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向陽 謝吉先 王書勤
摘要
[目的]明確杜邦阿砣拌種對花生病害的防治效果,探討其防治效果較佳的用法和用量。[方法]以特色花生“泰花4號”為試驗材料,通過小區試驗研究杜邦阿砣拌種對花生根腐病、莖腐病和中期白絹病的防治效果。[結果]使用杜邦阿砣450 ml/hm2+600 g/L吡蟲啉懸浮種衣劑450 ml/hm2,對水4 500 ml/hm2, 拌種仁195 kg/hm2,對花生苗期根腐病、莖腐病的防治效果較好;各處理對白絹病的控制效果均較差,但隨著杜邦阿砣用量的增加,病株數和病株率有降低趨勢。[結論]試驗結果為杜邦阿砣的推廣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
關鍵詞 杜邦阿砣;種仁拌種;根腐病;莖腐病;白絹病;防治效果
中圖分類號 S56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15-137-02
Control Effect of 22.5% Picoxystrobin SC against Peanut Diseases
ZHAO Xiangyang, XIE Jixian, WANG Shuqin
(Taizhou Institute of Dry Land Crop, Taizhou, Jiangsu 225433)
Abstract [Objective] Control effect of 22.5% Picoxystrobin SC against peanut diseases was understood to find out the optimal application and dose. [Method] Peanut ‘Taihua 4 was taken as tested material, and control effects of 22.5% Picoxystrobin SC against peanut root rot, stalk rot and southern blight were studied through plot experiment. [Result] After seed kernel was dressed with 22.5% Picoxystrobin SC 450 ml/hm2 and 600 g/L Imidacloprid flowable concentrate for seed coating 450 ml/hm2 according to 195 kg/hm2 of seed kernel dressing and 4 500 ml/hm2 of the diluted time, good control effects against peanut root rot and stalk rot were received. All treatments had bad control effects on southern blight, but the rate of disease plants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22.5% Picoxystrobin SC concentration. [Conclusion] The results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22.5% Picoxystrobin SC.
Key words 22.5% Picoxystrobin SC; Seed kernel dressing; Root rot; Stalk rot; Southern blight; Control effect
泰州市旱地作物研究所地江蘇省蘇中花生、大豆等油料作物及雜糧主產區,土質沙壤,是長江下游較典型的農業生態區。2013年泰州地區花生種植面積已超1.33萬hm2。近10年來,該所不僅注重花生新品種的選育,先后育成泰花系列花生1~8號,并且加大了栽培技術的研究推廣[1-6]。近年來,由于氣候的異常變化、農戶茬口安排的不合理,花生重茬田越來越多,加重了花生病害的發生。針對花生苗期根腐病、莖腐病和中期白絹病的發生較嚴重,常規藥劑防治效果較差的現狀,該所引進杜邦阿砣(22.5%啶氧菌酯懸浮劑)新型藥劑對特色花生“泰花4號”種仁進行拌種[7],研究了其對花生根腐病、莖腐病和中期白絹病的防治效果,旨在為該地區花生病害防治提供借鑒。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試作物。花生品種“泰花4號”。
1.1.2
供試藥劑。杜邦阿砣由杜邦中國江蘇公司提供;吡蟲啉懸浮種衣劑(高巧)和衛福由拜耳中國江蘇公司提供;亮盾由先正達中國江蘇公司提供。
1.2 試驗設計
1.3 試驗方法
