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繼成 蔡文春 楊育箐
摘要 結合川東北經濟區特點,提出了“空間與功能網絡化”模式,包括“空間網絡化”和“功能網絡化”兩部分。具體實施中,提出了“雙核”(南充和達州)增長極模式、“五帶”(川東北經濟區5大區域帶)特色產業發展與城鎮化并行模式。為了更好地實現城鄉關聯發展,總結了川東北經濟區當具備的4大條件:合理的城鎮體系、完善的交通設施、統一的制度框架、有效的政府調控。
關鍵詞 城鄉關聯模式;“空間與功能網絡化”;川東北經濟區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15-268-04
The Exploration of the Urbanrural Associating Pattern in Northeast Sichuan
TAN Jicheng, CAI Wenchun, YANG Yuqing (Department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 Sichu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lege, Guangyuan, Sichuan 628017)
Abstract Taking characteristics of Northeast Sichuan into account,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Space and Function Networking ”pattern, which includes “Space Networking”and “Function Networking”. In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it puts forward two patterns. One is the growth pole pattern of “Dual Core” (Nanchong and Dazhou) ,the other is a parallel pattern of special industries and urbanization in “Five Zone” (the five areas in Northeast Sichua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urbanrural associating development better, the article summarizes four conditions that Northeast Sichuan should have, which are a reasonable urban system, perfect traffic facilities, a unified system framework, the effective government regulation.
Key words Urbanrural associating pattern; “Space and Function Networking ”; Northeast Sichuan
城鄉關聯模式的探索就是尋找促使資源在城鄉間實行最有效的配置與流轉,促進城鄉經濟、政治、社會、人文、技術等各種要素在城鄉間協調發展的方式或途徑[1]。在城鄉關聯發展的實踐方面,國內主要有3種模式:以上海為代表的中心城市帶動模式,以蘇南地區為代表的鄉鎮企業帶動模式,以佛山為代表的政府規劃調控帶動模式[2] 。中心城市帶動模式要求當地經濟非常發達,并且農村面積相對較小;鄉鎮企業帶動模式要求當地有數量足夠且實力不弱的企業;政府規劃調控模式要求當地有較好的資源或區位優勢,且當地政府財力雄厚。川東北經濟區地域廣闊,主要地形為山地,經濟基礎較為薄弱,所以不可能完全照搬上海、蘇南地區、佛山等地的城鄉關聯發展模式。
基于國內城鄉關聯發展的經驗,結合川東北經濟區6大城市(廣元、巴中、達州、南充、廣安、遂寧)的地理位置,以及連通在6大城市之間的鐵路、公路、水路交通設施,筆者認為,川東北經濟區城鄉關聯發展應該走“空間與功能網絡化”的模式,在具體實施中,“雙核”(南充和達州兩個城市)當走增長極模式,“五帶”(將川東北經濟區劃分成了5個區域帶)當走特色產業發展與城鎮化并行模式。
1 川東北經濟區城鄉關聯發展的“空間與功能網絡化”模式
1.1 “空間與功能網絡化”模式的內涵
“空間與功能網絡化”包括“空間網絡化”和“功能網絡化”兩部分,其基本概念如圖1所示。“空間網絡化”是指完善川東北經濟區6大城市之間的鐵路、公路和水路交通設施,同時加大對城市與重點鎮的交通設施投入,將6大城市和重點鎮網絡在一起。以交通設施為依托,通過城市的發展,輻射周邊地區,通過重點鎮的發展,帶動農村地區發展。“功能網絡化”是指以“空間網絡化”為前提,促進城市產業與農村產業、城市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與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服務、城市文化與農村文化等的協調發展,加強城市與農村的經濟、社會、文化交流合作,實現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網絡化發展。
圖1 “空間與功能網絡化”模式概念示意
1.2 “空間與功能網絡化”模式實施的內容
川東北經濟區處于鏈接川陜甘渝的樞紐地帶,區位優勢明顯,自然資源豐富,且人口密度集中,具有極大的勞動力市場,所以大力發展川東北經濟區成了四川省政府必然的選擇。2014年7月,四川省政府出臺了《川東北經濟區發展規劃(2014-2020年)》,在此規劃中,提出了川東北經濟區“雙核五帶”的發展戰略,如圖2所示。“雙核”指將南充、達州打造成特大城市;“五帶”指以圍繞川東北經濟區6大城市的交通設施為基礎,打造出達廣渝發展帶、成南達發展帶、廣巴達發展帶、南巴漢發展帶、嘉陵江、渠江流域發展帶[3] 。結合四川省政府規劃,同時基于“空間與功能網絡化”模式的構想,筆者提出:“雙核”增長極模式、“五帶”特色產業發展與城鎮化并行模式。
1.2.1 “雙核”增長極模式。
