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翠文 錢善勤
摘要 為加強高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改革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以工學結合為突破口,以蝴蝶蘭組織培養過程為教學體系設計基礎,以工作任務為載體,突出職業能力與素質培養的教學體系,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充分發揮學校與企業的優勢,建立工學結合模式下植物組織培養的課程體系,以期提高高職人才培養質量、增強學生實踐能力。
關鍵詞 工學結合;植物組織培養;教學體系建設
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15-356-03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Plant Tissue Culture Teaching System with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Model
LU Cuiwen, QIAN Shanqin* (Liuzhou Teachers College, Liuzhou, Guangxi 545004)
Abstract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ability of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reform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specialty, with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Phalaenopsis amabilis tissue culture process as foundation, tasks as carrier, the teaching system which highlights the vocational ability and quality culture was constructed.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aims were reformed,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respective advantages of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plant tissue culture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talents and enhance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Key words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Plant tissue culture;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中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實驗、實訓、實習是三個關鍵環節,應同時加強校企合作,加強實訓、實習基地的建設,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
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國外發達國家發展相對較早,如德國的“雙元制”教學模式是世界公認比較成熟的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也是企業界與教育界共同實施的一種典型的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2-3]。
柳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高職專業在教學安排上實行了與國內很多高職院校相類似的“2+1”方案[4],即學生前兩年在校進行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必修課程的學習,第三年進入企業進行學習與實訓的人才培養方案。
1 植物組織培養工學結合的課程建設
植物組織培養課程是該校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的主干專業課程,同時也是一門專業性和實踐性都非常強的課程[5-6],因此,實踐操作課在植物組織培養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
為了響應教育部關于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辦學號召,加強該校植物組織培養的實踐教學,該校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與珠海農科中心組培事業部等多家組培公司達成校企合作的協議,借鑒國內其他高職院校在植物組織培養課程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同時結合校企雙方的實際情況探索該校植物組織培養工學結合的課程建設模式。
植物組織培養課程建設以蝴蝶蘭的組織培養流程為主線,包括蘭花最初的外植體培養、繼代培養、組培苗馴化、出苗管理、上市出售等一系列的工作流程。課程體系包括實踐操作與理論教學兩方面。實踐操作包括外植體的培養、繼代培養以及組培苗馴化和出苗管理等一系列的操作。理論教學的課程主要有植物組織培養、花卉栽培學、園藝商品學、微生物分析技術和現代企業管理等,這些課程均在企業進行講授。
2 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具體安排
2.1 崗前培訓 學生進入企業實習的第一個月是進行崗前培訓,按工作崗位將學生分為3組,分別為組培組(主要負責蝴蝶蘭的組織培養工作)、栽培組(主要負責蝴蝶蘭瓶苗的馴化栽培與護理工作)、制作組(主要負責培養基制作工作)。每天8:00~16:00開展實踐操作培訓,18:30~20:30開展理論基礎知識培訓,每個崗位培訓10 d,結束后進行輪崗。
2.2 工作分組 崗前培訓結束之后,根據培訓成績對學生進行重新分組。因為繼代培養操作是整個組培生產過程中技術要求最高的一個環節(表1),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組培成績好的同學優先分配到組培組,其次是栽培組,最后是制作組。
2.3 管理模式
學生的管理采用“企業工長負責制”和“學生組長負責制”相結合的方法,企業方安排有管理經驗的員工作為學生的工長,主要負責解決學生工作中的技術問題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校方挑選工作表現優秀且具有管理能力的學生作為組長,組長的職責是負責協調處理組員內部的問題,做好學生的日常安全工作,并及時向學校匯報學生的日常工作情況。同時,組長可通過工長向企業反映組員在工作中的具體想法與要求。
該模式便于學校及時了解學生的工作與生活情況,也便于企業對學生進行管理。通過這種方式,校方與企業方溝通的渠道也比較通暢,方便解決出現的問題。
3 課程安排
植物組織培養課程體系的課程由企業工作人員負責授課,根據課程性質的不同,采用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3.1 課程簡介
