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峰+董妮
“我寧愿在這里刷盤子、掃大街,也不愿意再回到村子里去過吃水靠驢馱,東西靠肩背的日子。”河北省淶源縣煙煤洞鄉土安村搬遷戶張淑格說。
土安村位于淶源縣城東北45公里的深山區,平均海拔1300米,人均耕地0.5畝,均為坡崗次地,有自然村37個,全村溝壑縱橫,綿延20公里,交通極為不便,群眾生活困難,就地脫貧難度大,移民搬遷是村民最大的愿望。
2013年4月,土安移民小區在淶源鎮馮村北動工。小區按照"幸福鄉村"建設標準,建有住宅、街道、文化廣場、圖書室、衛生所等設施;同時對小區進行美化、亮化、綠化,凈化、硬化,宜居宜業。目前,已完成房屋主體,正在裝修,部分已入住。
土安移民小區僅僅是河北省開展易地扶貧搬遷的一個縮影。2003年,河北省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新階段扶貧開發“四大扶貧項目”之一,截至2014年,共完成了2.42萬戶、8.54萬人的搬遷任務,建成集中安置形式的移民小區158個。
強化組織保障,落實土地和資金
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土地和資金是一個難點。
河北省各相關縣成立組織機構,鄉、村明確專人負責,為搬遷工作順利開展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千方百計落實土地和資金。一是在土地使用上,優先滿足易地扶貧搬遷建房需求;二是在資金安排上,由中央、地方政府和搬遷群眾共同承擔。中央安排專項資金用于易地扶貧搬遷工程,人均補助標準不超過6000元;省級政府安排易地扶貧搬遷地方資金不低于中央易地扶貧搬遷投資規模的30%;市縣政府結合自身財力安排一定規模的資金;搬遷群眾視家庭收入狀況,適當承擔部分住房和基本生活設施建設費用。同時,按照“統一規劃、共同投入,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原則,以安置點為平臺,以改善整體發展環境、開發特色優勢資源、增強群眾脫貧致富能力為目標,地方政府要協調各類支農資金支持安置區相關工程項目建設。
嚴格搬遷程序,規范搬遷安置
開展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公平公正、平穩有序是前提。
河北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建立在廣泛宣傳發動的基礎上,由搬遷戶自愿提出申請,報村委會進行資格審查后進行公示;之后報鄉政府審核,鄉長簽字蓋章后報縣扶貧辦;縣扶貧辦在接到申請后組織人員進村入戶核實,對照建檔立卡資料進行核對,逐戶審查,最后確定搬遷戶,匯總入檔發還鄉、村進行第二次公示。做到按照“戶申請、村確認、鄉審核、縣把關”的程序確定搬遷對象,規范了搬遷的具體實施措施,使搬遷工作做到了底數清、措施硬。
在搬遷安置上,根據安置地資源條件和環境承載能力,通過依法開發耕地、調整置換土地(林地)等形式配置安置資源,按照“引導整村搬遷、扶持小區建設、自愿分散安置”的總體思路,有步驟地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妥善做好搬出區鰥寡孤獨、“五保”等喪失勞動能力戶的安置。
搞好后續扶持,促進產業增收
產業發展是保障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的關鍵。在做好搬遷安置工作的同時,河北省通過財政扶貧資金和其他資金的支持,與產業扶貧相結合,發揮安置區的資源優勢,推廣先進實用技術,培育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一是充分利用原村山場資源,大力發展生態種植、養殖。如淶源縣峨頭搬遷小區大力發展杏扁產業,達到了戶均3畝杏扁林,年人均增收3000元,實現了人退林進的生態效益;三道城搬遷小區利用坡崗次地,造地200畝,種植紫花苜蓿,建設養雞場,形成了移民—造地—后續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局面。涉縣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充分發揮山場廣闊、中藥材資源豐富的優勢,引導搬遷群眾種植中藥材,去年搬遷村種植中藥材達600多畝,畝均效益2000元。青龍縣大森店搬遷小區著力打造“四社”即果品合作社、養殖合作社、食用菌合作社和互助發展合作社,實現了戶戶有股份,人人有事做,天天有錢賺的良性搬遷發展之路。二是利用職教中心、勞動服務公司等機構,對搬遷村剩余勞動力進行訂單培訓,積極開展勞務輸出。三是興辦新型家庭手工業,利用搬遷村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等優勢,引進箱包、服裝等來料加工,促進搬遷農民就業,增加收入。
涉縣、靈壽、阜平、淶源等縣還積極引導山區各搬遷村充分利用本縣的旅游資源,利用社會資本,采取土地置換的方式,即將搬遷村的土地流轉給開發商,由開發商在規劃選址的地塊為搬遷戶建新房。這一舉措的實施,極大地降低了建房成本,同時,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搬遷戶得到了收益,增加了收入。在后續發展上,搬遷戶大力發展農家樂及餐飲服務業,增加了搬遷戶的經濟收入,同時,搬遷村中的青壯年還可以到開發商開發的景區實現就業,增加收入,在改善自身生活環境的同時又拓寬了收入來源,促進了旅游業發展。這一舉措調動了大量社會資金流向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推動了搬遷工作健康開展,提高了搬遷工作水平。
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河北省切實解決了搬遷群眾吃水難、行路難、用電難、上學難、看病難等“五難”問題,使貧困群眾生產條件和生活環境明顯改善,發展經濟門路大大拓寬,經濟收入穩定增加,生活質量明顯提高,社會事業得到了較快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