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霄霖 周衛軍 李溦
摘要 依托GIS技術,利用土壤圖、土地利用現狀圖和行政區劃圖疊加制作評價單元,采用特爾斐法從立地條件、理化性狀、土壤管理、刨面形狀4個方面取10個因子構建評價指標體系,運用AHP和模糊綜合數學法對醴陵市耕地地力進行評價。結果表明:醴陵市耕地中,一~七級耕地面積比例分別占1.64%、15.96%、29.31%、11.38%、23.31%、17.07%、1.33%,耕地地力等級的高低與土壤類型,基礎設施密切相關,評價結果對土壤改良具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 GIS;耕地地力;醴陵市
中圖分類號 S1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15-294-04
Evaluation of Farmland Productivity in Liling City Using GIS
MIAO Xiaolin, ZHOU Weijun*, LI Wei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28)
Abstract Based on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with the superposition of soil distribution map, land utilization map and administrative map as evaluation unit, using Delphi method, ten factors were selected to construc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rom four aspects of site conditions, physicochemical property, soil management and covering profile situation. AHP method and fuzzy mathematical method were used to evaluate cultivated land fertility in Liling C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armland productivity in LiLing City could be divided into 7 degrades, and the areas of degrades 1-7 accounted for 1.64%, 15.96%, 29.31%, 11.38%, 23.31%, 17.07%, 1.33% of the total arable land areas respectively. The land fertility level was in close relations to soil type and infrastructure conditions, which provide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improvement of middlelow soil.
Key words GIS; Cultivated land fertility; Liling City
耕地是最基本的農業生產資料,是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1]。耕地質量的優劣不僅關系到農產品產量,而且對農產品品質有著極其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因此,切實加強耕地地力建設與土壤改良,不斷提高耕地的綜合生產能力,對于促進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進入21世紀,人口不斷增多,耕地逐漸減少,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首先要確保耕地的數量和質量。而耕地地力評價是根據耕地地力的基本影響因子對耕地的基礎生產能力做出評價[3-5]。耕地地力評價可以加強對現有耕地質量、面積和分布的認識,對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6]。筆者采用GIS技術,在醴陵市測土配方施肥工作的基礎上,以2009年二調變更庫及測土配方施肥數據庫為數據源,結合特爾斐法、AHP及模糊綜合評價法對醴陵市耕地地力進行了定量評價。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醴陵市位于湖南省東部中段,位于113°9′49″~113°45′43″E、27°21′15″~27°58′07″N,總面積2 157.2 km2,占全省面積的1.1%。其中耕地面積37 172.6 hm2,地貌以丘崗山地為主。
1.2 數據來源
1.2.1 確定布點數量。耕地地力評價土樣總布點數確定方法為:一般66.67~100.00 hm2布一個采樣點[7],山區土壤類型及耕地利用相對簡單,平均133.33 hm2布1個點;丘崗區土壤類型及耕地利用比較復雜,平均66.67~80.00 hm2布1個點。根據統計部門2000年公布的最新耕地面積,醴陵市現有耕地3.72萬hm2,結合地形條件,全市確定土樣總采集點數為1 000個。
(1)以土種面積大小為布點的基礎。醴陵市共有耕作土種83個,其中水田61個,旱地22個。以樣點總數為基礎,面積大于6 666.67 hm2的土種,布點50個以上,面積3 333.34~6 666.67 hm2的布點30~50個,面積1 333.34~3 333.33 hm2的布點15~30個,面積66.67~1 333.33 hm2的布點8~15個,面積小于66.67 hm2的布點1~10個。
(2)以鄉鎮組建布點的基本框架。醴陵市山區、丘陵、平原地貌類型齊全,其中以丘崗地貌為主,其次為山區,平原區最少。不同的地貌類型產生了各鄉鎮耕地面積大小差異,處于山區的鄉鎮耕地面積少,處于平原區的鄉鎮耕地面積多。為了使布點基本均勻,適當增加山區樣點密度,相應減少平原區布點數量,形成以鄉鎮為基本框架的樣點分布格局[8]。
圖1 醴陵市耕地地力等級
3 結語
該研究借助GIS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對空間數據與屬性數據進行統一管理,用空間插值和以點帶面的方法對評價單元屬性賦值,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保證了評價結果的精度,為有效保護、合理利用耕地資源提供了理論依據。該研究將模糊綜合評價法與專家打分法相結合,確定湘西南地區耕地地力評價指標體系,使之更為綜合化、客觀化,使得耕地地力評價結果具有更強的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
根據此次耕地地力評價結果,醴陵市現有水田5.76萬
hm2,其中中低產田面積3.03萬hm2,占全市耕地面積的48.6%,這些稻田低產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位高、質地過砂過粘、耕層過淺、礦毒污染、干旱灌溉條件差等。由此可見,中低產田面積較大,障礙因子多,產生原因復雜,現狀不容樂觀,中低產田給農業生產帶來一系列的問題:成本高、產量低、效益差,特別是推廣新品種等農業科技得不到充分發揮,農產品質量安全受到很大影響。因此,必須高度重視中低產田改良,加大投入,加強耕地質量建設,促進農業生產進入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
畢如田,王繽,王晉民.基于MAPGis的耕地地力評價系統的建立及應用[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5(2):97-101.
[2] 畢于運.中國土地占用八大問題[J].資源科學,1999,21(2):30-35.
[3] 蔡運龍.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中的耕地問題[M]//國家土地管理局科技宣教司等.十地用途管制與耕地保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1-12.
[4] 曹志洪,周健民.土壤質量演變規律與持續利用[J].中國科學院院刊,2002(1):45-46.
[5] 曹志洪.解譯土壤質量與持續環境[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03(23):28-32.
[6] 陳一百明.區域土地可持續利用指標體系框架構建與評價[J].地理科學進展,2002,21(3):204-215.
[7] 陳榮毅,朱建軍.試論新疆精準農業實施中的兒個問題[J].新疆農業科學,2003,40(2):87-89.
[8] 杜紅悅,李京.土地農業適宜性評價方法研究與系統實現——以攀枝花為例[J].資源科學,2001,23(15):41-45.
[9] 范立春,彭顯龍,劉元英,等.寒地水稻實地氮肥管理的研究與應用[J].中國農業科學,2005,38(9):1761-1766.
[10] 封志明.耕地與糧食安全戰略:藏糧于土,提高中國十地資源的綜合生產能力[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2000,16(3):1-5.
[11] 封志明,楊艷昭,林忠輝.氣象要素空間插值方法優化[J].地理研究,2004,23(3):357-364.
[12] 傅伯杰,陳利頂,馬誠.土地可持續利用評價的指標體系與方法[J].自然資源學報,1997,12(2):112-118.
[13] 傅伯杰.黃土區農業景觀空間格局分析[J].生態學報,1995,15(2):113-120.
[14] 傅伯杰.土地評價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自然資源,1990(3):1-7.
[15] 傅伯杰.美國土地適宜性評價方法的新進展[J].自然資源學報,1987(2):9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