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炎 姜雪梅 周建華
摘要 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山區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現象突出,是今后一段時間必須面對的基本國情。該研究根據河北省承德市豐寧縣農村調查數據,分析了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對糧食生產的影響。結果表明:從事糧食生產的老年農民比其他農民投入更多的勞動時間,不會影響糧食產出;農業勞動力老齡化促使農村糧食生產組織形式發生動態變化,土地流轉加快促使種糧大戶出現,機械化水平提高可以減少糧食生產對勞動力的過多依賴。因此,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對糧食生產沒有影響,完善土地流轉可以保證糧食生產向著更合理的方向穩定發展。
關鍵詞 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糧食生產
中圖分類號 S-9;F32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15-286-03
The Impact of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Aging on Grain Production—A Case of Fengning County in Hebei Province
CHENG Yan, JIANG Xuemei, ZHOU Jianhua*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he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aging is outstanding and we have to face this for a longtime. In this paper, the survey data from Fengning County in Hebei Province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aging on grain produc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lderly farmers engaged more time in agriculture production than other farmers causing no negative effects on grain output; the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migration significantly change the rural organizational forms of agriculture production in the long term. Farmers choose the most suitable production system for themselves. The rural land transfer help to form large size grain production farms and the promoted level of mechanization reduced the degree of reliance on labor force in agriculture production. Thus, the agricultural labor force aging has no impact on grain production. Improving land transfer mechanism will be good choice to reduc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rural labor force aging.
Key words Agricultural labor; Aging; Food production
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離開農村進入城市,加劇了我國農勞動力老齡化程度。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農村人口當中60歲以上人口比例為14.97%[1]。農村勞動力轉移及其導致的農業勞動力老齡化是否會對我國糧食生產產生影響,目前也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不同學者從不同視角給予了解答。
有的學者認為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對糧食生產有負面作用,會威脅我國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2]。勞動力轉移帶來的農業勞動力老齡化使農業勞動力減少進而影響了農業產出[3-4]。從不同年齡農民的個體特征角度來看,老年農民體能下降,更加傾向于種植易于耕種的品種,使作物種植單一化。體能限制也使老年農民對農田疏于管理,造成農田經營粗放化,精耕細作無法實現進而影響糧食產出[5]。老年農民文化水平低,思想保守,接受新事物能力差,影響科學種田,不利于農業現代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6-7]。但持反對觀點的學者認為,我國農民的生產決策遵循家庭內部集體決策,這將使老年農民和年輕農民在種植決策上不存在差異,也不會影響作物種植結構,兩者在糧食作物種植中的主要要素投入水平也不存在差異,這些因素使得農業人口老齡化不會對我國的糧食生產產生影響[8-9]。短期內,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使老年農民轉而會加大對農業資本設備的投入,采用更加先進的農業生產機械,使之將人力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降低,因而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對糧食生產沒有影響[10]。
