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峰 王盛
摘要
在浙江省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的進程中,農業保險的作用不容忽視。該研究在分析浙江省農業保險發展環境及現狀的基礎上,從農業保險供給、需求和環境等方面分析了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發現農戶收入和農業保險政策是影響農業保險發展的重要因素,據此提出加大財政支持農業保險的力度、提高農戶的保險意識、提升保險人的經營水平、完善相應配套環境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 農業保險;制約因素;農業發展;浙江省
中圖分類號 S-9;F8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15-264-04
Analysis on the Constraints and Optimal Path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n Zhejiang Province
ZHANG Xuefeng1,2, WANG Sheng3
(1. Business School, Jiaxing University, Jiaxing, Zhejiang 314001; 2. Finance Research Center,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3. Lin'an Post Bureau, Hangzhou, Zhejiang 311300)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to modern agriculture of Zhejiang, the role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cannot be ignor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n Zhejiang,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from the aspects of supply, demand and environmental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t was found that household income and agricultural insurance policy are important factors to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On the basis of this, several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such as increasing financial support for agricultural insurance, improving farmers insurance consciousness and insurers management level, perfecting corresponding environment.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surance; Restricting factor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Zhejiang Province
近年來,浙江省農業正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迅速邁進,農業專業化、產業化、規模化和現代化程度走在全國前列,農業對全省經濟的發展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浙江省一直是我國受自然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省份之一,其主要災害有旱災、水災、病蟲害、風災、火災等,每年災害給浙江省農業生產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使得農民的收益和農業經濟的發展處于不確定的狀態下,阻礙著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的平穩發展。農業保險作為專為農業生產者因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提供保障的一種經濟手段,對降低農業發展風險,促使農村經濟蓬勃發展有著積極作用。在此背景下,對浙江省農業保險運行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探索適合浙江省情的農業保險發展路徑,對提高農業保險的服務質量、促進農業發展和熨平農村經濟波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文獻回顧