植物組織培養為實踐性課程,是該模塊的核心課程。教學目標為讓學生了解并掌握蝴蝶蘭組織培養的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
課程以實踐操作為主,理論講授為輔,由企業負責組培操作的技術主管授課,主要講授內容包括植物組織培養室的設計、建造及管理,培養基的配制及滅菌,無菌操作技術,試管苗的馴化移栽,植物脫毒技術,植物快繁技術,組培苗工廠化生產的經營與管理等。
花卉栽培學為實踐性課程,教學目標為讓學生掌握蝴蝶蘭瓶苗馴化及栽培護理的基礎知識與操作技能。
課程以實踐操作為主,理論講授為輔,由企業負責蘭花種植管理的技術主管講授,課程主要以蝴蝶蘭的栽培與護理為主,主要講授內容包括蘭花基礎知識、蘭花栽培技術、蘭花護理技術三個方面,蘭花基礎知識單元包括蘭花的種類、生長特性、蘭花枝芽特性、蘭花栽培設施與資材;蘭花栽培技術包括蘭花瓶苗的栽培技術、蘭花栽培材質以及換杯技術等;蘭花護理技術則主要包括蘭花營養液澆施技術、蘭花害蟲防治技術、蘭花花期護理技術等。
微生物分析技術為實踐性課程,教學目標為讓學生掌握蝴蝶蘭組培過程中微生物污染的種類與途徑以及降低微生物污染的方法。
課程以實踐操作為主,理論講授為輔,主要由企業負責組培技術的主管講授,主要以蘭花組培過程中常見的微生物污染為主,主要內容包括組培過程中污染的種類、污染的途徑、污染的防止方法等。
園藝商品學為理論性課程,教學目標為讓學生了解并熟悉國際國內蘭花的市場狀況,以及蘭花的銷售及物流管理。
課程以理論講授為主,由企業的銷售負責人講授,主要講授內容為蘭花的商品化處理與市場營銷等實用知識。主要內容包括蘭花的市場狀況、社會需求特點、蘭花產品的商業特點、蘭花的商品化處理、蘭花市場分析、蘭花商品營銷管理、蘭花的物流管理、蘭花的保鮮與物流等。
現代企業管理為理論性課程,教學目標為讓學生了解企業管理的基礎知識,為學生畢業后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由企業負責人進行講授,主要參照企業管理的模式來進行講解,主要內容包括企業管理概論、企業文化與企業形象、企業戰略管理、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企業營銷管理、企業生產管理、企業質量管理、企業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和企業財務管理。
3.2 成績評定
3.2.1 課程成績。學生課程的成績評定,根據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的不同而定,植物組織培養、花卉栽培學與微生物分析這三門實踐性課程,實踐成績占70%,理論成績占30%。實踐成績根據學生在蘭花組培、瓶苗栽培以及微生物污染控制方面的實踐操作成績,由企業帶班工長進行評分,理論成績則主要采用理論考試或考查的方式進行。園藝商品學與現代企業管理這兩門理論課程實踐成績占30%,理論成績占70%,成績評定主要以理論考查的方式進行。
3.2.2 實習成績。實習成績根據實習過程中學生的工作能力(60%),對企業規章制度的遵守(25%),出勤率(15%)等諸方面的表現進行評分,由帶班工長和公司部門負責人進行成績評定,按照優秀(90)、良好(80)、中等(70)、合格(60)四個等級進行評定。
4 薪酬制度
為了保障學生的基本生活開支,激勵學生工作的積極性,以及對表現優秀的學生進行獎勵,實習期間,企業負責學生的食宿,每個月給予一定的生活補助,同時對工作優秀的同學給予一定的工資獎勵。
4.1 食宿方面 企業負責為全體學生提供宿舍,并負責中餐與晚餐,每餐按9元標準計,學生不在企業就餐可以按實際金額補助,早餐按照每天3元的標準進行補貼,公司負責學生宿舍的水電費。
4.2 工作方面
第一個月崗前培訓期間,學生每人發放500元的生活補貼。從第二個月開始,除了制作組的學生每月發放500元的生活補貼,組培組和栽培組的學生均給以計件補貼(表2),組培組月底還要根據當月的污染率來進行獎懲(表3)。
挑選每組優秀的學生擔任組長進行管理工作,組長每月另加200元的管理崗位津貼,組培組還挑選優秀的學生從事研發工作,每月另加300元的研發崗位津貼。
5 植物組織培養實施工學結合課程建設的效果
5.1 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的優點
工學教學模式充分利用了企業的生產環境,對學生進行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對企業、學生、學校而言是一個三方共贏的做法。
對企業來說,學生的參與既滿足了正常生產,也為企業創造了經濟效益,同時也能在學生中物色優秀的后備人才,現在企業的技術骨干有40%都是從以往的實習生中選留下來的。對學生來說,不僅學到理論知識,而且得到充分的實踐鍛煉,對蘭花組培的技術和產品市場狀況也有一個很好的了解,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信念,為畢業后就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參加該模式的實習生有90%都從事與組培相關的職業。對學校來說,企業既充當了實習實訓基地的角色,同時也彌補了學校實驗教學條件不足的缺陷。因此,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使得企業、學校、學生三方面均有很大的收益。
5.2 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
校企結合的教學方式所取得的教學效果比在學校單純進行理論課的教育要好很`多,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而且使得學生綜合業務能力與實踐能力都得到加強,對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有很大的作用。經過實踐操作的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時學生經過實習能提早感受到企業的氛圍,對植物組織培養的專業知識和市場前景有一定的了解,對學生以后就業有很大的幫助。
5.3 學生就業形勢好
通過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實施,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均得到很大的加強,實踐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掌握了蘭花組織培養的關鍵技術,從而也增加了就業優勢,且業務精湛,很快成為就業單位的技術骨干,很受用人單位歡迎。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Z]. 2006-11-16.
[2] 梁稱福,周安剛.高職《植物組織培養》課程實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的探討[J].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6(3):44-48.
[3] 李榮珍,蘭健花,陳榮.高職《植物組織培養》課程工學結合教學改革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1(25):159-160.
[4] 石文山,陳獻禮.高職植物組織培養課程工學結合建設的實踐與體會[J].濱州職業學院學報,2008(5):16-18.
[5] 張樹寶,周鑫,萬書成,等.組培專業“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施[J].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1(24):104-105.
[6] 王會.植物組織培養實踐教學模式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1):22-23.