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奕 狄瑜 李姍敏
摘要 休閑漁業是實現現代漁業轉型發展的重要途徑,然而我國雨后春筍般出現的休閑漁業產業如出一轍的模式使休閑漁業發展陷入瓶頸期,本文試圖從“文化學”角度探討,重新整合運用現有資源,嘗試為休閑漁業的發展尋找新的突破口。
關鍵詞 休閑漁業;漁業文化;文化漁業
中圖分類號 S9-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15-388-02
The New Path on Development of Recreational Fisheries from Perspective of Multimedia Fisheries
XU Yi, DI Yu, LI Shanmin (Key Laboratory of Freshwater Fisheries and Utilization of Germplasm Resources of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Freshwater Fisheries Research Center China Fisheries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Wuxi, Jiangsu 214081)
Abstract The recreational fisherie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fisheries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recreational fisheries industry in China is springing up in the same mode which made the fisheries development into the bottleneck period,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 MultiMedia fisheries", reform existing resources, try to find a new breakthrough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creational fisheries.
Key words Recreational fisheries; Fisheries culture; MultiMedia fisheries
休閑漁業是由我國提出的一種漁業深度發展的模式,暫無確定性的概念,大致而言是以漁業為基礎,以水生動植物為主要對象,通過對資源、環境和人力進行一種全新的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將現代漁業與休閑、旅游、觀光、健身、餐飲等有機結合的生產經營方式[1]。簡而言之,發掘漁業加工生產中的文化價值,進而提升其市場價值,是“漁業發展”的深度模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休閑漁業發展迅猛,呈現出花開遍全國的趨勢。漁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既肯定其成為帶動漁民增收的新亮點,又提出了休閑漁業發展潛力尚未得到充分發揮,產業規模和產業貢獻仍然有限,加快其發展任務仍然十分艱巨。具體而言,我國休閑漁業發展與我國地區經濟發展態勢保持一致曲線,即東高西低,南高北低,沿海地區發展優于內陸地區。
1 休閑漁業的發展現狀
無論是沿海地區或是內陸地區,休閑漁業普遍進入一個較為尷尬的瓶頸期。具體表現為:第1,休閑漁業發展缺少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第2,休閑漁業文化價值發掘點相似點多缺乏個別特色;第3,缺乏資金和科技投入,高檔次培育工作缺乏進展;第4,休閑漁業缺少專業行業組織和活動,市場較為分散、不成規模,競爭力缺乏。綜合這4項分析可以看出,“缺乏規劃”是我國休閑漁業發展的普遍性問題。目前休閑漁業發展的具體規劃基本都放置于漁業園區的整體規劃中,而缺乏專業的休閑漁業的整體規劃,是休閑漁業發展出現“復制性”、“零散性”的根本原因。“缺乏文化挖掘”是休閑漁業陷入瓶頸期的基本原因,相同的挖掘點在不同的地區進行簡單的復制直接降低了經營者的進入門檻,破壞了體驗者對整個“休閑漁業市場”的體驗興趣,產生“體感疲勞”、“心理疲勞”,形成了全國有水之處都可體驗“住在水邊、食有水鮮、觀景垂釣、觀光游玩”[2]的這類相似度極高的旅游休閑方式。“缺乏資金進入”、“市場競爭力低”等現象無疑與“休閑漁業”市場的“吸睛力”不強有著莫大的關系,而姿態百千的文化價值點的出現無疑也會為休閑漁業發展規劃的重要基礎準備。所以,進一步對漁業文化資源的發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開拓“休閑漁業”的發展空間,從而增強我國休閑漁業的競爭性。
2 文化漁業的內涵
