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任
河南省鄭州市上街區的淺山丘陵地帶有五個貧困村:西林子、東林子、營坡頂、楊家溝、老寨河。這5個村總面積11平方公里,有一個共同特點:位于五云山區,土地貧瘠,水資源貧乏,山地災害頻發,自然條件較差,群眾出行難、上學難、就醫難、增收難、經濟社會發展緩慢等問題突出。
針對這種狀況,上街區委、區政府按照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元化、全域城市化的總體思路,以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為目標,采取政府主導、企業介入、市場運作的辦法,對這5個貧困村實施易地扶貧搬遷。
企業介入,助力貧困百姓住新居
2007年11月,經過前期調研和溝通,開發商居易國際與上街區政府簽訂《鄭州市上街區五云山扶貧開發框架協議》,確定由居易國際負責五云山項目的扶貧開發工作。上街區政府研究出臺了《上街區南部山區貧困村整體搬遷補償安置辦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由政府負責建設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創造良好的開發環境;由企業負責安置區建設,無償配套建設幼兒園、沿街商鋪、社區辦公樓,無償配套完善社區水、電、路、綠化、停車棚等基礎設施,對整合后的山區土地及生態資源進行開發,有效解決了資金和建設難題,實現了搬遷和開發同步進行。
2012年底項目基本完成,共建成安置樓60棟、20萬平方米,搬遷1321戶、4629人,周邊配套設施完善,搬遷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有很大轉變。
在農用地集中流轉的基礎上,居易國際與區政府一道,對搬遷村民發放土地流轉收益金和扶貧補貼,每人每年發放2904元。截至目前,累計發放5148萬元。搬遷人口年人均收入由2005年的976元增長至2013年的12620元,增長12.9倍。如今,項目徹底解決了山區貧困人口脫貧問題,并探索出了一條易地扶貧搬遷與發展旅游產業相輔相成、互利共贏的新路子。
科學規劃,推進貧困山區綜合開發
五云山山區北與黃河相望,西與佛山呼應,景色優美,文化厚重,傳說中的女媧煉石補天、嫦娥奔月都在此發生,是嫘祖活動的主要區域,山內有馬跑泉、圣母廟、財神殿、老君閣、靈霄寶殿和古寨墻等多處景點。
隨著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大力推進,貧困群眾大多搬出了大山,搬進了城區、鎮區或產業集聚區,人口承載量大幅減少,森林覆蓋率不斷提升,環境更加優美,空氣更加清新,區域內有大量耕地和荒山亟待流轉開發,具備了理想的旅游開發條件。環保部門曾經進行過監測比較,貧困地區的空氣質量明顯好于市區,PM2.5常年不超過40微克/立方米,空氣富氧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達到900個。這些天然資源都是在貧困地區投資開發度假觀光旅游的得天獨厚優勢。
山區貧困群眾易地搬遷后,當地利用五云山獨特的自然生態、人文資源和區位優勢,由企業對五云山進行整體規劃、旅游開發。對項目進行整體性概念規劃,以打造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為目標,以“融入自然、慢享生活”為主題,按照休閑旅游、健身運動、生態農業、養生養老四個板塊的規劃布局,全力打造“田園生活居住社區,集休閑、旅游、度假于一體的大型山地生態公園”。項目總投資136億元,開發周期10年。
截至目前,休閑觀光農業園區、采摘園區800畝、玫瑰莊園及有機養殖業園區等生態農業項目初見成效,已累計完成投資11.65億元,為當地帶來900多個就業崗位,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的目標任務。目前景區年接待游客20萬人次,先后成為河南省“山地運動示范基地”、“全民健身示范基地”和“老年活動示范中心”,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共贏。
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實施讓該地區“搬”走了貧窮,“易”出了希望。政府、企業、村民共同努力,一舉摘掉了窮帽,將五云山建成了以健身、運動、休閑、養生為特色的大型、復合式旅游綜合體,成為中原地區山地休閑旅游的一張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