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娜 文斌
摘要 依據長沙市沿江風光帶現狀調研情況,在明確長沙市沿江風光帶綠道營建改革迫切性的基礎上,結合長沙市綠道營建的基本概況和規劃政策,分析現狀,提出三大問題和三大改造建議,旨在為完成長沙市濱江綠道這一城市綠道體系中的核心任務而努力。以期將其推廣至長江流域其他城市,最終推動全國范圍內湘江綠道的宏觀可持續發展和促進我國城市綠道建設。
關鍵詞 濱江綠道;沿江風光帶;改革;長沙市
中圖分類號 S73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15-182-03
Analysis on Green Space Reformation of Scenery Belt along River in Changsha City
LU Na, WEN Bin*
(Horticulture & Landscape College,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28)
Abstract Based on investigation of scenery belt along river in Changsha City, on the basis of studying reformation urgency, combined with basic situation and planning policy of green space construction, three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The aim is to finish the vital task of greenway system construction, beside, extend it to other cities in Yangtze river basin, finally promote the national wide greenway macroscop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ncouraging Chinese city greenway construction.
Key words Riverside green space; Scenery belt along river; Reformation; Changsha City
隨著綠道體系的日趨完善,全國各地迎來了城市綠道建設的熱潮。綠道這種可持續、多功能的線性系統,對于類似長沙的許多被江河縱切的城市而言,濱江風光帶必將成為其綠道建設的核心和重要依托。經過調查,筆者得知現行長沙市沿江風光帶建設成果不佳,且日后長沙市又將迎來多條沿江風光帶的建設。所以科學而實際的長沙市濱江綠道營建改革迫在眉睫。
1 長沙市沿江風光帶綠道改造背景
長沙市自1995年開始展開了沿江風光帶工程,先后分3期完成了湘江大橋到解放西路、杜甫江閣及以南、新河北到碼頭之間的建設。主要生態景觀節點或文化歷史名址有橘子洲頭、月亮島、杜甫江閣、朱張渡、裕湘紗廠和天心閣等。其明顯的建設特點是早期過分強調防洪功能的垂直堤壩和沒有融入園林元素的過量硬質景觀,以及缺乏整體性的景觀規劃。
結合長江中下游水量豐富,水流平穩的水源特征,長沙市政府根據《湘江長沙株洲湘潭段生態經濟開發建設總體規劃》提出長沙中央公園帶的構想,并在2012年編制的《綠道規劃專項》中明確了12條近期綠帶建設和21條遠期規劃設想。
分析這12條近期建設綠帶可知,7/12的綠道是依托湘江或其支流而規劃建設的,11/12的綠道或依托于湘江流域,或從湘江引出到城市內湖。同樣對于21條遠期綠道,其依托湘江指數達到8/21,部分依托湘江指數為17/21。這些數據既證明了長沙市《綠道規劃專項》中充分認識到了濱江線性系統在綠道體系中的重要性,也充分說明長沙市沿江風光帶在新綠道營建中的地位。
2 長沙市沿江風光帶現狀
