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傳嶺
摘要 1958年“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導致“五風”盛行,“左傾”泛濫,再加上天災影響,梁山縣發生嚴重饑荒,百姓缺糧斷炊嚴重、人口大量外流、水腫病流行、許多人因饑餓非正常死亡,給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重大破壞和深遠影響。饑荒發生后,通過發放救濟物資、推廣代食品、節約用糧、發展生產等措施加以應對,終于渡過這場大饑荒。為了從1959~1961年饑荒及應對中吸取經驗教訓,防止悲劇重演,保障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筆者以山東梁山為案例,研究了緊急應對方案。
關鍵詞 1959~1961年;梁山縣;饑荒;應對;啟示
中圖分類號 S-0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15-386-02
Famine during 1959-1961 and Countermeasures—Based on the Case of Liangshan County in Shandong Province
DONG Chuanling
(Heze University, Heze, Shandong 274000)
Abstract The great leap forward movement and the peoples commune in 1958 made the “five winds” prevailed, resulting in serious waste, purchase exces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people were short of eating and went out to look for food. Some people died of edema disease and hunger. Liangshan County took some measures to deal with the famine, such as the issuance of relief supplies, promoting generation of food, saving food, developing production and other measures. The enlightenment and lessons from the famine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oday'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1959-1961; Liangshan County; Famine; Countermeasure; Enlightenment
1959~1961年通常被稱為“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或“三年困難時期”。1959~1961年,中國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大饑荒”,上千萬人因饑餓非正常死亡,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災難之一。學界對1959~1961年中國饑荒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大都對全國范圍進行整體研究,缺乏個案探討。1959~1961年梁山縣[1]發生了嚴重饑荒,其研究尚付闕如。就其研究,能見微知著,使人們更加全面深刻認識1959~1961年中國大饑荒,從中汲取教訓,為當今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借鑒。該文在廣泛田野調查基礎上,利用檔案資料和口述材料,結合歷史學、災害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等相關知識和理論,運用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研究視角和同情理解方法,就1959~1961年梁山縣饑荒概況及應對等加以探究。
1 1959~1961年饑荒概況
為識別饑荒是否發生,阿拉姆格于1980年曾提出“饑荒指數”,即出現吃饑荒食品、因營養狀況變化而體重減輕、遷移增加、盲流增多等現象[1]。1958年“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使得共產風、浮夸風、瞎指揮風、強迫命令風、干部特殊化風等“五風”盛行,給農業生產和群眾生活造成重大影響和破壞,導致糧食減產、征收過多和浪費嚴重,再加上自然災害影響,1959~1961年梁山縣出現嚴重饑荒,具體表現為:
(1) 缺糧斷炊嚴重。由于人禍天災,梁山縣群眾口糧嚴重不足,出現嚴重的缺糧斷炊現象。據統計,1959年1月梁山縣大部分食堂嚴重缺糧,約70%的食堂斷炊或僅能吃1~5 d [2]; 7月底,仍嚴重缺糧,如大路口公社糧食接不上秋收的戶數約占該公社的10%左右,個別戶已斷糧停炊;黑虎廟公社的5個生產隊有121戶444人的口糧接近吃完,占該社人口的5%多一點[3]。據1960年1月21日梁山縣上報,全縣缺糧人口占農業總人口的79.7%[4]; 3月9日,缺糧人口達到農業總人口的91.1%[5]。1961年12月,梁山縣仍嚴重缺糧,如大路口公社全社55個大隊全年平均每人占有糧食僅45.5 kg(91斤)[6]。可見,1959~1961年梁山縣缺糧斷炊現象相當嚴重。
(2)人口大量外流。隨著糧食缺乏,許多人不愿坐以待斃,紛紛外出逃荒。1959年3月,梁山縣委抽出12名干部,由副縣長帶隊分赴孤島、邯鄲、東平、壽張等地動員外遷群眾返鄉;為防止人口大量外流,同年4月,在交通要道設置勸阻站28處,抽調干部61人,做外流人員的勸阻工作[7],但人口外流現象難以根本遏制。據1960年7月6日統計,梁山縣近兩年來減少勞力111 711人,其中外流45 000人[8];據8月20日統計,麥后共外流165人,現返回106人,外流未歸59人;加上麥前外流未歸的1 350人,今年共外流未歸者1 409人[9]。1961年底,有的群眾仍計劃外逃,如大路口公社賈堌堆村,全村共300戶已準備好路費計劃外逃的有47戶[10]。廣大群眾迫于生計紛紛外流,導致梁山縣勞力缺乏,嚴重妨礙了經濟社會發展。
(3)水腫病流行,許多人因饑餓非正常死亡。由于人們生活安排較差,糧食吃得不夠細,影響胃腸道吸收,營養缺乏,人體所需的蛋白質達不到最低需要量,許多人患水腫病。據統計,從1959年初到6月19日,梁山縣有55 436人患水腫病,占全縣總人口的11.08%;其中,城關、孫莊、徐集等公社水腫病患者均占全社總人口的16%~18%,個別村莊發病率高達25%以上;已治療59 479人,復發7 237人,死亡104人;到6月19日仍有患者3 002人[11]。據1960年3月22日統計,梁山縣仍有水腫病患者852人[12]。1959~1961年,梁山縣許多群眾因饑餓非正常死亡,據《中共蘆里公社黨委三年來工作檢查報告》,蘆里公社趙壩大隊4小隊隊員趙某某一家11口人,1959年、1960年兩年死了5口;程垓大隊社員程某某4口之家1959年春餓死2口大人,社員呂某某4口人因饑餓得干瘦病死2口[13]。據梁山縣統計局統計,全縣人口1957年為41.93萬,1962年降為34.59萬[14],在不考慮人口正常增長因素情況下,1962年梁山縣人口比1957年減少634萬,減少人數約為1957年的15%。可以看出,1959~1961年饑餓對梁山縣人口造成的損失是很嚴重的。
2 1959~1961年饑荒應對
1959~1961年饑荒發生后,中共中央高度重視,毛澤東要求省、市、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堅決貫徹執行“吃飯第一”精神[15],采取措施緩解饑荒。針對饑荒,梁山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以應對,主要措施有:
(1) 發放救濟物資。饑荒發生后,政府通過發放救濟糧、救濟款、衣物、醫療款等措施,幫助群眾解決口糧、穿衣、治病、住房等困難。1959年,梁山縣發放口糧款138.51萬元,救災衣物15 766件;為醫治水腫病人,撥醫療款6.4萬元[7]。1960年,發放口糧款80萬元[7];在口糧過低而又專吃地瓜的地區,每人每天50 g大豆,以防止偏食毛病和水腫病發生[16]。1961年,采用國家救濟、社隊扶持、群眾互助、個人自籌等辦法為30 600人解決寒衣31 967件,為5 121戶解決住房10 670間;還發放救濟款89萬元,醫療費18萬元;發放棉花922.5 kg[7]。1962年,發放口糧款89.25萬元,發放救災衣物59 408件;民政部門協助各社隊修補舊房屋2.4萬間,新建房屋3 081間,為1.6萬戶解決了住房困難[7]。通過發放救濟物資,暫時緩解了群眾生活困難,對渡過饑荒發揮了重要作用。
(2)推廣代食品。為解決糧食短缺問題,從中央到地方都積極提倡“低標準,瓜菜代”,推廣代食品,號召人們代食品充饑。梁山縣積極推廣代食品,如1959年8月,大路口公社90%以上的戶都食用代食品,不吃凈糧食。1960年10月,蘆里公社社員口糧安排了大白菜、大蘿卜、油菜子、胡蘿卜、地瓜的鮮秧葉、鮮胡蘿卜葉,以及大豆角皮、豇豆秧和角皮、棉花殼、花生皮等[17]。人們除了直接食用代食品外,還用可以出淀粉的代食品大搞淀粉。截止1960年1月20日,梁山縣建立制造淀粉的加工廠5 525個,共制造淀粉517 800 kg[18],代食品對百姓渡過饑荒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有的代食品確實令人難以下咽,現在老人們還常常提起當年吃苲草的情景:“苲草真難吃,又苦,吃進肚里不消化,墜得慌”。代食品如果食用不當,則容易出現中毒現象,自1959年初到1959年6月3日,梁山縣因吃代食品中毒死亡6人[19]。