對于農業保險的發展問題,國內外不少學者進行了有益的探討。國內研究中,施紅認為保險公司的逐利性與政策性農業保險的非贏利性存在矛盾,并且政府與保險公司在政策性農業保險中形成委托代理關系[1]。徐煊溢認為大災過后,現在的普遍現象是主要靠政府財政來進行災后重建和各種善后事宜,而財政資金相對有限,對受災戶的補貼和扶助也并不能到位[2]。庹國柱等探討了財險保費收入的結構性問題,提出中央要指導各省制定或完善農業保險經營模式,加速建立中央和省兩級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制度,繼續加大財政政策的支持力度,盡早建立農業保險費率精算制度及合理調節機制,努力探索農業保險市場的競爭與合作機制[3]。沈榮勤系統比較了江蘇和浙江兩省當前金融服務均衡化程度,提出推進金融服務均衡化的相關建議,從而激勵和吸引各類金融機構“下沉”,推進普惠金融發展[4]。黃穎認為我國財政補貼的規模仍然很小,補貼品種有限,保障水平不足,補貼比例較低,而且層次過多,缺乏健全的補貼制度及解決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的有效措施[5]。楊雪美等認為,應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業保險經營模式,積極發展由政府支持、商業保險公司參與的農業保險合作社模式經營農業保險[6]。
國外研究中,Mahul Oliver等認為,在不少的發展中國家,農業保險仍然是政府行為作主導,缺乏商業化的運作,面對農業風險增加和賠付率較高的現實,應構建多種資金來源的農業保險運作模式[7]。Weiping Lou等以浙江茶樹種植中面臨的各種風險為例,探討了其對農戶收入和農村經濟的危害,認為應建立完善農業保險制度,因地制宜,推出與地方農業經濟結構相適應的農險品種,浙江的茶樹種植保險就是其中之一[8]。Xiaojuan Yang等以吉林的稻谷種植風險為例,在文獻[8]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農業保險的風險分擔機制,促進農業保險市場平穩健康發展[9]。
以往研究主要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研究主要側重于宏觀經濟分析,而缺少對地方經濟結構的詳細論述,雖然Weiping Lou等[8]和Xiaojuan Yang等[9]分別以浙江和吉林為例進行了探討,但其提出的政策建議操作性需要進一步考究;二是以往研究主要側重于制度分析,而缺少定量的數據分析和支撐,難以精準地呈現出農業保險發展的現狀及其中存在的問題。鑒于此,筆者以浙江為例,綜合考慮了農業保險政策支持、商業運作等多方面的問題,詳細量化分析了浙江農業保險發展的經濟基礎和發展環境,并分析了浙江農業保險供給、需求和環境等方面對農業保險形成的制約因素,據此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議。
2 浙江省農業保險發展環境及現狀
2.1 浙江省農業保險發展環境
2.1.1
浙江省農業保險的經濟環境。2014年浙江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 658元,人均消費支出22 552元;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 393元,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7 242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 373元,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4 498元。由圖1可知,近年來浙江省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呈現出快速上漲的態勢,這為農業保險的推進提供了良好的經濟環境。
圖1 2005~2014年浙江省農村居民人均收入
2.1.2
浙江省農業保險的農業生產環境。浙江省單位面積糧食產量基本成逐年增長,2005年單位面積產量為5 314 kg/hm2,到2012年單位面積產量達到6 151 kg/hm2,平均每年增長2.3%,浙江省單位面積糧食產量的穩定增長,這是惠農政策、科技和農業保險開展的成果顯現,同時這也為農業保險進一步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但如圖2所示,近年來浙江省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有下降的趨勢,這也侵蝕著農業保險業務開展的根基。