從整體上看,長沙沿江風光帶已經成為集防洪、休閑、教育、娛樂、健身等功能于一體的第二大市民公園。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早期建設相比,晚期工程逐漸克服游徑系統單一、文化元素缺乏和自然生境破碎等問題。近期北辰三角洲處(圖1)建設還未完全竣工,不少市民已經開始嘗試使用,且多有贊許。但通過調研,分析發現長沙市現行沿江風光帶主要有三大問題。
圖1 長沙北辰三角洲
3 現行長沙市沿江風光三大問題及具體表現
3.1 景觀人性化問題
3.1.1 沿江風光帶與城市道路隔離不夠。
城市的沿江風光帶在綠地系統分類中應屬于帶狀公園或防護綠地,歸屬于城市綠道,應該與城市道路界面分開。而長沙市沿江風光帶湘江中路部分地帶兩界面之間不僅幾乎沒有豎向的高差處理,甚至忽略了必要的綠籬和行道樹進行隔離(圖2)。所以車行對在沿江風光帶里的游人影響很大,嚴重降低了沿江風光帶的質量。
3.1.2 橋洞空間利用率低。
沿江風光帶是依傍湘江而建的,必然與橫跨湘江的大橋相交,而橋洞就形成了一個有頂的特殊濱水空間,不僅可以為游人遮風擋雨,也因為橋下空間可以與橋上的城市交通相聯系而在某種程度上暗示了場地的特殊性。而長沙沿江風光帶中橋洞空間沒有配置合適的運動、休閑或娛樂設施和垂直綠化景觀,利用率極低,反而成為沿線景觀中尷尬的地方。
3.1.3 公眾親水性得不到滿足。
河流對于城市來說,既孕育了城市文明,也見證了城市的發展[1]。所以人類的親水性如同對生存的渴望,是與生俱來的。長沙市沿江風光帶的人水關系大多為遠觀,少許段為鄰水,無法滿足游人體驗豐富景觀的要求。
3.2 景觀生態化問題
3.2.1 堤壩式硬質景觀的阻隔。
自建國以來,湖南省水災不斷,特別是1993~1995年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災,導致沿江風光帶的建設中過分強調防洪功能,筑起了百年難遇水位線的大堤(圖2),從此確實保護了沿江兩岸,但湘水和楚地也一刀兩斷。由于常水位和堤岸高程懸殊,沿江風光帶景觀更像是隔水觀堤壩,生態駁岸完全消失。
圖2 長沙湘江中路
3.2.2 水生植物的消失。
湘江支流的瀏陽河沿江風光帶兩岸垃圾堆砌,水生植物基本消失。而水生植物不僅是提高沿江風光帶景觀質量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對于江河自凈的重要影響物。
3.2.3 缺乏生態系統的過渡。
從設計生態學的角度來說,城市濱江片塊是城市系統和河流系統的交接處,最應形成生態廊道,當然也是城市綠道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沙市現行沿江風光帶缺乏由濱水、濕地向陸地生態系統的過渡,無法確保植物多樣性和穩定性,進而保證動物及整個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穩定性。
3.3 景觀完整性問題
3.3.1 硬質景觀節點分散。
長沙沿江風光帶中無論是歷史遺址裕湘紗廠、文化古跡朱張渡、杜甫江閣等節點,還是普通園路(圖2),都大量運用硬質鋪裝以凸顯工程之美,而完全忽視了園林元素的運用,加強了城市“熱島效應”及城市生態網絡的破碎化,降低了場地的實際利用率。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天,由于缺乏林蔭,除了夜晚,并沒有太多人愿意去使用這些場所。
3.3.2 景觀連貫性差。
現行長沙市沿江風光帶中已有不少湖南旅游的典型景區,其中以擁有毛澤東頭像的橘子洲頭為首。可是,即使優質景觀節點散布,這樣的濱江綠道還是無法形成整體,對周邊社區或中央商務區進行輻射和影響,更無益于城市綠道網絡的構建。
3.3.3 景觀急需護理,缺乏管理。
長沙市沿江風光帶部分綠化景觀被野草或菟絲子等植物占領、吞噬,部分變成了裸露的黃土,由于過于人工化的綠籬和展示花卉十分依賴人工修剪、管理,加之市民對其使用率還很低,所以現存景觀十分需要維護和管理。
4 長沙市沿江風光帶三大改造建議
分析綠營建設中市民意見,結合長沙市中央公園帶構想和長沙15座洲島的規劃,筆者提出以下宏觀、中觀、微觀三大改造意見,希望最大程度保留原有景觀并顯著提高濱江綠道的生態性和景觀性。
