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剛 邵秋紅 田龍等
摘要 以河北省保定市為例,對我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發展進行了研究,從當地建設農業示范園區優勢、制約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了建設現代農業園區的新思路、新舉措。
關鍵詞 農業園區;制約瓶頸;建設實踐;有益探索
中圖分類號 S-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15-324-02
1 發展優勢
1.1 具有得天獨厚的交通、區位優勢
保定位于環首都經濟圈內,境內有京港澳、京昆、張石、榮烏等多條高速公路,一小時左右可達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城市。
1.2 具有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的發展基礎
2014年全市流轉土地已達9.53萬hm2,注冊家庭農場287家;累計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10 266戶,入社成員96 562人;全市設施蔬菜面積7.40萬hm2,其中成方連片66.67 hm2以上的78塊。
1.3 具有眾多知名的農業高校和科研單位
保定市擁有河北農業大學、河北大學、省農科院植保所等科研教學單位,一批京津的農業科研成果在我市落戶,科技支撐更加有力。
1.4 具有一批市級以上的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認定市級龍頭經營組織217家,全市農業產業化經營總量達到694.7億元,獲得“三品一標”認證的產品數量49個,涉及糧棉油菜藥等企業達84家。
1.5 具有良好的發展環境
中央連續出臺一號文件,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全黨全社會關心農業、關注農村、關愛農民的氛圍更加濃厚。
2 制約瓶頸
2.1 土地流轉制約
從經濟學角度看,土地流轉比率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受經濟發展水平影響,保定市土地流轉比率仍然偏低,對農業示范園區建設構成了較大約束。全市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137%,遠遠低于全國27%的平均流轉率,創建園區面臨用地難的現實問題。
2.2 投入機制缺乏
一是缺乏專項扶持資金。目前,國家和省沒有專項扶持資金,示范園區通過整合各種涉農資金進行建設,但由于歸口管理部門不一,項目投資分散,缺乏內在聯系,難以形成應有的生產效益和規模效益。二是融資渠道不健全。示范園區建設資金投入渠道不寬,缺少企業和社會資金支持,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尚未建立。
2.3 主體培育不夠
從全市整體情況看,受經濟發展水平和政策影響,保定示范區經營主體尚處于初始發育過程,經營主體層次低、規模小、集約化程度低、輻射帶動力不強的問題較為突出。加之,對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尚未統一規劃,對市場主體激勵政策等方面研究不夠,目前市場主體基本處于自發成長階段。
2.4 思維模式固化
一是運行機制不完善。部分農業園區在建設初期由政府出資,沒有引入市場機制,甚至成為當地政府的“形象工程”,更談不上帶動當地農業產業發展。二是產業拉動能力弱。多數農業園區檔次低,重復雷同,優勢產品不突出,特色不明顯,不能對當地產業形成有效拉動。三是新技術推廣范圍狹窄。園區開發建設忽視對主導產業的開發研究,對周邊地區農業科技轉化、推廣普及等發揮作用有限。
3 創建實踐
自2013年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開始,保定各地立足資源和區位優勢,積極探索山區綜合開發、都市現代農業、高效設施農業、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和龍頭企業帶動五種發展模式。全市已建成現代農業示范園區44個,面積達到2.24萬hm2。引進投資企業63家,參與園區創建合作社達到59家,累計投資144.02億元,已創經濟效益12.15億元。
3.1 各級政府主導
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加快現代農業發展領導小組,由一名常委任組長,副市長、人大副主任、政協副主席任副組長,成立了專門辦公室。市政府專門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快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的指導意見》。各地成立了相應的領導機構,出臺了園區建設實施方案、指導意見和優惠政策。
3.2 園區規劃先行
全市規劃實施的44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總面積為4.98萬hm2,其中333.33 hm2以上園區有36個,666.67 hm2以上29個。規劃核心區面積2.11萬hm2,帶動輻射4.50萬hm2。其中40個示范園區聘請中國農科院、河北農大等單位,制定了園區建設發展規劃。
3.3 社會投資集聚
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參與、農民受益的建設原則,共引進平山葫蘆峪農業科技開展、河北惠東、中農昊龍集團、北京華北電力實業、河北以嶺藥業等63家企業投資園區建設,安新合和蔬菜、博野大營果蔬等53個合作社參與園區建設,今年新增投資122.42億元,累計投資138.74億元,其中工商企業投資達到108.076 9億元,成為園區建設投資主體,已創經濟效益11.949 4億元。
3.4 先進科技支撐
各地分別以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河北農業大學、省農林科學院等教學、科研單位為技術依托,著力發展綠色精品蔬菜、優質林果、綠化苗木、農產品深加工等產業,并聘請專家教授定期授課、現場指導,解決技術問題,提升了園區建設質量。
3.5 優惠政策引領