圖2 2000~2013年浙江省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
2.1.3
浙江省農業保險的風險環境。
浙江省是一個農業大省,但同時也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的省份。浙江省面臨的主要災害有旱災、水災、冰雹災、霜災、病蟲災等,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巨大的損失。由圖3可知,農業自然災害呈現出劇烈波動性特征,每年的受災情況差別較大,2008年受災最為嚴重,受災面積為77.65萬hm2,其余年份受災面積都保持在26.67萬hm2以上,而且受災的種類和情況很難準確預測。如果沒有農業保險,受災農戶很難在短時間內恢復正常生產。
圖3 2005~2012年浙江省省受災面積
2.2 浙江省農業保險發展現狀
由圖4可知,2005年以來,浙江省農業保險加快發展,險種不斷增加,參保面不斷提高,保費收入不斷增長。2006年的試點險種為水稻、大棚蔬菜、西瓜、柑擂、林業、生豬、雞、鴨、淡水養魚9個品種,之后陸續增加了油菜、奶牛、大小麥、林木綜合等中央財政補貼必保品種,2011年農險品種達16個,已覆蓋全省77個縣。同時,農戶參保面大幅提高,承保作物面積28.47萬hm2,占符合承保條件作物面積的96%以上;承保森林面積318.00萬hm2,占全省森林總面積的54%;承保能繁母豬87.3萬頭,占全省能繁母豬總數的8%。
圖4 2005~2012年浙江省農業保險保費收入
2012年浙江省財產保險各險種購成見圖5。由圖5可知,浙江省農業保險雖然發展較快,但其在財產險中所占的份額仍然較小,農業險保費收入僅占財險保費收入的1%左右。與此同時,農業保險賠付率較高,近年來浙江省農業保險賠付率平均高達72.8%,高于公認的60%這一保險賠付臨界點。
圖5 2012年浙江省財產保險各險種構成
3 浙江省農業保險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3.1 指標選取
3.1.1
農民人均年收入(Y)。近年來,各級政府對“三農”支持力度不斷加大,極大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隨著農民收入的增加和金融知識普及,其對農業保險的購買能力與保險意識也漸漸增強。
3.1.2
政策因素(D)。農業保險具有積極的外部效應,可以提升社會的福利水平,加之農業本身的弱質性特征,決定了農業保險的開展離不開政策扶持。浙江省在2007年以前農業保險是采取純商業化運作的模式,市場逐年萎縮,2005、2006年浙江省在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僅為278萬和1 196萬元。2007年浙江省開展政策農業保險試點,政府給予了相應的政策支持,激活了農業保險市場的活力,當年保費收入達到近7 000萬元。可見,政策因素是推動農業保險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
3.2 數據采集
由“3.1.2”的分析可知,政策性因素在2007年發生了重大變革,因此該研究以2007年為界對虛擬變量D進行設置。同時,由于虛擬變量取值僅有2類,即農業保險開展存在政策支持(記為“1”)與非存在支持(記為“0”),為了克服由引入虛擬變量而帶來的完全共線性即虛擬變量陷阱問題,應該在含有常數項的模型中再引入一個虛擬變量。因此,虛擬變量分別記為D1和D2,2006年(含)以前取值為0,2007年(含)以后取值為1。此外,其他數據選取2000 ~ 2013年各指標的時間序列數據作為樣本值,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和《浙江經濟年鑒》,如表1所示。
3.3 模型構建
采取多元回歸模型建立模型,以浙江省農業保險保費收入(E)為被解釋變量,代表浙江省農業保險市場的發展規模,浙江省農民人均年收入(Y)作為解釋變量。由于2007 年浙江省推行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對農業保險給予了財政支持,這是浙江省農業保險市場的轉折點。所以,在模型中引入虛擬變量D,表示政策因素對農業保險市場的影響。2007 年前D1、D2的值取都為0,在2007年及以后年份D1、D2的值取都是1。所構建的模型為:
lnE=C+a1lnY+a2D1lnY+a3D2+μ
式中,E為農業險保費收入;D1、D2為政策因素;Y為農民人均年收入;μ為隨機誤差項。
3.4 實證結果與分析 為避免出現“偽回歸”的問題,先對表1中的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結果見表2。由表2可知,農民人均純收入和農業險保費收入的原始數據都是非平穩的,而它們的一階差分在 1%的置信水平下都是平穩的,說明Y和P是一階單整序列。
