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分析奉化鄉村旅游資源特征和鄉村旅游空間布局現狀的基礎上,基于“點-軸系統”理論對奉化鄉村旅游空間發展模式進行優化,提出一個中心核、兩條發展軸、五個鄉村旅游地系統的鄉村旅游空間發展模式,并根據奉化鄉村旅游資源特色提出今后的發展方向,希望能給奉化鄉村旅游轉型與升級提供借鑒。
關鍵詞 鄉村旅游;空間布局;轉型與升級;奉化
中圖分類號 S18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15-185-04
Research o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Fenghuas Rural Tourism Based on Optimization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ZENG Shenshen
(College of Tourism and Urban Management,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type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situation of Fenghuas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based on the poleaxis system theory, the model of spatial construction optimization of Fenghua's rural tourism was conducted. A rural tourism's development model was designed, which is made up of one center, two development axis and five tourism destination systems. Then according to the resources featur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was put forward, hoping provided reference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Fenghua rural tourism.
Key words Rural tourism; Spatial distributio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Fenghua
鄉村旅游起源于工業革命后的法國,19世紀以后開始大規模發展,目前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已經進入比較規范化的規模發展階段。而在中國,自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在生態旅游觀念的推動、“三農”政策的促進和旅游市場驅動等多方面作用下,一些都市區域和景區邊緣的旅游市場開始導入鄉村旅游模式,并很快形成快速發展的態勢。
中國鄉村旅游經過二十多年的高速發展,已經成為國民旅游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力地促進了中國旅游產業整體實力的提升和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但是目前鄉村旅游發展呈現產業規模較小,產品功能單一,業態陳舊,粗放式與低附加值開發,集聚性較差等特征,越來越難以滿足旅游市場的需求,整個中國鄉村旅游處在轉型升級階段。寧波市奉化市鄉村旅游的發展同樣面臨著這些問題。受區位條件和資源條件的限制,長久以來,奉化市鄉村旅游發展的格局是溪口一枝獨秀,旅游產業發展很不平衡。因此,優化鄉村旅游空間發展結構,尋找鄉村旅游發展新的增長極,是未來奉化鄉村旅游轉型與升級的重要方向。
1 有關鄉村旅游的文獻回顧
1.1 鄉村旅游研究
國外對鄉村旅游的研究較早,主要集中在鄉村旅游概念界定與闡述、鄉村旅游分類研究[1];鄉村旅游與鄉村可持續發展研究[2];鄉村旅游動力機制研究[3];鄉村旅游發展與社區參與研究[4];鄉村旅游管理和發展策略研究[5]等方面。
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國內學者對于鄉村旅游的研究越來越多,特別是2010年,鄉村旅游作為中國旅游發展的重頭戲,引起學者的空前關注。國內鄉村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鄉村旅游基礎研究[6-7]、鄉村旅游發展模式與動力機制研究[8-12]、鄉村旅游游客和居民感知與行為研究[13-14]、鄉村旅游與社區參與研究[15-17]、鄉村旅游與新農村建設研究[18-20]、鄉村旅游規劃設計研究[21-22]等方面。
