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春
安徽省阜陽市潁泉區貧困人口共6.8萬人,涉及8個鎮,124個村,扶貧工作范圍較大。同時,城鄉、區域、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發展差距擴大趨勢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相對貧困問題日益凸顯,扶貧開發任務十分艱巨。
2012年,潁泉區被安徽省委、省政府確定為全省扶貧開發重點縣區。三年來,區委、區政府始終堅持“抓扶貧就是抓民生,抓扶貧就是抓項目,抓扶貧就是抓發展”理念,建立健全“工作到村、扶貧到戶”的精準扶貧工作機制,把扶貧開發與產業發展、鎮村建設、社會事業相結合,形成整村推進的工作機制,努力構建大扶貧格局,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一定成就,成為推進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
加強領導,落實責任
潁泉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成立了由區長任組長、分管副區長任副組長、區直相關部門主要領導為成員的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及時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將任務分解落實到各級各部門,明確責任,切實加強督促檢查,實行“區抓協調、部門配合、鎮負總責、村抓落實”管理機制和黨政“一把手”負責制,各鎮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副職協同抓,扶貧部門具體抓,相關部門配合抓,各級各部門職責明確,相互協同,步調一致,確保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工作的有效實施。
目前,通過整村推進項目的實施,全區鎮村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農民收入大幅增加,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社會事業明顯加強,服務體系逐步建立,人居環境大為改觀,鎮村經濟社會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截至2014年10月,全區農業總產值24.1億元,同比增長4.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82元,同比增長13.1%。
因地制宜,科學規劃
在深入調查摸底并與有關行業部門充分銜接的基礎上,潁泉區委、區政府組織鎮(街道)黨委、政府和項目所在村共同編制扶貧村整體開發項目規劃,規劃編制按照“科學合理、操作性強、體現特色、群眾滿意、先戶后村”的要求,立足村情,全面摸底,排查戶、自然村、村委會,并具體落實措施和限定時限,認真編制“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實施方案。“十二五”期間,選擇該區行流鎮牛寨村等56個基礎薄弱、發展滯后、貧困人口相對集中的村分批啟動實施整村推進工作,目前已實施42個村。通過整村推進,達到“六通”、“十二有”標準,做到推進一個村、脫貧一個村、長遠致富一個村。
根據各貧困村不同實際,2012年以來,潁泉區委、區政府共安排專項扶貧資金4414.48萬元,用于每年14個貧困村的整村推進工程,不斷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貧困地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共新建通村、通莊道路134條102.4公里,解決貧困村“出行難”問題,建設4個農民文化活動中心及附屬設施1400平方米,為周邊群眾提供文化活動場所,通過村通廣播、電力設備、便民交易市場等項目建設,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為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整合資源,齊抓共建
2012年以來,潁泉區整村推進項目累計投入扶貧資金5639.38萬元,其中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4403萬元,區級財政配套資金1050萬元,群眾自籌資金242.48萬元。在項目資金安排上,繼續加大資金整合投入力度,按照“項目跟著規劃走,資金隨著項目走,效益帶著貧困戶走”的要求,整合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部門行業扶貧資金、定點扶貧單位幫扶資金、社會捐贈資金和群眾自籌資金,優先用于扶持整村推進貧困村,確保達到綜合開發、全面發展、整村推進目標。
通過開展整村推進扶貧開發,穩妥地推進土地流轉,集中連片、成規模地發展優勢產業,優化調整農業農村經濟結構,潁泉區形成了跨區域、上規模的“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特色優勢產業。
在項目申報上,一是確保每個整體推進村至少有1個產業扶持項目,2012年以來,潁泉區采取“以獎代補”方式,在貧困村建設蔬菜、草莓、花卉等特色農產品溫室大棚1671畝,配套節水灌溉設施1450畝,推廣養牛新品種100頭,發展水產養殖350畝,新建農產品便民交易市場1處。二是建立健全“扶貧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建立基地帶動、農戶參與的聯動機制,投入專項扶貧資金124萬元,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項目12個,項目帶動周邊900多戶農戶從事規模種植和畜禽養殖,人均增收近千元。投入資金99萬元,用于對12家企業、合作社的貼息貸款項目,項目企業與農戶簽訂保護價收購協議,并免費提供技術指導,優先解決貧困戶就業問題。
挖掘內因,發動群眾
宣傳扶貧典型。充分利用“潁泉區政府網”、“潁泉新聞網”和《潁泉扶貧開發》簡報,將其作為主要宣傳平臺,宣傳扶貧開發工作的新精神、新部署、新要求,宣傳“整村推進”、“產業扶貧”、“雨露計劃”三項著力打造的扶貧品牌,宣傳扶貧項目給群眾帶來的具體實惠,宣傳扶貧工作中的典型事例等,以點帶面,不斷擴大整村推進扶貧開發的社會影響。
廣泛發動群眾。深入基層通過各種形式廣泛宣傳發動群眾,特別是做好《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中辦發〔2013〕25號)文件精神及其貫徹落實情況的宣傳。在扶貧項目建設過程中,確保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和監督權,激發貧困群眾參與扶貧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加快脫貧致富步伐。
大力實施“雨露計劃”。 “扶貧先扶志,治窮先治愚”,扶貧對象自我發展能力決定著脫貧致富的進程。“十二五”以來,潁泉區大力實施“雨露計劃”項目,投入專項扶貧資金397萬元,資助貧困大學生1170人,舉辦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班40期,培訓人員3500人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