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太華
金沙縣位于貴州省西北部高寒山區,惡劣的自然條件牢牢地束縛住金沙縣的發展步伐,全縣一共有12個貧困鄉(鎮、街道),87個貧困村,貧困人口達10.34萬人,貧困人口所占比例高居不下。
然而,近兩年來,金沙縣貧困地區農民收入呈現出良好態勢:人均收入突破7000元大關,年均增長13.9%以上,高出全縣農民人均收入2.1個百分點。這巨大的轉變,離不開金沙縣政府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扶貧開發,讓更多的社會力量投入當地的產業扶貧中去。
以新理念催生好機制
扶貧是全社會的事情,但必須創造一個好機制,讓政府、企業、農戶共贏,才能將扶貧攻堅工作做到可持續。
產業扶貧盡管不是一個新鮮事物,但卻是一個看得見摸得著、增強貧困地區脫貧造血功能、調動社會力量和貧困地區農民積極性的最現實途徑。因此,必須尋找一條適應新常態、將區域開發與精準扶貧相結合,通過政府創造環境、企業創造價值讓貧困農民實現致富的多方共贏的扶貧途徑,建立一個將農民的脫貧致富意愿與企業轉型發展需求相關聯的體制機制。
金沙邏輯的背后源于金沙縣的現實:煤炭黃金十年,一方面為金沙積累了資本,鍛煉了企業家的隊伍。另一方面也損毀了當地生態。新常態下,金沙縣面臨經濟發展壓力增大,企業面臨轉型和優化產業結構、拓展發展空間的緊迫任務。2013年至2014年,金沙先后整合資金投入5200萬元在農村實施了兩輪水、電、路建設改造和易地搬遷、危房改造、新農村建設及農業綜合開發,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為企業實現規模化產業開發提供了硬件支撐。
結合本縣農業資源區域特點,金沙縣以西洛街道、巖孔街道、平壩鎮和清池鎮為中心,規劃了現代農業高效園區和清池貢茶園區,通過招商引資,成功引進臺灣企業和當地的夢樵茶業公司投資10億元,合作在西洛街道組建臺金生態觀光農業科技示范園,目前已流轉土地2000多畝,投入資金2.8億元建高規格現代大棚4.6萬平方米,打造了一個集特種花草樹木馴化培育、農產品研發、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國家級農業科技示范園。與此同時,周邊的海龍大鯢養殖場、惠馨果業有限公司、西洛河蔬菜專業合作社、金葉藤農場等一批企業相繼落戶園區,目前已有4個企業獲得省、市級科技示范園稱號。
另外,金沙縣積極引導企業向貧困地區集聚、向特色優勢產業集聚。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壩、石場、清池、馬路、太平巖孔和烏江后靠移民區域。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金沙縣基本實現了產業項目在貧困地區的全覆蓋:在東、西部沿赤水河谷和烏江河谷地帶發展椪柑和水產業;在馬路、清池、太平、石場、大田等鄉鎮發展核桃、茶葉;在巖孔、平壩、五龍街道等地發展中藥材、獼猴桃、葡萄、楊梅、大棗等精品果業;在東、中、西部高海拔地區發展黑山羊和雜糧產業;在中、東部地區扶持發展牧業產業。
目前,金沙縣貧困地區已建成和正在開工建設的項目達到178個,涉及總投資3.06億元,累計完成投資1.3億元。其中民營資本投入0.45億元參與區域性開發,這些企業在帶動農戶的同時,也在實踐中承擔了扶貧開發的社會責任。
政府加強引導服務
“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在產業扶貧上,我們主要在政策環境、產業環境、項目扶貧及服務手段上下功夫。”金沙縣扶貧辦主任蔣顯祥說。
金沙縣在產業規劃時,同時明確了貼息貸款、種植補貼、建廠房補貼和項目扶持等六個方面的政策支持,企業產業扶貧既可以享受貧困地區的優惠政策,又可以享受產業開發的優惠政策,同時設立了一條紅線:嚴禁非農化。
杠桿的作用是明顯的:后山鄉村民邱進原是西洛街道宏達煤礦的老板,煤炭市場開始下滑時,他立即轉型投入農業產業,在自己的家鄉依托紅色文化和自然風光及廣闊的荒山發展旅游和茶葉產業。金沙縣財政局農業綜合開發中心將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在邱進流轉的土地里實施,將原來的坡土變為梯土。金沙縣農牧局以一名領導牽頭,組織技術人員跟蹤,對茶葉的育苗、移栽追施肥等進行“一站式”服務,縣政府以每畝茶葉補助1000元,修建加工廠每平方米500元的標準進行扶持。目前,邱進的三丈水公司已栽種茶葉上萬畝,可采面積達2000多畝,在采摘春、夏、秋三季茶葉時,解決當地及周邊鄉鎮300多人就業。
金沙縣針對扶貧龍頭企業融資難的現狀,啟動實施金融支持特色產業發展富民扶貧工程,升級服務方式,每年從財政擠資100萬元作為農業企業的貸款貼息,破解了扶貧農業企業融資難問題,有力地推動了農牧業產業的發展。
企業帶來脫貧希望
除了資金、技術、品牌、產業鏈,貧困山區的農業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的掣肘之處很多,說到底還是缺人才、少理念。
在產業扶貧中,龍頭企業成為破解這一困境的主體。隨著一些知名企業和農業產業化領軍企業參與產業扶貧開發,帶動了一批投資規模大、產業鏈條長、帶動農民增收能力強的產業扶貧開發項目。
金沙縣是中國貢茶之鄉。浙江商人邵志清到嵐頭鎮進行考察并對土質進行抽樣化驗后,投資8000萬元創辦貢茶公司。目前已栽種茶葉2萬畝,可機采面積達到6000多畝,所采的茶青加工為脆片、毛尖、大茶、光桿茶和粉末幾大類。產品遠銷國內大中城市和歐洲、中非、南非等地,年產值達到1000多萬元。這不僅讓貧困地區的農民、農業企業接受到現代農業發展理念,也帶動了貧困地區農業投資的顯著增長,提高了貧困地區農業產業化水平。
金沙縣的標本意義是:區域化農業布局提升了產業化的規模和水平,產業鏈的延長又推動了區域化的精準布局,讓貧困地區滾動式發展,讓貧困地區發展依靠后發優勢趕超成為可能。同時,一批以資源型企業為主的省內外民營企業陸續參與當地農業種養生產、加工、流通項目,開發扶貧地區豐富的“四荒”地和獨特的旅游資源、農業產業。
比如,金沙縣經濟開發區和農牧局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廣東省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清康中藥材飲片公司在平壩鎮雙興、平莊和巖孔街道的上山等村投資3億元打造5萬畝半夏、梔子、板藍根等中藥材基地。該縣農牧局和扶貧辦抽調技術力量,幫助協調土地流轉或土地入股,并在核心區域創建1000畝示范點進行物化補助。
企業在發展壯大的同時也大力拉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大批貧困農村脫貧致富。據統計,金沙縣目前扶貧項目已帶動貧困村達87個,輻射帶動2萬個貧困勞動力就業,其中固定用工5000人,季節性用工15000人;全縣累計流轉土地39.29萬畝,發展生產基地25萬畝,帶動基地農戶5萬余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