由此得出結論:浙江省推行政策農業保險試點后,對保險機構和農戶給予政策支持,極大地刺激了農業保險的供給,農民的收入對農業保險需求的效應得以顯現,即農民的人均純收入每增長1個百分點,農業保險保費收入會增加14.16個百分點。
4 浙江省農業保險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4.1 農業保險供給方面
農業風險具有風險單位(一次風險事故所造成的損失范圍)大、季節集中性、廣泛伴生性的特征,發生頻率較高,損失規模較大,直接導致了農業保險具有較高的賠付率,對經營農業保險的保險人而言就意味著需要承擔較高的經營風險。而保險公司作為企業實體,是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經營目標,高賠付率勢必會與其經營目標之間形成矛盾,會直接威脅到保險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穩定經營,因此大多數的保險公司對農業保險是望而卻步。由表4可知,2005~2012年浙江農業保險的平均賠付率高達72.8%,在2006年甚至達到113%(賠付支出明顯高于其保費收入)。此外,農業保險在費率厘定、查勘、定損、賠付等方面主觀性較強,缺乏保險精算技術支撐,這也是導致農業保險機構缺乏、供給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
4.2 農業保險需求方面
浙江省農業保險面臨著需求不足的局面,不乏保險理賠過程復雜、渠道不暢等問題,但更為主要的原因是農戶的投保意識淡薄。農戶投保意識淡薄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僥幸心理的存在。部分農戶認為,交了保險費,如果沒有發生保險事故損失,得不到保險賠付,就會認為自己“吃了虧”,產生“購買農業保險不劃算”的念頭,并在過度自信心理的作用下,認為“倒霉的事不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沒必要花冤枉錢去買保險”。二是文化水平較低。相對而言,農村的文化基礎還較為薄弱,金融知識普及不夠,不少農戶認識不到農業保險對農業生產的積極作用與意義,甚至認為農業保險是國家對農民的變相收稅,這種對農業保險抵制的心理及行為在鄰里的傳染,導致農業保險需求趨冷。
4.3 農業保險環境方面
農業保險的健康運行少不了良好外部環境的支持,但浙江農業保險環境支持方面仍存在以下3個方面的突出問題:第一,財政支持在力度不足。鑒于農業弱質性特征,從某種意義而言,農業保險帶有準公共產品的特性,農業保險的經營也具有較大的正外部性,客觀上需要財政為其運行提供一定的便利支持,但囿于財政分配,浙江各級財政對農業保險的支持力度還有較大提升空間。第二,農業保險承保、理賠成本較高。農業保險在展業、定損、勘災、賠付等環節都需要較大的投入,致使農業保險經營成本居高不下,直接侵蝕保險公司的盈利水平,降低了其拓展農業保險業務的積極性。第三,法律法規缺位,農業保險經營無章可循。農業保險的有效運作,離不開法律層面的約束和規范,然而目前尚沒有一套完整的、針對性強的法律法規予以農業保險規范與管理,這使得保險人在經營中無章可循。
5 加快浙江省農業保險發展的對策建議
5.1 加大財政支持農業保險的力度
目前浙江省已經推出小麥、玉米、棉花、奶牛、能繁母豬等險種,雖然各級財政給予一定的補貼,但問題是浙江農業保險的覆蓋面小,保險金額較低,無法充分覆蓋其風險損失,補償口徑還有待擴大。因此,浙江省農業保險下一步保費補貼的重點應該擴大補償的廣度,不僅對農戶補貼,而且要對開辦農業保險的保險機構及相關部門的農業保險業務給予補貼或稅收減免政策,從而調動農戶投保、保險公司開辦農業保險業務的積極性。
5.2 提高農戶的保險意識
針對農戶農業保險知識的匱乏,應加大農業保險的宣傳力度,幫助農戶全面地了解農業保險的功能、參保及理賠程序,消除農戶的僥幸心理,增加農業保險需求。宣傳農業保險的具體途徑主要有:一是通過新聞媒體,如電視、網絡、報紙、期刊等;二是對村里影響力較大的人和村干部集中開辦農業保險培訓班,發揮其對農戶的帶動作用;三是保險公司通過下鄉舉辦農業保險答疑等方式,邊宣傳邊營銷農業保險產品。
5.3 提升保險人的經營水平
5.3.1
加快新險種開發。針對浙江省農業保險對農業風險覆蓋面較小的現狀,在政策支持下,保險公司應開發出覆蓋面更廣的農業保險險種,擴大農業風險承保面,拓展農業保險市場,從而利用保險經營的規模效應降低農業保險成本,增強保險公司的經營效率和農業保險對農業生產的服務水平。
5.3.2
避免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農業保險經營過程中,騙賠事件時有發生,增加了農業保險的經營成本,嚴重影響到農業保險的順利開展。鑒于此,可嘗試通過以下3個途徑降低農業保險經營中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一是對于玉米、水稻等比較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可以考慮采取強制保險;二是采用比例賠償方法,即保險事故發生后,投保人也要承擔一定比例的損失,避免農戶因參加保險而疏于管理導致減產;三是用互助模式承保,即鼓勵數家農戶以集體形式投保,農戶之間可以相互監督,防止騙保事件的發生。