應該看到,我國的農村勞動力轉移還會持續進行,山區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在我國也將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筆者利用河北省豐寧縣近300農戶的調查數據,分析不同年齡段農民的勞動投入情況和農戶農業生產方式變化的趨勢,動態分析了農戶應對農業勞動力老齡化所采取的措施,從而分析其對糧食生產的長期影響。
1 調查研究概況
河北省承德市豐寧縣山地面積較大,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具有典型的山區特征。為了解山區農民老齡化對糧食生產的影響,筆者于2013年8月在豐寧縣進行了農戶問卷調查。調查范圍包括了3個鄉15個村299戶農戶家庭。經過對所調查農戶數據進行篩選,最后得到有效農戶數據共281份。調查樣本分布見表1。
樣本農戶家庭成員基本特征見表2。被調查農戶每年平均糧食生產時間為37.5 d,平均外出誤工時間為219.8 d。調查區域戶均耕地面積為0.45 hm2,家庭平均人口為3.81人。調查范圍內,純農業家庭只占23.5%,有27.8%的家庭只有老年農民從事糧食生產。根據國家規定,60歲以上農民被認為是老年農民。該研究被調查的183個60歲以上的老年農民中,從事糧食生產的有117人,占所調查老年農民的639%。如此多的老年農民從事糧食生產,使總的農業勞動力平均年齡達到了50.1歲。另外,在調查涉及的18~60歲666個農村勞動力中,只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為251人,外出務工人數為300人,占比45.0%。可以看出,調查地區內60歲以下農民外出務工人數較多,使得老年農民承擔起家庭糧食生產任務。因此,該研究主要分析老年農民對糧食生產的影響。
2 結果與分析
2.1 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的變化趨勢 老齡化是一個長期內出現的現象,存在動態變化的特征,與其對應的概念是老齡化率,隨著時間的推移,老齡化率將發生變化。雖然無法準確知道未來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率,但可以從已有的數據分析未來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的變化趨勢。
調查樣本2012和2008年從事農業生產人數的變化情況見表3。由表3可知:
(1)2012年與2008年相比較,50歲年齡段以下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均有減少,尤其是30~39歲年齡段的農業生產人數有大幅減少趨勢,這與當前農村勞動力流動趨勢吻合。由于外出務工可以獲得較農業生產更多的非農收入,大量年輕農民離開土地,轉移到城市中去。與老一代農民工不同的是,新生代農民工由于離開土地較早,既沒有從事農業生產的經驗,又缺乏對農業活動的興趣,將來回歸土地重新進行糧食生產的可能性較小,造成當前特有的農村人口從向城市轉移的不可逆性。
(2)50歲以上從事農業生產人數增加,但50~59歲人群增加的人數較少,60歲以上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大幅增加。由于年輕人外出打工,很多家庭的農業生產活動主要由家中的老年人承擔。
從目前的農業生產趨勢來看,部分年輕農民開始退出農業生產活動,越來越多的老年農民進入農業生產當中。這給糧食生產帶來的問題主要有2個:
(1)50~59歲的農民未來10年后也將步入老齡階段,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將越來越明顯,那么,老年農民與年輕農民相比,對糧食生產有沒有影響。
(2)從農業人口動態變化來看,一方面,部分現在60歲以上的農民可能會因為體力、健康問題在未來10年甚至更短時間內也退出糧食生產活動;另一方面,由于農民人口從鄉村向城市轉移的不可逆性,將使未來從事糧食生產的農民數量減少,出現“誰來種地”的新問題。
下文從以上兩方面分析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對糧食生產的影響。
2.2 老年農民對糧食生產的影響分析 根據2012年數據分析老年農民對糧食產出的影響。樣本調查數據顯示,老年農民總人數占全部農民總人數的23.4%,而老年農民總的農業勞動時間占全部農民總的農業勞動時間的39.8%,可以看出老年農民在糧食生產上投入時間較多。
以農民個體為考察對象,分析老年農民與其他農民在農業勞動時間上的差異。對不同年齡段農民進行分層,并計算出不同年齡段農民一年當中農業勞動時間所占比重,反映了農民在農業勞動時間和非農業勞動時間上的分配比例(表4)。從表4可以看出,隨著年齡增長,農民一年當中用于農業勞動的時間比重增加,尤其是60歲之后的老年農民農業勞動時間比重增加幅度加快。這進一步說明了老年農民在糧食生產上比其他年齡段農民投入了更多的勞動時間。
老年農民在土地上投入更多勞動時間的原因可以從機會成本角度給予解釋,老年農民體力下降,難以勝任外出務工的工作,機會成本較低。老年農民可以通過延長農業勞動時間進行精耕細作,就可以保證農業生產的穩定。因此,雖然人口老齡化會導致勞動力的體力下降,但老年農民會通過延長勞動時間彌補體力下降的不足。
2.3 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的長期影響分析
根據上文分析,糧食生產在長期內存在農業勞動力減少的隱患,但這一隱患并不會影響我國的糧食生產。調查數據顯示,老齡化促使農村糧食生產組織形式改變,并推動了機械化水平的提高。