1.2 鄉村旅游空間結構及優化研究
也有不少學者對鄉村旅游空間結構特征進行了研究。秦學通過相關資料的分析得出中國鄉村旅游空間分布有4個特點,并從不同層面提出了優化中國鄉村旅游空間結構的對策思路[23]。吳必虎等通過對中國69座大中城市周邊100個鄉村旅游地空間結構的分析發現,鄉村旅游地在城市周邊的分布主要有兩個密集帶,并且其分布總體上呈距離衰減趨勢[24]。隨后蘇平、吳必虎等人對北京環城游憩帶鄉村旅游地類型與空間結構特征進行了研究,發現不同類型旅游地在空間分布上呈現不同的特征[25]。李曉琴、王愛忠、徐清等利用“點-軸系統”理論對鄉村旅游空間結構優化進行研究?!包c-軸系統”理論是中國著名經濟地理學家陸大道先生于1984年首次提出的,其中“點”是指一定地域范圍內的各級居民點和中心城市,“軸”是指由交通、通訊干線和能源、水源通道連接起來的“基礎設施”[26]。李曉琴以協同理論、“點-軸系統”理論為理論基礎,在分析成都鄉村旅游資源空間分布特征和類型的基礎上,提出構建成都鄉村旅游點、軸、面空間發展格局[27]。王愛忠、張燚對重慶市鄉村旅游空間結構的現狀進行了系統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5條整合優化途徑[28]。徐清基于“點-軸系統”理論,分析了寧波市鄉村旅游資源類型和空間分布現狀,闡述其空間優化的可行性和重要意義,并提出2個中心、6個增長極、16個發展節點和2條發展主軸、4條擴展軸、三大鄉村旅游組團(旅游地系統)的鄉村旅游空間發展模式[29]。徐清以浙江江山市為例,通過“點-軸系統”和空間集聚理論對鄉村旅游空間集聚和重構進行研究,提出了江山市鄉村旅游集聚的重構方案[30]。該研究利用“點-軸系統”理論對奉化市鄉村旅游空間結構優化進行研究,并根據奉化市鄉村旅游資源特色提出其鄉村旅游轉型與升級的發展方向。
2 奉化市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2.1 奉化市鄉村旅游資源類型
奉化市位于浙江省東部,寧波市區南面,東瀕象山港,西部處于天臺山脈與四明山脈交接地帶,東北部為寧奉平原區,村落散布在山水之間,鄉村旅游資源豐富,種類齊全,潛在組合優勢明顯。根據國家旅游局《關于促進農村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旅辦發[2006]99號文),鄉村旅游資源可以劃分為景區邊緣型、城鄉結合型、文化特色村型、特色產業型和休閑農莊型5種類型,并以此為標準對奉化市的鄉村旅游資源進行統計和歸類(圖1)。從圖1可以看出,奉化市鄉村旅游資源豐富,總量已達46,居全市第一。
2.2 奉化鄉村旅游資源特征
根據《旅游資源調查、分類與評價》(GB/T18972-2003)的分類標準,奉化鄉村旅游資源分為8個主類,20個亞類,42個基本類型,其中知名旅游資源可以概括為“山(雪竇山)海(陽光海灣)經(佛教文化)”和“民國風(蔣氏文化)”兩大系列,涵蓋了“彌勒圣地、蔣氏故里、名山勝景、陽光海灣”四大主題。另外,截至2011年末,奉化市有各類“農家樂”休閑旅游村(點)240個,其中市級“農家樂”特色村(點)93個,省級“農家樂”特色村(點)23個、精品項目8個。奉化三級及以上鄉村旅游資源見表1。
奉化旅游資源獨特性強。濱海漁業資源是全省稀缺資源,象山海鮮名譽全?。环罨厶宜赜小碍倽{玉露、瑤池珍品”美譽,蜚聲海內外;溪口風景名勝區山環水繞,景色秀美,自漢代就有“海上蓬萊”之稱,近代又因是蔣介石、蔣經國父子的故里而引世人矚目,是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雪竇山(雪竇寺)是布袋和尚彌勒佛的道場,是“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之一;滕頭村的生態農業別具特色,是唯一一個進駐2010年上海世博會“最佳城市實踐區”的鄉村。
2.3 奉化鄉村旅游空間布局現狀
奉化市鄉村旅游資源開發潛力的空間差異比較明顯。雖然鄉村旅游資源分布較廣泛,但優質鄉村旅游資源開發主要集中在“雪竇山-溪口鎮-滕頭村”一線,并且過于倚重溪口,旅游空間單極化嚴重。從鄉村旅游資源品質來看,以四明山和天臺山為代表的西部山水人文鄉村旅游資源,以東部濱海漁家風情為代表的海濱休閑度假旅游資源品質較高,開發潛力很大,但這些地區由于交通基礎設施不完善,開發投資遲緩等原因尚未得到很好的開發利用,另外各旅游景點呈現散點分布特征,彼此聯接較少,未能形成合力和整體優勢,區域旅游空間結構建設落后,無法適應游客從“觀光旅游”向“觀光、度假、休閑”的需求轉變。
3 奉化鄉村旅游空間布局優化
研究區鄉村旅游空間布局優化,應將突出重點和加強空間協同合作相結合放在首要位置,努力構建點-軸-面三者結合的鄉村旅游空間發展格局。
3.1 構建點-軸-面系統的旅游地空間發展格局
根據奉化旅游資源特征、空間分布特征、開發現狀以及旅游市場需求狀況,按照點面結合,軸線結合,鎮鄉結合,山海結合的原則,對奉化市鄉村旅游空間布局進行優化整合,其空間發展格局形成 “一心兩廊五區”:即一個核心、兩條發展軸和五大鄉村旅游組團(板塊)的空間發展模式(圖2)。