5.3.3
提高賠付的公正性。農業風險發生后,做好風險損失評估是合理理賠的前提條件,這關系到理賠的公平和公正性,也是農業保險獲得農民信任關鍵前提。因此,應成立專門的、獨立的風險損失評估機構,這是做好農業風險損失評估工作的有效的途徑。風險損失評估機構的人員構成應嚴格要求,具備損失評估的專業技能。同時,還應對不同險種成立相應的損失評估小組,成員可以由評估、保險、農業種植和養殖的專家構成,實現成員之間專業的互補性,提高評估結果的公正性。
5.3.4
準確厘定保險費率。合理的保險費率是保險公司持續經營和保障投保農戶權益的核心要素,而農業風險損失數據是準確厘定農業保險費率的前提條件。針對浙江省關于農業風險的統計數據缺乏或不夠系統的現狀,應健全農業風險數據體系,為農業保險準確厘定費率提供科學支持。
5.4 完善相應配套環境
5.4.1
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目前我國還沒有出臺全國統一的《農業保險法》,農業保險經營的原則、理賠程序、保險責任的承擔、保險費率等都沒做細致規定,這使得農業保險的主體無章可循,無法可依。沒有法律的約束,行政部門有時可能會越權干預農業保險的正常運行,財政部門也有可能在財政困難時忽略了對農業保險的支持。因此,應盡快出臺《農業保險法》,浙江省也應該根據自身特點出臺相應的農業保險地方措施,明確農業保險運行的模式、主體及各主體權利與義務等,使農業保險的承保、核保、理賠、風險分散等都可以在法律的框架下正常運行。
5.4.2
建立防范巨災風險分散機制。威脅農業保險穩定經營的重要因素是巨災風險,其可以通過2種途徑進行化解:一是通過再保險途徑,即對于承保地震、海嘯等巨災風險的保險人,可以將其承保風險通過向再保險人繳納再保險費的方式進行轉移,降低其原保險人的經營風險;二是建立巨災風險基金,形成風險損失向保險人無限傳染的熔斷機制,即通過按比例提取農業保險的保費或政府的財政撥款形成巨災風險基金,發生巨災風險時,當農業保險公司的確無法完全履行賠償責任時,可以動用巨災風險基金對受災戶進行補償。
5.4.3
做好防災減損工作。農業保險合同注重的是災后的風險補償,這是遠遠不夠的,相關部門和保險公司還應做好防災減損工作,減少災害發生率。防災減損工作可以減少農業生產損失,減少保險公司的賠付額度,有利于減輕農業保險公司的賠付負擔和降低農業保險的經營風險。防災減損工作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著手:一是可由民政部門牽頭成立專門的農業風險管理機構,研究和防范農業風險,并租賃或購置必要的防災器材;二是保險公司應當定期開辦風險管理培訓班,提高農民的風險防范意識及防范技能。
參考文獻
[1]
施紅.政策性農業保險中的保險公司激勵機制研究[J].保險研究,2010(5):48-53.
[2] 徐煊溢. 巨災保險證券化分析及其產品設計——以浙江省農業洪澇災害為例[J].浙江金融,2013(2):72-76.
[3] 庹國柱,朱俊生. 完善我國農業保險制度需要解決的幾個重要問題[J].保險研究,2014(2):44-53.
[4]沈榮勤. 普惠金融與金融服務均衡化——以浙江與江蘇兩省為例[J].金融論壇,2014(9):16-25.
[5] 黃穎. 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財政補貼機制的實踐和創新[J].西南金融,2015(1):16-25.
[6] 楊雪美,馮文麗,劉亞妹.我國農業保險信息不對稱問題研究[J]. 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4):111-114.
[7] MAHUL OLIVER, STUTLEY CHARLES. Government support to agricultural insurance: Challenges and option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R]. The World Bank Publications, 2010.
[8] LOU W P,SUN S L. Design of agricultural insurance policy for tea tree freezing damage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J]. Theor Appl Climatol, 2013,111(3/4):713-728.
[9] YANG X J,LIU Y,BAI W,et al.Evaluation of the crop insurance management for soybean risk of natural disasters in Jilin Province, China[J]. Nat Hazards, 2015,76(1):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