為推動園區發展,多數地方研究制定了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規模經營、土地流轉等鼓勵園區發展的優惠政策,并整合了農業、扶貧、水利、財政支農惠農、科技、農業開發、農業產業化經營等項目資金,集中安排用于農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
3.6 多種模式并存
針對保定市地理環境、資源稟賦、產業優勢等,探索出5種發展模式,分別是以曲陽、易縣、阜平為主的山區綜合開發模式,以保定市郊、環京津縣為主的都市現代農業模式,以涿州、定興為主的高效設施農業模式,以高陽、安國、清苑、容城為主的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模式,以徐水、雄縣、高碑店為主的龍頭企業帶動型模式。
3.7 產業鏈條延伸
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示范引領作用,堅持謀劃一批、儲備一批、開工一批、投產一批。謀劃了總投資608億元的219個重點項目,新開工46個,竣工36個。277家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4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40億元,出口創匯10 371萬美元。全市符合農業部“一村一品”標準的專業村發展到359個,從業農戶12.3萬戶,從業人員40.7萬人。建成規模種、養基地118個,年銷售產值達到243億元。
4 有益探索
4.1 科學編制規劃,合理確定規模
要把農業示范區建設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縣域經濟特別是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抓手,結合本地實際,高起點編制示范區建設規劃,科學設計建設方案,細化保障措施;要堅持一次規劃、分項實施、逐年建設、滾動發展。要根據當地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和農業生產力布局,綜合環境承載力、優勢農產品集中度等因素,合理確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規模。
4.2 出臺扶持政策,明晰功能定位
鑒于農業示范園區處于起步階段,除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有效整合、管理有序”的原則,加大對各級農業基本建設、農業產業發展、小型農田水利、節水灌溉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技術推廣等項目資金整合力度外。政府還應出臺專項財政、稅收、行政事業性收費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鼓勵各地創建農業示范區。農業示范區可以充分發揮農產品生產功能、示范帶動功能、科普教育功能、企業孵化功能、休閑觀光功能等,在功能定位上應秉承寧可“少而精”、不要“大而全”,重在突出特色、產生效益,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4.3 發展特色農業,科學選擇模式
在確保糧食穩定增產的基礎上,以培育壯大主導產業、創立農產品品牌、擴大特色農產品生產為重點,合理確定特色產業、優勢產業,發展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種養業。要根據當地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和特色產品,選擇“功能區+產業園區”、“一園多區”、“核心區+基地”、“特色產業帶”等多種模式來建設,把農業示范園區打造成產業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中、多功能有機融合、循環清潔生產、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的綜合性示范區。
4.4 培育壯大主體,強化科技支撐
培育市場主體應堅持多元化,建設初期,采取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方式進行,后期則以業主和經營主體投入為主,同時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等經營主體參與農業示范園區建設,依靠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的雙重調節來調控和配置資源。要堅持產學研結合,在充分利用國家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專家和省市農業專家的基礎上,抓緊組建以產業為主線、產品為重點、農業科研機構為依托的技術創新服務團隊,實行農業專家、農技指導員、責任農技員分級分項對口聯系,加快先進適用技術在示范區的推廣應用。
4.5 引導多方資源,完善投入機制
要積極搭建示范區融資平臺,拓寬融資渠道。鼓勵廣大農戶以土地、勞動力、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以承包、入股等形式參與示范區建設。大力推廣“陽光信貸”、“富民惠農金融創新”和“金融服務進社區”三大工程,擴大農村金融服務覆蓋面,加大對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小微企業的信貸投放力度,通過擔保、貼息、建立風險補償金等形式,為廣大農戶及時提供信貸資金支持;發揮才智資金的導向作用,引導更多社會資金投入示范區建設,多渠道解決建設投入問題。創新農業保險機制,加快構建政策性和商業性相結合的農業保險機制,增加農業保險品種,增強保障力度,有效抵御農業風險。
參考文獻
[1] 張媛,鄭紅維,趙邦宏,等.河北省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44(3):461-465.
[2] 黃麗華.武漢市生態農業發展戰略——以武漢市江夏區為例[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3.
[3] 沈新元,謝強.淺談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規劃建設的經驗及建議[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4(7):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