼續教育工作也在推進中。
首屆“兩后生”職業技能培訓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光明網、江蘇文明網、江蘇經濟報、淮安日報、淮安電視臺、淮安視聽網、淮陰日報,淮安政務網、淮陰政府門戶網等媒體進行了宣傳報道。培訓期間還接受了市城鄉一體化和生態文明專題班、地市職老領導的考察。
總結經驗,創新幫扶機制
經過首屆“兩后生”職業技能培訓工作,我們主要有三點體會:一是整體幫扶工作離不開后方單位全力支持,在省委扶貧促小康目標的指引下,后方單位無私奉獻,體現了責任感;二是精準扶貧工作需要進一步開拓思路、創新舉措,要真正聚焦低收入農戶,確定切實可行的幫扶措施,體現針對性;三是職業技能培訓教育將是開發式扶貧的有效途徑,既增強勞動力的就業創業能力,也為地方經濟轉型發展儲備了新型產業人才,體現長效性。
同時,我們也意識到存在的一些問題:一是關于思想認識,需要進一步提振部分鄉村干部和低收入農戶對于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的信心;二是關于培訓組織,在學員意愿和培訓科目、培訓時間、繼續教育方面需要進一步創新辦法;三是關于長效機制,需要通過整體規劃、統籌安排、聚合資金,形成低收入農戶職業技能培訓長效制度,確立開發式扶貧的新路徑。
授人以魚,三餐之需;授人以漁,終生之用。2015年,我們將深入推進“兩后生”職業技能培訓培訓工作:一是擴大培訓范圍,覆蓋劉老莊片區和其他鄉鎮經濟薄弱村;二是拓展培訓專業,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培訓適應產業轉型升級的職業技能;三是開展就業扶持和創業支撐,探索就業推薦、爭取小額貸款、設立創業基金等方法;四是完善工作機制,與社會培訓工作相結合,統籌用好資金,健全農村剩余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制度。通過完善制度,創新機制,夯實“扶貧先扶智”的堅實基礎,為全面實現江蘇省委省政府確定的脫貧奔小康宏偉目標做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