43卷15期 曾申申 基于空間布局優化視角的奉化鄉村旅游轉型與升級研究
3.2 重點旅游發展節點
根據研究區鄉村旅游地系統現狀分析,在資源特色、區位交通及空間布局等綜合考慮下,確定3個等級的鄉村旅游發展點。選取具有較強的輻射力、吸引力和服務能力的奉化城區作為奉化鄉村旅游開發的一級發展點。選取鄉村旅游資源組合性強、特色鮮明,且交通便利、開發較早、服務設施與服務功能較齊全的溪口鎮、莼湖鎮等街道,作為鄉村旅游的二級發展點(增長極);選取資源豐富,發展條件良好,發展潛力大的巖頭村、滕頭村、桐照村等6個鄉村作為奉化鄉村旅游的三級發展點。
圖2 奉化市鄉村旅游空間布局
3.3 重點旅游發展軸
3.3.1 北部沿溪鄉村綠色清新走廊。
奉化北部有兩條主要水系,一條是四明山水溪流,另一條是歷史上著名的九曲剡溪。沿線有獨特的山水文化、民國文化、文人古跡以及“九曲剡溪”源頭——剡源村、漂流村、班溪村等特色村,沿溪沿交通線成為鄉村旅游發展的北部軸線??蓪⑺拿魃剿姰嬂群途徘呦幕剿嬂冗M行捆綁打造,連通至溪口、蕭王廟街道,橫貫奉化北部東西兩端屬地;依托山、溪、村、湖、林等秀麗自然景觀,加載剡溪“唐詩之路”文化、民國文化、蕭王廟民俗文化,打造成為奉化的山水與人文并重的清新綠廊。
3.3.2 東部沿海鄉村藍色夢幻走廊。
奉化東部濱海擁有長達61 km的優良海岸線。以海中線,自西向東依次分布中國第一漁村桐照村、黃賢國家森林公園、陽光海灣等景區景點,沿海岸線成為奉化鄉村旅游發展的東部軸線。秉承“以線串珠”的理念,以海中線為線,串聯奉化東部濱海鄉村,搭建旅游共享的交通廊道,建設濱海風情文化旅游合作長廊。
3.4 重點旅游地系統
3.4.1 中部多彩田園養生鄉村區。
位于奉化中部,主要在尚田鎮境內。以冷西村、南岙村、條宅村為中心旅游村。冷西村憑借其優勢資源——富硒,與莼湖鎮南岙村聯合打造養生鄉村旅游度假實驗區,從而實現以多彩農業觀光為基礎,以田園運動休閑為外延,以生態養生度假為中心的戰略轉型升級。依托尚田多彩生態農業及富硒養生優勢,以富硒養生養老、農業主題住宿、農產品交易為主要特色,構建復合型的農業養生功能區。
3.4.2 東部濱海森林休閑鄉村區。
位于奉化東部,主要在裘村鎮黃賢村附近。以黃賢村、桐照村為中心旅游村,包括陽光海灣。東部濱海鄉村擬以黃賢村為中心,建設集濱海森林度假、濱海漁俗體驗、海鮮餐飲于一體的濱海森林度假鄉村區,從而實現與在建項目陽光海灣的差異化發展。依托黃賢海上森林、濱海風光等自然資源、桐照漁俗等人文資源及東部濱海鄉村農業優勢,以濱海森林度假、漁業民俗體驗、濱海休閑餐飲為特色,構建復合型的濱海森林度假功能區。
3.4.3 南部低碳山地運動鄉村區。
位于奉化南部,以常照村、大堰村等為中心旅游村,以西畈村等為特色旅游村的大堰鎮全鎮域。依托高山甬江源品牌,實施“大景區”和全域旅游化開發理念,建設大型旅游集散中心,通過建設鄉村生態綠道大動脈(大堰鎮至溪口景區),拓展區域旅游市場,形成奉化市南部山地運動鄉村集群,建設浙東極具原生態鄉村特色的旅游休閑小鎮。依托大堰鎮良好的生態環境、山地運動基地、有機農業優勢,以低碳山地運動、高山有機農業休閑、綠色鄉居綜合體為主要特色,構建復合型的山地運動鄉村功能區。
3.4.4 西部民國人文度假鄉村區。
位于奉化西部,以巖頭村、棲霞坑村、商量崗村為中心旅游村,包括溪口景區。依托民國文化及和合文化優勢,實施“大景區”和全域旅游化開發理念,通過建設主題各異的生態綠道,串聯全鎮的各個區域,建設國家級的特色民國人文風情旅游度假小鎮。依托溪口鎮自然山水、桃花資源及民國文化、和合文化優勢,以民國文化度假、古道徒步健身、旅游商品交易、花卉苗木交易等為主要特色,構建復合型的人文度假鄉村功能區。
3.4.5 北部國際商務會議鄉村區。
位于奉化北部,城郊5個街道范圍內的鄉村,以滕頭村、林家村、西塢村為重點村;街道以蕭王廟街道為中心。依托臨近城市的優越地理位置、秀美的田園風光,圍繞“服務城市、支持城市”的理念,打造獨具民俗魅力的國際商務會議鄉村區。依托北部鄉村臨近城市的地理位置、民俗資源、田園風情,以民俗體驗、農業科普、田園休閑、民間工藝品交易等為特色,構建復合型的商務會議鄉村功能區。
4 結論
奉化市鄉村旅游資源種類豐富,特色鮮明,開發潛力的空間差異比較明顯。優化奉化市鄉村旅游的空間結構,推進重點區域和節點的發展,有利于培育重點鄉村旅游增長點,強化各空間板塊的差異化發展;重點鄉村旅游經濟產業軸的構建,以軸線串節點,組團聯動,有利于促進地域空間環境特征的協調,增強鄉村旅游空間的內外聯系??傊包c-軸-面”相結合的空間發展模式可以優化奉化市鄉村旅游空間發展結構,對于推動奉化鄉村旅游的轉型與升級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BRAMWELL B,LANE B.Rural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M].UK: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1994.