4.1 政策引導、規范明確
4.1.1 引導市民保護綠道。
長沙市綠道服務于市民,所以他們有責任和義務了解城市綠道并增強其保護意識。但政府和相關部門應該提供準確而完善的標識和提示系統,以幫助人們文明地使用綠道,最終實現謀定管護運營、長效發展的遠“慮”之道[2]。
4.1.2 控制沿江建筑紅線。
沿江風光帶兩岸天際線和視覺景觀線[3]必然對城市整體風貌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必須劃定嚴格的沿江建筑紅線,讓距湘江過近的建筑退讓到紅線之后,才能真正保證護坡綠量和景觀質量。
4.1.3 連通洲島和沿江風光帶景觀。
定位在生態廊道的長沙市的中央公園帶構想和長沙15座洲島的規劃,欲保證開發的生態性,滿足市民游賞的便捷性,必須充分保留植物生長空間,建設生態飛橋,實現流暢的人行,又不打擾到動植物生態系統,真正實現宏觀城市沿江綠道系統建設。
4.2 設計優化
4.2.1 增設滯洪濕地。
通過清理駁岸垃圾,栽植菖蒲、千屈菜、蘆葦等濕生植物組團,才能正確處理前期人工駁岸觀賞性、湘水自凈能力和生態微觀防洪[3]等問題。
4.2.2 豐富植物景觀和層次。
在已有人工駁岸旁可以適當使用水杉等水陸皆可適應的過渡性粗放植物品種,而護坡駁岸上的植物配置要改變喬、灌、草單一模式,才能形成疏密有致、空間多變、因地制宜[4]的植物景觀。
4.2.3 完善橋洞景觀和功能。
在長沙市橘子洲大橋、銀盆嶺大橋、猴子石大橋的橋洞空間,應增設運動、休息、娛樂設施或場所(圖3、4),實現體育綠道的功能,同時可以運用垂直綠化豐富景觀。研究表明,綠道可達性的好壞直接影響人們對綠道的使用[5]。設置垂直方向的城市道路與游路的溝通,可以合理增加便捷出入口,提高濱江綠道的可達性。
4.3 工程改良
4.3.1 改善界面分隔關系。
作為綠道系統中獨立的慢行系統,市民非常希望它出現在濱江綠道中。自行車道可以起到對城市道路和濱江游路的過渡作用,所以應該設置豎向抬高的一級平臺作為自行車快行系統,在兩邊的緩坡上種植植物以隔離界面,從而保障園內游人的游憩不受外界干擾(圖5)。
圖5 沿江風光帶界面分隔改造剖面示意
4.3.2 優化園路材料和形式。
長沙市現有許多城市道路離沿江堤岸距離很近,為在有限的寬度內增加園路類型和豐富園路與水面關系,以滿足人的親水性需求。改造過程中應該盡量遵循城市道路原有位置,多采用帶斜坡的“之”字形游路(圖6)。在水深較淺的位置適當采用氣泡池或挑出的木平臺,也可以放棄園路,改用木棧道聯系一些坡度過陡的地方。
圖6 長沙北辰三角洲
4.3.3 提升園林工程材料。
為滿足綠道規劃建設中生態性原則和環境保護性原則[2],并提高綠道的整體性,長沙沿江風光帶改造過程中應該減少單一的花崗巖等石材的運用,結合防腐木、鵝卵石或其他化合材料并與園林景觀元素,如小草坪、花徑、行道樹及構筑小品相融合,實現多種園林材料的運用。
5 結語
長沙市近期的12條綠道建設,大部分都要依托于湘江或其他的支流進行。例如正在進行的圭塘河綠道建設,參考湘江沿江風光帶建設的改革建議,將有助于推動長沙市整個濱江綠道系統的建設,在某種程度上就實現了長沙市綠道體系建設的核心任務。如果改造意見切實可行,建議結合當地實情,推廣至其他長江流域城市的沿江風光帶和綠道建設中,從而實現全國范圍內湘江綠道的宏觀可持續發展,促進我國城市綠道建設。
參考文獻
[1] 陽征助,魏喜鳳.淺談城市濱江水景設計[J].城市建設,2010(7):260-261.
[2] 宋雁.基于衍生思考的綠道多維度特征解析[J].中國園林,2013(11):80-83.
[3] 俞孔堅.反規劃途徑[M].北京:中國工業出版社,2005.
[4] 蘇學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4.
[5] 蘆迪,蘆建國.探索綠道可達性和使用者活動程度的關聯——以美國巴爾的摩市“TCB”綠道為例[J].城市綠地系統,2013(7):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