(3)節約用糧。為應對饑荒,從中央到地方都積極提倡計劃用糧、節約用糧,號召“糧收萬石,也得粗菜淡飯”。梁山縣廣大群眾吃飯精打細算,節約用糧,如1959年8月,大路口公社90%以上的戶都注意節約用糧,稱著吃、量著吃,都不吃凈糧食[3]。1960年10月,蘆里公社按照“忙時多吃,閑時少吃,糧菜混吃,多吃稀,少吃干,瞻前顧后,細水長流,留有余地”辦法安排群眾生活,節約糧食[17]。1960年,梁山縣社員分配實行瞻前顧后、以歲分級、以人定量,節約用糧,如蘆里公社楊屯大隊12月到明年3月,每人每天平均250 g;4月份,每人每天平均500 g;5月份,每人每天平均600 g;6月份,每人每天平均650 g[20]。為節約糧食,減少開支,梁山縣還下放大批職工[7]。通過計劃用糧、糧菜混吃、忙時吃干、閑時吃稀等辦法節約用糧,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糧食缺乏問題,對渡過饑荒發揮了積極作用。
(4)發展生產。為渡過饑荒,政府積極發動群眾開展農副業生產,號召種植早熟、多產作物及瓜菜,并開展投資小、受益快、有原料、有銷路的副業生產。1960年8月,山東省委要求群眾大搞蔬菜生產,保證每人種蔬菜133.4 m2(2分),胡蘿卜66.7 m2(1分)[9]。梁山縣積極組織群眾開展大規模冬菜種植活動,如蘆里公社群眾種植冬菜積極性很高,出現六多(勞力出勤多、干活干的多、拾糞的多、晚上種自留地的多、爭開村頭荒的多、種菜的多)現象,三不(不喊不干、不齊不干、不催不干)現象克服了;廣大婦女也積極參加農業生產,小腳婦女拉耬如跑,每日播種1.33 hm2(20畝),外人送號“楊家將”[17]。1961年,梁山縣種瓜菜3 933.3 hm2,還開展投資小、受益快、有原料、有銷路的副業生產[7]。通過開展農副業生產,提高了產量,增加了收入,對從根本上渡過饑荒和提高應對饑荒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3 結語
1958年“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使得“五風”盛行,“左傾”泛濫,再加上天災影響,導致梁山縣百姓缺糧斷炊嚴重、人口大量外流、水腫病流行、許多人因饑餓非正常死亡。饑荒發生后,梁山縣通過發放救濟物資、推廣代食品、節約用糧、發展生產等措施加以應對,終于渡過這場大饑荒。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不能夸大主觀意志、急于求成,不能憑主觀愿望跨越社會發展階段,不能按照革命斗爭中大搞群眾運動的方法進行經濟建設,違背中國基本國情和客觀規律,必然受到歷史懲罰。我們應以史為鑒,從1959~1961年饑荒中汲取教訓,防止歷史悲劇重演,保障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凱恩.中國大饑荒(1959-1961)對人口和社會的影響[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14-15.
[2] 中共梁山縣委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梁山縣歷史大事記(第一卷:1932-2000年)[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450.
[3] 菏澤地委辦公室.山東省委菏澤地區檢查組檢查報告[R].菏澤:菏澤市檔案館藏檔9-1-156,1959-08-07:51,80,81.
[4] 菏澤地委辦公室.工作情況(第15期)[R].菏澤:菏澤市檔案館藏檔9-2-66,1960-01-21:18.
[5] 菏澤地委辦公室.工作情況(第20期)[R].菏澤:菏澤市檔案館藏檔9-3-53,1960-03-09:20.
[6] 任輪升.關于梁山縣大路口公社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和社員生活安排情況的報告[R].菏澤:菏澤市檔案館藏檔28-3-193,1961-12-04:51.
[7] 梁山縣志編纂委員會編.梁山縣志[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7:22-23,361-362,358.
[8] 菏澤地委辦公室.勞力情況統計表(三)[Z].菏澤:菏澤市檔案館藏檔9-1-204,1960-07-06:9.
[9] 山東省委駐梁山工作組.山東省委駐梁山工作組的檢查報告材料[Z].菏澤:菏澤市檔案館藏檔9-1-210,1960-08-20:30,32.
[10] 梁山縣大路口人民公社.關于梁山縣大路口公社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和社員生活安排情況的報告[R].梁山:梁山縣檔案館藏檔28-3-193,1961-12-0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