[2] FLEISCHER A,PIZAM A.Rural tourism in Israel[J].Tourism Management,1997,18(6):367-372.
[3] BUSBY G,RENDLE S.The transition from tourism on farms to farm 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2000,21(6):635-642.
[4] AHN B Y,LEE B K,SHAFER C S.Operationalizing sustainability in regional tourism planning:An application of the 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 framework[J].Tourism Management,2002,23(1):1-15.
[5] SHARPLEY R.Rural tourism and the challenge of tourism diversification:The case of Cyprus[J].Tourism Management,2002,23(3):233-244.
[6] 肖佑興,明慶忠,李松志.論鄉村旅游的概念和類型[J].旅游科學,2001(3):8-10.
[7] 盧小麗,成宇行,王立偉.國內外鄉村旅游研究熱點——近20年文獻回顧[J].資源科學,2014,36(1):200-205.
[8] 胡巍,趙玲玲.基于體驗的鄉村旅游開發模式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27):15299-15301.
[9] 鄒統釬,王燕華,叢日芳.鄉村旅游社區主導開發(CBD)模式研究——以北京市通州區大營村為例[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1):53-59.
[10] 周永廣,姜佳將,王曉平.基于社區主導的鄉村旅游內生式開發模式研究[J].旅游科學,2009(4):36-41.
[11] 葉紅.鄉村旅游發展的動力機制研究——以成都市鄉村旅游發展為例[J].農村經濟,2007(8):79-82.
[12] 楊軍.中國鄉村旅游驅動力因子及其系統優化研究[J].旅游科學,2006,20(4):7-11.
[13] 張文兵,張宏梅.古村落游客感知價值概念模型與實證研究——以張谷英村為例[J].旅游科學,2010,24(2):55-63.
[14] 周梅,崔峰,江文娟,等.鄉村旅游就業效應的社區居民感知研究——以南京市江心洲為例[J].旅游論壇,2011(1):87-92.
[15] 翁時秀,彭華.權力關系對社區參與旅游發展的影響——以浙江省楠溪江芙蓉村為例[J].旅游學刊,2010,25(9):51-57.
[16] 杜宗斌,蘇勤.鄉村旅游的社區參與、居民旅游影響感知與社區歸屬感的關系研究——以浙江安吉鄉村旅游地為例[J].旅游學刊,2011(11):65-70.
[17] 郭華,甘巧林.鄉村旅游社區居民社會排斥的多維度感知——江西婺源李坑村案例的質化研究[J].旅游學刊,2011,26(8):87-94.
[18] 吳小偉.鄉村旅游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淺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27):12042-12044.
[19] 古紅梅.鄉村旅游發展與構建農村居民利益分享機制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區西北部地區旅游發展為例[J].旅游學刊,2012,27(1):26-30.
[20] 周揚.我國土地流轉與鄉村旅游發展的關系研究[J].經濟管理,2014,36(11):124-133.
[21] 文軍,唐代劍.鄉村旅游開發研究[J].農村經濟,2003(10):30-34.
[22] 曹國新.從極性思維到多元互動:鄉村旅游規劃模式的變遷[J].旅游學刊,2008(7):8-9.
[23] 秦學.中國鄉村旅游的空間分布格局及其優化[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8,29(6):715-718.
[24] 吳必虎,黃琢瑋,馬小萌.中國城市周邊鄉村旅游地空間結構[J].地理科學,2004,24(6):757-763.
[25] 蘇平,黨寧,吳必虎.北京環城游憩帶旅游地類型及空間結構特征[J].地理研究,2004,23(3):403-408.
[26] 陸大道.關于“點-軸”空間結構系統的形成機理分析[J].地理科學,2002,22(1):1-6.
[27] 李曉琴,覃建雄.基于協同論和點-軸系統理論的成都鄉村旅游發展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1):44-45,49.
[28] 王愛忠,張燚.重慶市鄉村旅游目的地空間結構整合與優化[J].貴州農業科學,2012,40(8):242-245.
[29] 徐清.基于點-軸系統理論的寧波鄉村旅游空間結構優化[J].經濟地理,2009,29(6):1042-1046.
[30] 徐清.基于點-軸系統理論的鄉村旅游空間集聚研究——以浙江江山市為例[J].經濟地理,2013,33(4):174-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