2012年南充與達州的GDP均超過1 000億元,經濟實力較為雄厚,而且人口也都達到500萬以上,勞動力資源豐富,具有發展成為特大城市的潛力。同時,南充和達州區位優勢明顯,皆是交通樞紐城市:達成鐵路、南巴漢鐵路、蘭渝鐵路、滬蓉高速公路、蘭海高數公路以及嘉陵江貫穿南充;襄渝鐵路、達成鐵路、達萬鐵路、包茂高速公路、達廣高速公路貫穿達州。根據法國經濟學家佩魯的增長極理論,川東北經濟區應該著力發展南充和達州,使之成為指引發展的領頭羊。要使“雙核”真正發揮“火車頭”的作用,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2.1.1 合理布局產業,起示范帶頭作用。眾所周知,產業是地區經濟發展的靈魂,科學合理的產業布局對于經濟健康、穩定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各個地區當結合自身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同時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為經濟發展注入可持續的活力。第一,加大特色產業開發。南充和達州都具有豐富的天然氣資源,對這類資源應進行科學利用。首先滿足居民用氣需要,保障居民生活;其次,促進當地汽車、電子、冶金等能源需要產業向用氣轉化,達到“綠色發展”;最后,加大天然氣精細化開發研究,進行技術創新,為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第二,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第三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能夠帶來大力的就業、產生極強的集聚效應。南充和達州是交通樞紐城市,當大力發展物流產業。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和中轉站,使其成為貫通環渤海灣、長江經濟區和新亞歐大陸橋的貨物中轉基地。第三,承接成渝經濟產業轉移。作為比鄰成都和重慶的樞紐城市,積極承接大城市轉移的產業,如汽車零配件加工業、家電代工產業、醫藥產業等。
1.2.1.2 完善城鄉交通設施,促進城鄉關聯發展。城鄉交通設施是城市帶動農村發展的紐帶,對于城鄉關聯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南充與達州要建設成川東北經濟區的雙核城市,完成向特大城市發展的過度,必然會向周邊農村地區進行輻射。這時候,完善的城鄉交通設施將變得非常重要。其意義具體如下:第一,有利于承接城市轉移的產業。隨著南充和達州的發展,城市將變得擁擠,各種城市病將不斷出現。此時,必然會有大量的制造業向周圍農村地區轉移,較完善的城鄉交通設施將有利于產業轉移。第二,有利于農村農產品加工業、服務業的發展。農村擁有大量的農產品資源,便利的交通會引導農業企業向農村轉移,在農村設廠,這樣就能促進農村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第三,有利于城市與農村人流、物流、資金流等的交互式流動。
1.2.1.3 加快出川通道建設,促進對外交流合作。交通路線作為連接地區與地區的重要橋梁,在促進交流合作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南充和達州作為川東北經濟區樞紐城市,擔負著對外交流的重大責任,應當努力完善與外部核心經濟區的交通設施。第一,在鐵路方面。重點加快川渝、川陜、川甘之間的鐵路快速通道建設,同時,進一步改善與華中、華東、 西北、華北的聯系,盡快建成連接長三角地區、環渤海灣、 歐亞大陸橋的鐵路通道。第二,公路方面。加快南大梁、巴陜、巴廣渝等高速公路建設,形成便捷進出川高速公路通道。第三,水路方面。全面加強嘉陵江、渠江航道建設,進一步提升航道等級,暢通與長江黃金水道的聯系。第四,航空方面。完成南充高坪機場擴建,加快達州河市機場遷建和巴中、閬中機場建設,開通與經濟發達地區的航線。
1.2.2 “五帶”特色產業發展與城鎮化并行模式。
貫穿于川東北經濟區6大城市之間的交通要道,像一張網將整個區域劃分成了5個特色經濟帶:達廣渝發展帶、成南達發展帶、廣巴達發展帶、南巴漢發展帶、嘉陵江與渠江流域發展帶。這些地區自然資源豐富,民俗文化富有特色,同時人口集中,密度為327人/km2,是四川省平均水平的1.96倍,人力資源豐富。欲全面發展“五帶”地區經濟,重點應該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2.2.1 發展特色產業,創造經濟增長點。結合當地優勢,進行差異性開發,避免同質化競爭,為地方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川東北經濟區幅員遼闊,各有特色,應結合地方情況,打造出各自的特色產業。第一,達廣渝發展帶。合理開發天然氣資源,打造出與天然氣有關的生產、加工、消費、研發產業鏈。同時,加強與重慶的產業配套,承接產業轉移。第二,成南達發展帶。利用自身的區位優勢,著力打造區域物流商貿中心。同時,加強與成都經濟區的交流和產業協作,積極承接成都經濟區產業轉移。第三,廣巴達發展帶。盡量將土地集中,進行規模化生產,提高農業效率。同時,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服務業,延長農業產業鏈。并且,利用山區的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情,打造秦巴生態旅游和紅色旅游產業。第四,南巴漢發展帶。加強與西北、中原的區域合作,構建川陜開放合作示范區及綠色經濟走廊。第五,嘉陵江、渠江流域發展帶。全面推進川東北經濟區核心腹地開發,加快沿江城鎮帶和產業帶建設,加強流域經濟合作和生態經濟帶建設,帶動川東北經濟區全域發展。
1.2.2.2 打造重點小城鎮,引領農村發展。大城市的人口聚集效應畢竟有限,產業輻射也僅限于城市四周,所以川東北經濟區廣大的農村要實現發展,必須注重小城鎮的建設。只有無數發展較好的小城鎮合理布局在廣袤的農村,形成對產業與人口的聚集,才能實現城鄉關聯發展。第一,注重縣域鎮的建設。縣域鎮是歷史選擇的結果,是自然形成的人口聚集地,或者具有資源優勢,或者具有交通優勢。加大縣域鎮的投入,對于城鄉關聯發展,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加大對有資源優勢的城鎮的建設。具有特色資源的小城鎮在發展過程中,有著天然的優勢,能夠產生很強的人口和產業聚集效應,對于地方經濟的發展將其中十分重要帶動作用。比如,廣元的曾家鎮有曾家山溶洞風景區,巴中的沙溪鎮有紅色文化,達州的龍泉土家族鄉有百里峽風景區和土家族民俗文化等,應當加大對這些小城鎮的投入,使之成為地區發展穩定的基石。第三,加大對交通便利的小城鎮的建設。“要想富,先修路”。便利的交通能夠有利于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等的交互流動,促進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比如,廣元的柏林溝鎮遠離城區,但是處在蘭海高速公路邊緣,南充的李橋先位于城巴高速與蘭海高速交叉的樞紐位置,南充的坪灘鎮蘭海高速和嘉陵江2大交通要道,應當注重對這些交通便利的小城鎮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