試驗設在泰興市河失鎮趙杜村西趙3組多年重茬的農戶黃銀龍的花生地,選擇往年發病較重的重茬田塊,沙土,面積為750.00 m2,前茬小麥,2013年5月30日收獲,6月1日拖拉機旋耕,6月2日施45%復合肥450 kg/hm2、尿素225 kg/hm2后人工豎向起垅,垅寬72 cm,高12 cm,垅面寬45~48 cm。后橫向劃區,每區4垅,寬2.88 m,長4.60 m,小區面積13.25 m2,小區間隔30 cm。6月3日按方案要求選用“泰花4號”種仁進行藥劑拌種后晾干即播種,每垅播2行,穴距20 cm,每穴2粒、3粒相間播種。6月4日用96%異丙甲草胺乳油1 500 ml/hm2對水750 kg/hm2噴霧化除,隨即進行地膜覆蓋。6月10~11日出苗并人工破膜提苗。6月30日開花,6月27日、7月23日、8月17日3次人工拔除田間雜草,7月13日株高為33 cm時用花生超生寶900 g/hm2對水750 kg/hm2噴霧化控,7月25日、8月9日分別用樂斯本乳油1 200 ml/hm2和阿維菌素噴霧防治斜紋夜蛾。9月10日收獲曬干、計產。田間操作措施均及時到位。
1.4 調查項目與方法
苗期調查根腐、莖腐病病株率;開花期、結莢期調查白絹病病株率、死苗率;收獲期調查小區產量。具體調查方法與標準參照國家花生區域試驗實施辦法[8]。選定每重復各小區的中間2垅進行病害調查。
防治效果=(空白區對照病死苗數-藥劑處理區病死苗數)/空白對照區病死苗數×100%
2 結果與分析
2.1 根腐、莖腐病調查結果
6月10~11日出苗后,田間以根腐病為主,未發現莖腐病病株、6月20日田間根腐病調查,阿砣組合藥劑拌種后,T1、T2、T3各處理3個重復6垅調查區合計病株分別為10、7和6株,常規對照T4、T5和主對照T6病株數分別為9、8和18株,各處理病株率分別為1.45%、1.01%、0.87%、1.30%、1.16%和2.61%,以T3處理最低。T1、T2、T3處理防治效果分別為44.47%、61.13%和66.68%,兩常規對照分別為50.02%和55.58%(表1)。
6月28日調查,田間根腐、莖腐病均有發生,且均造成不同程度的植株萎蔫,阿砣組合藥劑拌種的T1、T2、T3田間發病株數分別為17、13和11株,常規對照T4、T5和主對照T6病株數分別為16、13和30株,各處理病株率分別為2.46%、1.88%、1.59%、2.32%、1.88%和4.35%。T1、T2、T3三處理防效分別為43.36%、56.69%和63.35%,兩常規對照分別為46.69%和56.69%(表2)。
綜合2次苗期調查結果,阿砣組合拌種對抑制花生苗期根腐、莖腐病害具有一定效果,但用量不同,抑制效果差異較大,其中以T3處理效果較理想。
2.2 白絹病調查結果
7月19日調查,初期的白絹病發生在田間分布呈不均勻狀態,區組間差別較大,區組內也有一定差異,但3次重復合并統計結果仍能表現出一定趨勢,即阿砣組合T1、T2、T3的3個重復共6垅病株總數分別為20、16和13株,兩常規處理T4、T5和主對照T6總數分別為16、14和27株,病株率分別為2.90%、2.32%、1.88%、2.32%、2.03%和3.91%,表現為隨阿砣用量增加,病株數、病株率降低的趨勢;T3處理較2個常規對照處理的病株數、病株率均較低,較不用抗菌劑(主對照)處理的防治效果為51.81%,2個常規對照的防治效果分別為40.69%和48.11%(表3)。
9月3日再次調查,阿砣組合T1、T2、T3的3個重復共6垅的病株總數分別為271、235和219株,2個常規處理T4、T5和主對照T6的病株總數分別為232、222和325株,各處理病株率分別為39.28%、34.06%、31.74%、33.62%、32.17%和47.10%。各處理對白絹病的控制效果較差,因此采用阿砣組合及常規種衣劑拌種的單一方法均不能有效解決花生白絹病的防治和控制(表4)。
2.3 莢果產量分析
阿砣及常規種衣劑處理對增加花生產量效果較好。阿砣組合處理的T1、T2、T3莢果干果產量分別為4 090.05、4 294.95和4 465.05 kg/hm2,兩常規處理T4、T5和主對照T6產量分別為4 337.55、4 357.50和3 752.55 kg/hm2。阿砣處理組合T1、T2、T3和常規對照T4、T5較主對照T6分別增產8.99%、14.46%、18.99%和15.59%、1612%。阿砣組合中,隨用量增加,莢果增產效果提高(表5)。
經方差分析,區組間、處理間差異均達極顯著水平。經對各處理多重比較,T3、T5、T4間產量差異不顯著,但它們較T1、T6增產達極顯著水平,T3較T2增產達顯著水平。
3 結論
采用阿砣組合拌種對防治和控制花生苗期根腐病、莖腐病具有一定作用,在阿砣用量為150、300、450 ml/hm2的中,以用量為450 ml/hm2的處理效果較好,防治效果達63.35%~66.68%,超過兩常規對照的46.69%~56.69%。阿砣拌種對防治和控制花生白絹病發生和危害作用有限,但經阿砣及常規種衣劑處理對延緩白絹病發生有一定效果。阿砣拌種對花生具有增產效果,在用量為150、300、450 ml/hm2的處理中,以用量為450 ml/hm2的效果較好,莢果產量為4 465.05 kg/hm2,較主對照增產712.50 kg/hm2,增幅達18.99%,兩常規對照莢果產量分別為4 337.55和4 357.50 kg/hm2,較主對照增幅分別為15.59%和16.12%,阿砣較常規對照衛福、亮盾組合拌種有增產趨勢,但增產效果不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