2.3.1 勞動力轉移促進了土地流轉。在調查過程中發現,當地農村的農業生產方式正在發生變化,從調查范圍內情況來看,2008年之前土地流轉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4.47%,其中,流轉到年輕農戶手中的土地面積占4.00%,流轉到老年農戶手中的土地面積占0.47%,且多為外出務工兒女的土地;2008~2012年樣本農戶土地流轉面積增加了近一倍,占土地總面積的8.41%,其中,流轉到年輕農戶手中的土地面積占7.97%,流轉到老年農戶手中的土地占0.44%(表5)。 可以看出,隨著老年農民年齡的增長,他們開始將手中的土地流轉到專門從事糧食生產的年輕農民手中。在未來從事糧食生產的農民數量逐漸減少的趨勢下,土地流轉既減少了糧食生產對老年農民的依賴,又有利于形成種糧大戶,發揮土地的規模效益,種糧大戶這一新的糧食生產組織形式將是未來糧食生產的主體。
2.3.2 機械服務的專業化降低了農業生產對勞動力的依賴。調查發現,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在逐漸提高,許多農民自己沒有機械,但會租用他人機械,這也能使機械發揮規模效益。從調查數據來看,農民的機械服務支出在增加。如表6所示,調查范圍內農戶2012年機械服務總支出為68 009.15元,比2008年的3 694.00元增加了84.1%。其中,年輕農戶機械服務支出增加了84.9%,老年農戶機械服務支出增加了82%。可以看出老齡化雖然會帶來農業勞動力減少,但未來的一個趨勢就是農民將更多地使用機械來代替減少的勞動力。
因此,長期來看,隨著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程度增加,農村的土地流轉將會增加,糧食生產組織形式將發生變化,種糧大戶開始出現,機械化水平提高,節約了農業勞動力,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將有效避免老齡化帶來的農業勞動力減少對糧食生產的影響。長期來看,農戶會選擇有利于自身利益的生產方式,采取適當的方法應對農業勞動力老齡化所帶來的不利影響,如果政策適當,這個過程對糧食生產不會造成影響。
3 結論與建議
該研究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背景下提出農業人口老齡化對糧食生產的影響分析,并從老齡化的長期變化維度對其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老年農民能夠通過延長勞動時間彌補因體力下降對糧食產出造成的負面影響;長期來看,隨著農村勞動力轉移,未來我國山區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程度將進一步加深,從事糧食生產的勞動力會減少,但市場機制帶動下的土地流轉和機械化可以提高土地規模效益,種糧大戶等新的糧食生產組織形式將成為我國糧食生產的主體,這就避免了老齡化帶來的長期影響。
因此,短期內在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問題上應當更多地關注老年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從長遠來看,要進一步完善土地流轉市場,保證將來老年農民的土地能順利流轉到到種糧大戶手中,避免出現拋荒棄耕,同時國家應當保證充足的高標準農田,保住耕地紅線。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
[2] 胥璐,李宏偉,屈錫華.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發展的影響與對策[J].宏觀經濟管理,2013(1):50-51.
[3] 陳錫文,陳昱陽,張建軍.中國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產出影響的量化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11(2):39-46,111.
[4] 彭大雷,黃利民,劉成武,等.農業勞動力規模和結構變化及其對糧食生產的影響——基于隨州市銀山坡村農戶調查[J].安徽農業科學,2010(33):19192-19196.
[5] 喬領璇.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J].現代農業科技,2012(10):369-371.
[6] 李旻,趙連閣.農業勞動力“老齡化”現象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基于遼寧省的實證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9(10):12-18,110.
[7] 李瀾,李陽.我國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問題研究——基于全國第二次農業普查數據的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9(6):61-66,111.
[8] 楊志武,鐘甫寧.農戶種植業決策中的外部性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10(1):27-33.
[9] 胡雪枝,鐘甫寧.農村人口老齡化對糧食生產的影響——基于農村固定觀察點數據的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2(7):29-39.
[10] 林本喜,鄧衡山.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對土地利用效率影響的實證分析——基于浙江省農村固定觀察點數據[J].中國農村經濟,2012(4):15-2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