漁業文化指的是與漁業相關的各種文化的總和,是發展休閑漁業的基礎。漁業文化既包括物質文化,如人們常借予應用于休閑漁業的漁業生產;又包括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即在漁業生產過程中形成或總結出的社會、家庭、生活、宗教、教育、語言等制度規則及在此過程中形成的思維方式、信仰、價值觀、審美情趣等等。這些人們在從事漁業生產中直接或間接產生的,可以較為原本的為“休閑漁業”的發展所運用,如模擬漁家捕魚垂釣、飲食住行等。然而,漁業文化重要方面之一“精神領域”文化較難進入“休閑漁業”直接使用,導致部分“休閑漁業”的參與者難以通過對“休閑漁業”的參與而獲得“精神享受”,使很多的參與者對休閑漁業產生“到此一游”便可的感覺,難以形成“回頭客”,使“休閑漁業”與其他休閑產業陷入同一種旅游樣式中。如果能將漁業文化以更完整的方式融入的“休閑漁業”產業中去,并使漁業休閑產業能不斷煥發新生機,無疑對休閑漁業的設計者和投資者具有更最大的吸引力,也能從根本上解決一些休閑漁業存在的問題。
“休閑漁業”想要真正如美國社會一樣成為“漁業”的支柱性產業,實現產業轉型就必須從另外一個角度思考產業發展問題,也就是筆者所提出的以“文化漁業”來指導“休閑漁業”的發展。
所謂文化漁業,即通過各種類型的文化媒介,促進漁業與社會及環境科學發展現代文明漁業。首先要系統認識在“休閑漁業”中“漁”文化的衍生力,這是由“文化”進入“休閑漁業”的必要之路。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一是文化的締造者。漁業文化的締造者是我國歷代漁民。漁民,或者說漁夫,在我國的文學意象中有“隱秘和高深”的意蘊在內,無論是“獨釣寒江雪”,抑或“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漁夫都以“出世高人”的形象為后人所欣賞;當今之人,體驗“漁夫”的感受,顯在或潛在的目的實則與其一致,無論何種方式的捕魚絕非為了飽口腹之欲。所以,從這個角度來對休閑漁業的重要項目“捕魚”進行思考,如何為“體驗者”模擬這樣的“體驗環境”遠遠超越了“讓體驗者得到更多的獵物”。“個體性的捕魚”不同于其他“個體性捕獵”,更多是為了獲取“靜心于山水間”的感受。由此看來,那種聯排小木屋前、遮光防曬棚前櫛比如林的一字擺開魚竿顯然是難以讓體驗者有“如在此間中”的感受,又不是舉辦垂釣大賽。不過目前已經一些較為有規模的“休閑漁業”經營者已經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因此“湖釣”、“海釣”項目應運而生。二是文化的凝結力。漁業文化凝結于漁業文明中,我國典型的漁業文明北方“赫哲族”,南方“京族”,其中一個為內陸、一個沿海,這兩個民族的“漁業文明”高度發達,漁業文化也十分繁榮,從漁村建設到漁風漁俗都較為完整地保留了漁業的在人們生活中的風貌,這樣的文化遺產瑰寶如果僅僅停留在“保護”、“封存”的層面上,無論是對于民族本身還是休閑漁業產業化發展都是極為浪費的。“休閑漁業”的經營者們,如果從漁業文明的整合方向來對其進行因地制宜的借鑒,必將煥發出地方特色、季節特色,“查爾干湖冬捕”的豪情與江南的“漁光曲”爭輝是很難分出高下的。只有將地方漁業文明特色融入休閑漁業中才能使休閑漁業散發長久的光芒。三是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休閑漁業并不僅僅等于“漁家樂”,人們對于文化產品的熱愛,對休閑漁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將“漁業文化”符號融入人們的衣食住行既是對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也是喚起人們對“休閑漁業”再體驗的最直接刺激。具有顯著漁業文化特色的周邊并非現代人的專利,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便進行了普遍運用,魚紋、網紋;中國人對于文字游戲的熱衷又催生了漁業文化的進一步繁榮,從窗花到禮盒,從明信片到郵票,“有禮(鯉)”、“有余(魚)”、“富裕(魚)”、“利(鯉)好”等元素充盈無比,與中國人喜好熱愛的內在精神品質相一致。
時至今日,是否要養殖“文化魚”這個問題,已然很好回答。這條“文化魚”不僅要能飽肚子,鼓腰包,更能讓人得到“享受”。如何更好地養活這條“文化魚”就需要多個方面共同作用。既要重新定位“水產養殖”在基于文化定位的“休閑漁業”中所處地位,又要有針對性的在“休閑漁業”中注入漁業科技力量,爭取在多方努力下嘗試構建一種基于“文化漁業”的休閑漁業體驗。
3 結論與討論
綜上所述,從“文化學”的角度來對“漁業資源”進行重新整合,能在更大的平臺上開拓“休閑漁業”的深度,使之散發出新的活力。今后,將這個問題繼續深究下去,必須進行更為嚴格的田野調查與數據統計,本著“事無巨細,悉究本末”的態度更多地將各地的漁業文化納入原始調查中,從更為細致的文化學方向將其進行分類才能更為淺出直接的為“休閑漁業”發展的各個方面所運用,真正實現“休閑漁業”產業的華麗轉身。
參考文獻
[1]
黃志平.閩北休閑漁業發展的思考[J].漁業致富指南,2009(4):13-16.
[2] 汪成,劉明祿.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休閑漁業[J]農技服務,2014,31(3):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